刘科彬+沈山
摘 要: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是世界遗产中出现时间晚、内容复杂、规模巨大的一种类型,在阐述世界文化线路遗产要素和判定指标的基础上,对世界文化线路的空间分布、主题类型划分进行探讨。结合13项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及32项欧洲文化线路遗产,分析文化线路遗产的普世价值以及具有的以城镇景观、艺术设计、文化文明等为代表的继承价值和以经济开发价值等为代表的额外价值,并指出额外价值有逐渐被重视并超过继承价值的趋势及因此而带来的问题。最后,对国内世界文化线路研究进行展望,指出迫切需要对文化线路空间组织等方面予以更多的关注,以助于国内文化线路的申遗与研究。
关键词:文化线路;构成要素;价值;特征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文化线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理论,这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化、动态化趋势密不可分。伴随着全球性“遗产运动”的兴起,遗产内涵的概念与外延得到不断发展,其定义经历了由“父亲遗留下来的财产”发展为“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以及向“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的内涵转变过程,其外延概念也从一般物质性质的财富,逐步衍生为“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世界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等系列遗产诠释[1,2]。同时,由于遗产的研究由“部分”到“整体”、从“静态保护”到“静态与动态保护相结合”以及涵盖“点、线、面”的线性遗产研究理念出现的作用,文化线路遗产成为关注的热点类型。
文化线路①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类型从最初的交通线路,进而演化成为文化交流融合的通道,最终演变成一个具有多功能、多层次的时空复合性的遗产概念[3]。其实际是一个动态叠合遗产概念,不仅是时间上的累加,也是空间上的叠加。文化线路的概念演化及认知也有完整的发展脉络,可分为四个阶段[4-7](表1)。
在文化线路概念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的同时,国外学者研究的视角也拓展到环境背景[8,9]、景观研究[10-12]、价值界定[13-15]以及旅游开发[16-18]等四个方面,逐步跳出遗产概念界定、类型划分、项目认定以及传承与保护研究,转而开始深入到遗产认定对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趋势研究中[19]。目前,对于文化线路的空间结构、空間格局、多类型空间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进一步探析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特征与价值对于文化线路理论拓展及遗产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1 世界文化线路遗产要素与主题类型
1.1 文化线路遗产要素与判定指标
根据《文化线路宪章》中的对于文化线路辨识的解释,文化线路组成要素主要包括:满足明确的具体功能、存续时间、文化相互促进所带来的遗产的物质和非物质价值;结构构成、地理和历史环境、自然和文化环境(城乡景观)、相应的特色环境价值;象征和精神意义,具体表现为构成文化线路的不同类型的遗产有形要素及无形要素[20,21](表2)。
文化线路的判定指标包括:一是带来相邻区域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的动态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程的表现;二是被历史纽带联系起来的不同地理和文化地区之间共享鲜明的特征;三是各民族或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群体的迁徙及相互关系的证据;四是根植于不同社区文化的具体文化特色;五是文化遗产和文化习俗,比如典礼、节日和宗教庆典等,代表了与线路意义和功能相关的某个文化和历史地区内不同社区共享的价值。而以上指标均属于文化线路遗产筛选的基础性约束。
1.2 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主题类型
截止到2016年,《世界遗产名录》共收录世界遗产总数达到1052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达到814项。而文化线路类型遗产项目仅有13项,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发展现状与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的趋势与进度是完全不相符合的(表3)。作为时空复合型遗产的文化线路,在地域分布方面,存在分布不均衡、区域代表性不足的现象。仅欧洲、亚洲两个区域的文化线路已经占到这类遗产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非洲和大洋洲地区甚至没有一项被录入名单的文化线路遗产。而在地区内部同样也存在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在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前,亚洲文化线路主要集中在西亚地区,东亚地区仅仅只有日本一处。欧洲文化线路在西欧和北欧地区分布也相较于欧洲其他地区要显得更突出一些。
