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角下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网络演化分析

2018-01-06 23:37张永凯李登科
世界地理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演化全球化华为

张永凯+李登科

摘 要:企业创新网络演化是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变化的重要依据。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东道国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既受外商研发投资的影响,也受本土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驱动。本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结合企业创新网络的内涵及要素,首先分析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并将其划分为萌芽、扩展、成熟和更替等四个阶段;其次,探索演化过程中企业创新网络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最后,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分析全球化视角下我国本土企业创新网络演化历程,揭示我国本土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特征及规律,并提出相关启示。

关键词:全球化;企业创新网络;演化;华为

中图分类号:F119 文献标识码:A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并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随着以信息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持续深化,科技全球化初露端倪,不断推动着世界经济向纵深发展[1]。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势必受到全球化的冲击。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开放性特征愈加显现。一方面,大量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为我国本土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近距离接触、学习和合作的机会,促进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另一方面,我国一些本土企业开始跨出国门展开研发投资,并将企业创新网络的触角延伸到海外,为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创造了外在条件。在全球化进程中,企业创新网络演化是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变化的重要依据。基于此,从全球化视角出发,系统研究我国本土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分析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特征,揭示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规律,有助于了解我国本土企业的创新发展路径,这对增强我国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1 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Freeman首先界定了“创新网络”概念,认为它是对应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其架构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2]。截至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创新网络的内涵界定尚不统一。Gordon等学者认为创新网络是企业与外部组织机构建立的互相信任、双赢的合作制度,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创新模式,体现出复杂性等特征[3];Harris等学者从创新网络的主体构成角度出发,提出创新网络是参与企业创新过程的其他企业、研究机构和创新导向服务提供者组成的协同群体[4];王大洲认为企业创新网络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5];沈必扬等提出,企业创新网络就是区域范围内企业与各行为主体(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大学、中介机构等)在交互式作用下建立的动态的、开放的、互补的、非中心化的、具有本地根植性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6];阳银娟认为创新网络是企业与异质性行为主体在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及其战略协同过程,合作伙伴主要包括知识伙伴和产业伙伴两种[7]。虽然上述文献分别从制度、结构、主体构成等静态角度对企业创新网络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从演化等动态视角界定企业创新网络内涵的文献很少。

关于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理论研究,学者们主要从技术变迁[8-9]和知识转移[10-12]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此外,国外学者对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阶段划分的研究成果较多。Dyer和Nobeoka将丰田企業创新网络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即弱联系、与核心企业的双边强联系、多边的强联系等三个阶段[13];Knight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推移,网络将演化为由少数核心组织控制[14];Huggins提出,知识网络经历了从单一的内部依赖到广阔的链接和联合发展的过程[15];国内学者也广泛参与到创新网络的研究和讨论之中。张宝建根据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形成的网络租金诱导机制,将企业创新网络进化分为组建、成长、成熟和更替等四个阶段[16];陶海飞从技术能力成长的动态视角将企业创新网络的发展分为形成、变革和发展三个阶段[17]。上述文献分别从不同视角深入研究了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理论,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框架。然而,关于企业创新网络演化过程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未达成共识,特别是对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开放性分析不够,欠缺从外部性因素分析本土企业创新网络演化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全球化视角出发,研究我国本土企业的创新网络演化过程。

2 全球化视角下企业创新网络演化过程

2.1 企业创新网络的内涵

企业创新网络是20世纪90年代前期逐渐生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名词,源自社会学领域,而后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基于管理学视角,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创新网络是一种比计划、市场或科层组织更具有独特优势的组织模式,企业可以有效利用创新网络来克服创新不确定性并减少不可靠创新的概率[18]。从经济学视角看,企业创新网络是联结和学习企业或组织间互补性创新能力的一种机制。而从开放式创新来看,企业创新网络正以一种全新的范式改变着企业创新理论的研究视角,它将创新主体作为网络中的节点,并以技术知识等互补性资源为核心所建立和扩展的企业创新关系网络为研究的出发点,实现了企业创新理论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本文从演化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创新网络是企业与异质性行为主体在技术创新成长过程中衍生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网络。就研究对象而言,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围绕技术创新活动所建立和拓展的关系网络,是有别于全球(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然而,在企业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变离不开全球(区域)创新网络的推动和支持。严格来讲,全球(区域)创新网络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创新网络的集合体,企业创新网络仅仅是全球(区域)创新网络的子集。在企业创新网络初级阶段,企业首先需要在本土市场与其他异质性行为主体共同推动企业创新网络融入区域创新网络,之后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并积极在海外市场与其他异质性行为主体开展合作,促进企业创新网络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此过程中,企业创新网络通过嵌入更高级、更复杂的全球(区域)创新网络极大提升了企业创新网络的发展潜力;而在企业创新网络高级阶段,为进一步合理利用创新资源,开发企业自身技术创新潜力,企业有必要积极参与地方技术联盟和国际行业协会之间的企业间垂直合作与产学研水平合作,积极嵌入全球—地方创新网络,从而提高自身研发能力[19]。