在线路主题方面,主要可以分为运输线路、贸易线路、宗教线路和线型遗产等四种不同类型。且绝大多数线路为混合主题,其中主要包括贸易、城镇景观、军事、科技、宗教、文化等几类主题,南美洲的印加路网就是一条商业贸易与战场主题混合的线路,仅有少数线路可以归纳为单一主题(图1)。在线路类型方面,主要以陆路线路为主,在已有的13项文化线路遗产中,除法国的米迪运河和中国的京杭大运河是水路线路以外,其他11项均是陆路文化线路遗产,而这其中又以山地丘陵类型的居多。
2 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特征研究
遗产既承载着地方社群的情感与记忆,又往往是具有地方符号意义的景观,文化遗产则更是创建和延续地方认同的载体[22]。作为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是跨区域历史文化地理现象,是历史剖面在不断延伸的地理空间内积累、叠加的产物,是对一个地理区域联系着一个历史活动事件或文化特质的表述,这不仅体现了文化线路的载体功能,更表明文化线路是一个把相关的历史联系和文化遗产整合统一的动态系统。其实质为在一定历史时间阶段内与人类迁移、交往相联系的路线,可以视其为凝聚了人类历史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丰厚文化积淀、充分代表和反映其所代表的文化地理区域文化要素的整体[5]。因而具有系统性、时空叠合性的文化线路遗产会呈现出诸多特征。
2.1 文化线路遗产构成的多元性
文化线路构成主体可分为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特征以及活动主体等几个部分[23]。文化线路各个构成要素都有其对应的内容及特点(表4),总之,正是这些不同性质与特点的部分相互组合并融合,才最终形成了具有复杂、叠合以及多元化特征的文化线路。
以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为例,它是一个横跨欧洲十国、全长2820公里三角测量链。原始弧线包含258个主要三角形及256个测量点,这其中的34个原始测量点在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是一条以“点线结合”为特点的科技协作线路,主要目的是利用三角测量技术来测度地球的确切大小和形状。通过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的线路构成要素的分析(表5),我们把中心理念、核心象征和符号特征视为文化线路的客体,那么人则是文化线路的主体。从物质性的遗产遗迹到精神性的地方认同、文化记忆再到社会性的制度、社会风俗这一系列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说,文化就是人化,文化线路出现及演化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密不可分的。
2.2 文化线路遗产的多层性
从文化线路的概念到内涵以及线路的内容,都能够反映出文化线路的另一特征——时空叠合性。文化线路这类遗产不仅是简单的时间上各个遗产要素的横向组合,更是纵向空间上的各个要素的叠加,具体可理解为线路空间的多层性[24,25]。
按照文化线路空间性质的不同,可以把文化线路空间分为环境本底空间和社会生产空间(图2)。环境本底空间作为文化线路构成的环境基础,地理环境决定了文化线路的基本架构。基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文化线路的形态和走向也是因其而异,同时,对于作为交通线路的文化线路而言,其连接的不同地理单元又有着形态各异的文化环境,这些文化环境决定了文化线路的氛围和文化景观的共性和个性表征,丰富了文化线路的文化内涵。正是基于这样的特殊性,地理环境不仅是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影响文化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其既为文化环境的形成提供物质与精神来源,又决定了文化环境风格的特殊性。可以理解为:自然本底空间决定了它的路径、形态;文化本底空间则是文化线路有形和无形要素形成和发展的框架与基础,是理解文化线路内涵的关键。社会生产空间按照物质、精神、社会三种性质来划分又可分为遗产文明空间、文化记忆空间以及生活管理空间。虽然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互为依存的,但由于空间性质的原因使得这三者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物质性的遗产文明空间表现为文化线路中的古迹、遗存等实体空间,这是文化线路物质性生产的明显特征,它既是我们认识文化线路的平台,亦是线路内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连接与交往的平台;文化记忆空间则是文化线路空间精神性生产的代表,是物質性空间的文化凝结,体现的是文化线路带给我们的群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等具有文化象征的多元形态;生活管理空间的主体体现的是线路空间的社会性,例如线路中出现的一些制度、风俗等。而这种社会性则是来自于线路的活动主体—人,人的社会性赋予文化线路空间的社会性,具体表现为文化线路生产生活功能、社会阶层的出现与更迭、社会形态与秩序的复杂化。
与此同时,文化线路空间的多层次性还体现在文化线路在功能、时间、空间三个维度上演绎的相互关联的动态演化[26](图3)。基于以上分析,鉴于文化线路空间分类研究对文化线路的重要性,因而对诸如环境本底空间、遗产文明空间等此类实体空间与文化记忆空间、社会管理空间等非实体空间的保护及优化是极其有必要的。
3 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价值分析
3.1 文化线路遗产的普世价值
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发展是基于世界遗产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而后者又从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因此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在申报时同样按照界定世界文化遗产的6项标准进行相应操作[27]。
对于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普世价值分析,可以从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国际古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委员会三大机构对“文化线路”概念的定义来看(表6)。首先,根据其定义的关键词及侧重点可以发现: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的界定是从社会属性出发,强调文化线路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而后两个机构是从线路遗产属性出发对文化线路界定,更多的是考量遗产本身的价值[28,29]。在欧洲文化线路名录中(表7),更多的是将文化线路作为整个欧洲交流和认知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以此彰显欧洲在人权、文化民主和文化多元性及包容性方面的突出成就。这种独特的认知其实就是源自于对于文化线路的定义与内涵的最初理解的分歧与差异,但是都不影响对文化线路遗产的普世价值的认识。
3.2 文化线路遗产的继承价值
遗产具有继承价值和额外价值,文化线路遗产同样也不例外,根据遗产特性及其价值评定标准,其继承价值包含了城乡景观价值、杰出设计及艺术价值以及文化文明见证传播价值:
(1)城乡聚落景观价值。城乡聚落是与文化线路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的载体聚集的地方,是文化线路上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集中见证[21]。例如在内盖夫沙漠城镇线路中,相关城镇堡垒和农业景观分布在通往地中海熏香之路两侧。复杂的灌溉系统、城堡、城市建筑和商队旅馆等遗迹,反映了自公元前3世纪起到公元2世纪间从阿拉伯南部到地中海地区乳香和没药贸易的巨大繁荣景象,见证着条件艰苦的沙漠发展成为贸易和农业定居点的过程。正因为城乡聚落景观是文化线路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其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杰出设计及艺术价值。有关文化线路的中杰出的设计及艺术价值,文化线路中的建筑风格与形式、城镇空间结构等是对于该类价值的最为形象的反映。最早被认定的文化线路是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路线,该朝圣之路最早于9世纪就已出现,发展成为在伊比利亚半岛和欧洲其他国家之间的双向交流文化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线路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文化遗产中,其标志是沿途所拥有的1800座建筑,这些建筑中包括了教会及世俗建筑,既有罗马式艺术的体现,也有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特点。同时还是基督教信仰征服社会各阶层的人和全欧洲人的见证。
(3)文化文明见证传播价值。文化线路的核心是不同文化在同一空间中的交流和融合或者是一种文明的传播扩散的过程。南美洲的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印加路网是对独特的印加文明传播的见证,整个路网在不同位置和区域背景下诸如道路、台阶、路边的沟渠、污水管道以及与独特的施工方法等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不仅仅表明印加路网修建过程的标准化,更是印加文明借助这样一条文化线路在安第斯山脉传播扩散的反映。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遗产的继承价值会因为各种诸如时间跨度、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不利因素而使逐渐丧失,再加上本身文化线路的时空叠合性,活动主体多元化等共同作用,遗产的额外价值逐渐超越继承价值并不断为人们所重视。此时,诸如权力、技术、资本等要素便都会进入到文化线路中来,这在对文化线路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时得到了很好的论证,可以把文化线路的价值分为主要价值和特殊旅游价值两大类。这其中主要价值又包括科学性价值、线路特有价值、重要经济价值和可保护性价值四个小类;特殊旅游价值包括实用性价值和旅游产品附加价值两个小类。可以看到无论是主要价值中的重要经济价值还是另外一类的特殊旅游价值,都是额外价值在文化线路中的具体表现。价值研究对于线路额外价值的不断倾斜,就会出现诸如为了满足旅游市场而消解遗产继承价值意义、因多利益介入形成的复杂关系而产生诸多矛盾等现象。这些现象归结起来就是线路各利益主体对额外价值的争夺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对文化线路遗产的额外价值的追逐及重视程度超过了继承价值,对于文化线路空间的认识与研究不足使得遗产的继承价值与额外价值的界线逐渐模糊。这对于文化线路遗产的发展来说是具有致命威胁的。
4 我国文化线路遗产研究展望