2.2 企业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

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本质上是企业创新网络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分析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需要确定企业创新网络的三个组成要素:节点、联结以及资源[20]。其中,企业创新网络的节点是指与企业存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关系的异质性行为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等;而节点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正是企业创新网络的联结;作为联结网络节点的介质,企业创新网络的资源是指各节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持有的互补性资源,主要包括知识、人才和技术等。

构建创新网络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企业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开放性特征也愈发凸显,企业创新网络同时受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要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一方面,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进入东道国,与东道国企业或组织共同参与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为东道国企业嵌入全球创新网络提供更多节点选择和资源互补,同时也降低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联结新节点的成本,提高企业创新网络的扩张速度;另一方面,东道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开展海外研发投资,建立符合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外部化研发机构,促进国际开放性资源的双向流动,使东道国企业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为东道国企业创新网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还优化了企业创新网络的结构,使拥有更优质资源的异质性行为主体代替原节点,既拓展创新网络的边界,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3 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对企业的一种仿生研究而被广泛关注和研究。自企业成立伊始,企业便通过演变和变革而不断波动向前发展,普遍遵循“发展—成长—成熟—衰退”的回路模型。因此,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分为萌芽、扩张、成熟和更替等四个阶段。

2.3.1 萌芽阶段

在创新初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与行业内的国际顶尖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为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在自主培养研发人才的同时,也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来加速研发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此时企业创新网络开始萌芽。作为创新网络的核心,企业自身努力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不断推动网络内部互补性资源的转移,并积极吸收“旁观者”进入该网络,旨在通过网络模式来获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所需的互补性资源。然而,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羸弱,创新资源相对有限,网络各节点间的互补性不强,“旁观者”对于是否加入该网络持谨慎态度,因为一旦选择与该企业开展合作创新,却未能获得预期创新收益,再寻求其他合作就会产生高额的沉没成本。所以,在企业创新网络萌芽阶段,企业仅实现与少数节点的合作与交流,并具有“弱联系”的特征,且限于企业自身规模与发展水平,受全球化的影响相对较弱,该阶段创新网络呈现出“地域局限、开放度低”的特征。

2.3.2 扩张阶段

随着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吸引了更多“旁观者”加入创新网络,网络规模得到快速扩展,进而促进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实现与发展。同时,由于创新网络节点间交往的日益频繁,部分“弱联系”演变为“双边强联系”,表现出“强弱联系共存”的特征,这种“强联系”促使网络节点间的技术创新活动由已有技術模仿创新向新技术发明创新转变。此外,受全球化影响加深,为获取全球高端互补性资源,企业创新网络向海外拓展,并积极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特别是新加入网络的节点普遍拥有更丰富的技术型资源,使网络内部互补性资源快速积累,创新效益明显增加,极大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其中,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联系,企业之间形成了横向技术创新联系,由此进一步推动创新网络开放度。

2.3.3 成熟阶段

随着企业全球化战略布局的不断完善,创新网络增速开始趋缓,互补性资源需求接近饱和,网络节点间合作创新效率达到峰值,创新网络扩张步伐开始放缓甚至停滞不前。此时,企业能够充分控制创新网络,优化互补性资源利用,使网络中的“弱联系”越来越多地演变为“双边强联系”,甚至出现少数“多边强联系”。其中,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横向技术创新得以深化,极大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抵御风险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创新网络的开放度。同时,随着企业创新网络规模扩张的减速,企业迫切需要参与地方技术联盟和国际行业协会之间的垂直合作与产学研的水平合作,积极嵌入全球-地方创新网络,主动获取互补性资源,并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3.4 更替阶段