2014年“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类型申遗成功,使得我们在13项世界文化线路遗产中独占2项,在文化线路研究与发展上有着一种后来者居上的趋势。新出台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版)也把文化线路作为新型遗产类型纳入到了我国文化遗产体系中(表8),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文化线路这一遗产保护理论在我国得到认同并成功实践。
从国内文化线路遗产的研究过程分析,可归纳为概念引入学习阶段[41]、案例结合分析阶段[30]、理论衍化阶段[31]、成果深化阶段[32]这四个阶段。从研究的学科视角分析,主要集中在地理、旅游、规划、景观生态等视角;从研究内容方面来看,相对集中在理论内涵的研究、遗产保护与开发、申遗与区域合作、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并呈现出整体性、时空性、多元化的趋势转向。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对于文化线路的研究涉及诸多领域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少有学者涉及对文化线路空间的研究,即文化线路空间的解构与重构、空间的生产模式、空间的整合发展等内容,这也成为一个需要深度學术关照的问题领域。
文化线路遗产无论是从遗产体量、遗产要素类型以及遗产价值方面都是其他遗产所不可比拟的,因而针对文化线路遗产组成部分的多样性,在对文化线路进行研究分析的同时,需要对其各个组成部分有着清晰的定位与认识,从背景环境到社会文化环境,从中心理念到活动主题,各个部分所投射的空间我们要展开更为系统的分析。这样对于遗产的全面认识也是为未来文化线路遗产申遗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文化线路具有的时空叠合特性需要我们对文化线路空间研究转向更多的关注。目前,文化线路空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涉及较少,而以与之相关的旅游地空间、历史名城名镇空间、文化空间为研究对象借助文化空间理论、场所理论、在空间生产及认同理论等相关空理论的空间研究则要更丰富一些[33-35]。通过对旅游地空间、历史名城名镇空间等研究的最终目的分析可知,其主要是从空间研究视角出发,在厘清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找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对于文化线路的研究来说,同样是如此,这反映的是文化遗产研究的一种发展趋势,加强对文化线路空间相关内容的研究以便于国内文化线路遗产更好地融入到整个遗产保护体系中。同时,还需要注意对文化线路的空间性质、空间类型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既要认识到“点、线、面”的实体空间重要性,也要重视“精神性”、“社会性”等非实体空间的研究与理解。从而能够以新的研究视角重新诠释文化线路的本质及发展脉络,对文化线路理论研究深化以及申遗方面开辟新的路径和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苑利. 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解读[J]. 江西社会科学,2005(03):127-135.
[2] 王云霞. 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J]. 理论月刊,2010(11):5-9.
[3] ICOMOS. 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 [R]. Quebec:ICOMOS 16th General,2008
[4] 李伟, 俞孔坚.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 城市问题,2005(04):7-12
[5] 王丽萍. 文化线路:理论演进、内容体系与研究意义[J]. 人文地理,2011(05):43-48.
[6] 朱晗, 赵荣, 郗桐笛. 基于文化线路视野的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安徽段隋唐大运河为例[J]. 人文地理,2013(03):70-73+19.
[7] ICOMOS. Proceedings of ICOMOS 15th general assembly and scientific symposium, volume 2[C]. xian,2005.
[8] Kunie S. A consideration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setting and management/protection measures for cultural routes [EB/OL]. http://international.icomos.org/xian2005/papers/4-23.pdf
[9] Martorell C, Alberto. The Route of Santiago in Spain (Camino Francés) as WHS: Its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EB/OL]. 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xian2005/papers/4-33.pdf
[10] Beltramo S. European Cultural Routes: A Tool for Landscape Enhancement[M]// Nature Policies and
Landscape Policie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353-360.