面临全球范围出现的重大技术变迁或者企业发展陷入瓶颈,网络节点间“强联系”一定程度阻碍外部异质性资源进入。如果相关异质性资源的新技术逐渐成熟,而企业未能将该类异质性资源引入创新网络,现有网络优势可能将逆转为劣势,甚至可能导致企业衰退。在更替阶段,企业创新网络演化呈现出两种趋势:(1)更新趋势。企业成功变革现有创新网络,充分发挥网络开放性特征,加快网络各节点间从“双边强联系”向“多边强联系”的转变,提升创新网络包容性。同时,在企业创新网络变革中,互补性资源的知识转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企业技术创新效益极大提高,有力推动企业创新网络二次进化,互补性资源的利用方式经历了从“资源控制”到“资源获取”,再由“资源拓展”到“资源控制”的转变。(2)衰退趋势。由于企业无法充分发挥创新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外部异质性资源未能成功引入企业创新网络,导致企业创新网络变革受阻,极大限制了企业创新效益。同时,受限于企业已产生的巨额沉没成本以及缺乏再次变革所需资源,企业创新网络演化陷入衰退。

综上所述,通过将企业创新网络演化过程划分为萌芽、扩张、成熟、更替等四个阶段,从中可发现其演化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1)互补性资源是企业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坚实基础,只有获取足够的互补性资源,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和进步;(2)开放性是企业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逐步孕育的重要特征,相较于传统的计划、市场、科层等组织模式,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创新网络具有更明显的开放度,能够给企业带来抵御创新风险的能力;(3)企业与其他组织间的联结呈现出明显的规律,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节点数量、联结强度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表1)。

3 案例分析:华为的创新网络演化

3.1 华为的创新发展概况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1987年成立于深圳,以代理销售香港公司的用户交换机起家。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1990年开始华为的业务开始向具有高附加值的研发环节转型。在历经了30年的发展,华为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全球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也是全球第三大手机厂商。2015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达到3950亿元人民币,其中净利润369亿元人民币。在2016年7月公布的世界500强排名中,华为位列第129位。目前,华为拥有17万多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其中,华为从事研发的人员约有79000名(占公司总人数45%),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2400亿元人民币。此外,华为通过全球16个研究院/所,36个联合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创新合作,通过共享ICT技术发展成果,推动技术进步。作为ICT标准与产业的重要贡献者,截至2015年年底,华为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50377件,累计申请中国专利52550件,累计申请外国专利30613件。其中,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虽然华为的成长有着特殊时代背景,但作为一个引领未来科技方向的跨国公司,成为很多企业的学习标杆和榜样。尤其是华为在研发领域的独特建树,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本土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3.2 华为的创新网络演化过程

3.2.1 萌芽阶段(1990年~1998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此华为积极开展研发活动。然而,研发初期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华为急需寻求外部合作,以获取更多创新资源,所以主动与高校、邮电部等机构建立“双边弱联系”,并通过在国内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积累并转化互补性资源,组建起自己的创新网络,从而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技术突破,正式步入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行业。期间,华为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窄宽CDMA技术、SDH光网络技术、智能网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极大促进了华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网络的建设。同时,借助与西安邮电部第十所研究所和各高校的合作,华为成功培养与吸收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对创新网络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1995年至1998年间,华为分别成立了中央研究部、北京研发中心、上海研发中心和南京研发中心,通过不断整合当地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区域创新网络,为企业创新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时,华为的研发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内,且限于华为自身研发资源的不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羸弱,导致其创新网络开放度有限,尤其缺乏与海外跨国公司的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创新网络的快速发展(图1)。

3.2.2扩张阶段(1999年~2005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快适应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华为开始积极发展创新网络来拓展互补性资源,并在全球范围设立研发中心,以及时嵌入全球创新网络,进而缩小与世界领先技术的差距。1999年,华为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通过融入“亚洲硅谷”区域创新网络,学习掌握世界级的软件开发技术,推动华为创新网络嵌入全球创新网络。随后,为尽快提高数据通信领域的技术研发实力,华为陆续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美国硅谷和达拉斯、俄罗斯莫斯科等地设立多个研发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与3Com公司于2003年合作成立H3C公司,助力华为战胜思科对其诉讼,成功突破欧美市场。虽然该合作并未对华为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于2006年以3Com收購华为所持股份的方式结束合作,但也给予华为更大的机遇与平台去实现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合作创新。截至2005年6月,华为还分别与TI、摩托罗拉、IBM、英特尔、Agere Systems、Sun、Altera、高通、Infineon和微软成立了10所联合研发实验室,开启了与全球领先企业的深度战略合作。从该阶段华为创新网络发展看,华为不仅跨出国门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而且与行业中的国际巨头加强合作。同时,凭借与全球领先企业建立的“双边强联系”,华为逐渐吸引了更多企业加入创新网络,极大提高了网络的开放度(图2)。