[11] Berti E. Cultural Routes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new paradigms for project planning and landscaping. [J]. Almatourism Journal of Tourism Culture & Territorial Development,2013,4(7):1-12.
[12] Diti I, Torreggiani D, Tassinari P. R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routes: a multicriteria spatial classification method tested on an Italian case study[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5,46(1).
[13] Kerr R. The bitumen and beyond: The Stuart Highway as a cultural route[J]. Historic Environment, 2013,25(3).
[14] Zabbini E. Cultural Routes and Intangible Heritage[J]. Almatourism - Journal of Tourism, Culture and Territorial Development,2012,3(5).
[15] BoS, Tomi N. Developing the Cultural Route Evaluation Model (CREM) and its application on the Trail of Roman Emperors, Serbia[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6,17:26-35.
[16] BoS, Beri D, TomiN. The role of promotion in tourists decision to partake in a cultural route–The case study of “The Trail of Roman Emperors” (Serbia)[R]. 2014.
[17] Majdoub W. Analyzing cultural routes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J]. Almatourism: Journal of Tourism, Culture and Territorial Development,2010,1(2):29-37.
[18] Beltramo S. Cultural Routes and Networks of Knowledge: the Identity and Promo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Case Study of Piedmont[J]. Journal of Tourism, Culture and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2013,4(7):13-43.
[19] 程乾,凌素培. 中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2013(10):1166-1172.
[20] 丁援.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线路宪章[J]. 中国名城,2009(05):51-56.
[21] 王建波,阮仪三. 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J]. 城市规划学刊,2009(04):86-92.
[22] 孙九霞,周一. 遗产旅游地居民的地方认同—“碉乡”符号、记忆与空间[J]. 地理研究,2015(12):2381-2394.
[23] 侯兵,黄震方,徐海军. 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J]. 旅游学刊,2011(03):70-77.
[24] 郭文,黄震方. 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J]. 人文地理,2013(02):117-124.
[25] 戴湘毅,李为,刘家明. 中国文化线路的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园林,2016(09):77-81.
[26] 李星明,朱媛媛,胡娟,等. 旅游地文化空间及其演化机理[J]. 经济地理,2015(05):174-179.
[27] 周睿,钟林生,刘家明. 乡村世界遗产特征与价值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16(04):156-165.
[28] 郭璇,杨浩祥. 文化线路的概念比较——UNESCO WHC、ICOMOS、EICR相关理念的不同[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2):44-48.
[29] 杨浩祥. 欧洲文化线路展示与利用初探[J]. 建筑与文化,2015(04):186-187.
[30] 王丽萍. 文化线路与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7):26-29.
[31] 李飞,宋金平. 廊道遗产:概念、理论源流与价值判断[J]. 人文地理,2010(02):74-77+104.
[32] 阮儀三. 文化线路与“一带一路”[J]. 中国名城,2015(05):95.
[33] 朴松爱,樊友猛. 文化空间理论与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J]. 旅游学刊,2012(04):39-47.
[34] 张位中. 国内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研究——基于文化空间与场所精神理论[J]. 城市发展研究,2014(10):13-16.
[35] 郭文,王丽. 文化遗产旅游地的空间生产与认同研究——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J]. 地理科学,2015(06):708-716.
Abstract: World cultural routes heritage is a cultural type that appears late, with complicated contents and massive scales among the world heritage. On the basis of stating the elements of world cultural routes heritage and its criterion of judgment, space layout and classification for themes types of world cultural route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13 world cultural routes heritage sites and 32 European cultural routes heritage sites, the universal values of cultural routes heritage are analyzed. Besides, the succession values represented by township landscapes, art design, and cultures and civilizations, and extra values represen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as well and the tendency that extra values are gradually stressed in excess of succession values and the consequences are worked out. Finally, great expectations are made on domestic world cultural routes, and there is urgent need for more attention on the space organizations of cultural routes conducive to the domestic cultural routes to be listed on world heritage and relevant researches.
Key words: cultural routes heritage; composing elements; value;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