3.2.3成熟阶段(2006年~2010年)

在2006年~2010年期间,华为研发全球化进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不但完善了其全球研发体系布局,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外部合作,与更多伙伴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战略合作,并控制丰富的互补性资源,构筑多元化的企业创新网络,极大提升华为产品和服务在业界的地位。2007年,华为相继与赛门铁克、Global Marine等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使创新网络内部出现新的变化。2008年,由华为发起的未来种子项目(Seeds for the future)是华为全球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旗舰项目,也是华为与全球高校深化合作的实现。至此,华为在全球范围建立了成熟的企业创新网络,借助跨国公司的高端创新资源,完善了企业研发创新体系,形成了以自主研发为主的开放创新模式。然而,华为与其他创新网络节点间仍主要表现为“双边强联系”。随着企业创新网络的不断成熟,网络联系也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开放度(图3)。

3.2.4更新阶段(2011年至今)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异质性资源对各行业的影响持续加强,华为创新网络发生深刻变革,同时助推华为成为全球领先企业。该阶段,华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形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华为建立了开放实验室,旨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广泛的交流与研发平台。2012年,华为正式开放了企业ICT解决方案开放实验室,这是华为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有竞争力的行业联合解决方案的业务平台,在政府、金融、交通、能源、企业、媒资等行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华为创新网络内部构建了产业联盟,形成了网络中的“网络”,网络节点间出现多边强联系,通过多个合作伙伴间直接的交流合作,提高了华为在各领域的研发实力,为华为在全球信息技术领域重大变革过程中崛起提供了必要条件。自2014年起,华为与多家合作伙伴携手建立了eLTE产业联盟、智慧城市产业联盟、VTM解决方案联盟、FusionSphere解决方案联盟等,推动网络节点间双边联系向多边联系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华为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球技术地位。目前,华为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严格说,华为创新网络更替是指华为与合作伙伴之间合作形式的根本转变,意味着传统单一双向的合作已不能满足目前高科技行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广泛参与多元化合作。华为发起的产业联盟和开放实验室极大促进其与合作伙伴间的合作与发展。由此可见,随着华为创新网络开放度地加强,异质性创新资源不断渗入企业创新网络中,创新网络各节点间从“双边强联系”向“多边强联系”的转变,推动企业创新网络更替和升级(图4)。

4 结语

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开放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企业创新网络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分析企业创新网络的要素和演化过程,可较为全面了解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一般情况下,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是企业内部发展的自演化和与外部作用的他演化共同驱动的结果。通过分析创新网络内节点数量、联系强度、互补性资源总量、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网络开放度等指标,梳理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有助于了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

华为是我国高科技企业中的佼佼者,其企业创新网络演化和全球化创新发展战略对其他本土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企业创新网络开放度既受外资企业在东道国投资的影响,同时也受本土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作用。在研发全球化的推动下,企业创新网络的开放度将逐步增强;(2)企业与节点间的联结强度普遍遵循“双边弱联系—双边强联系—多边强联系”的演变规律,但为了缩短与世界领先企业的差距技术,我国本土企业需根据自身条件与外部创新主体积极开展合作和联系,推动企业由自主创新向开放创新转型;(3)在国际竞争格局中,我国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弱,能获取的互补性资源比较有限。因此,我国本土企业应不断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创新网络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

此外,鉴于华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华为创新网络演化规律并不一定合适我国所有的高科技企业,我国本土企业的创新发展路径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同时根据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一般规律,并结合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企业自身实力和行业特色,探索其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永凯. 全球研发活动的空间分异与新兴研发经济体的崛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Freeman, C. 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 Research Policy,1991(5):499-514.

[3] Walker Gordon, Kogut Bruce, Shan Weijian. Social capital, structural hol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industry network[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7(2),109-125.

[4] Harris, L., Coles, A.M. & Dickson, K. Building innovation networks:Issues of strategy and expertise[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0(2),229-241.

[5] 王大洲. 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 科研管理,2001(5):96-103.

[6] 沈必扬,池仁勇. 企业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范式[J]. 科研管理,2005(3):84-91.

[7] 阳银娟. 知识伙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5.

[8] Michael L T, Lori Rosenkopf.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Toward sociology of technological evolu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2(135):123-152.

[9] 李培杰.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及演化路径研究[D]. 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

[10] Inkpen, Asdrew C, Paul B W. Knowledge, bargaining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instabi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177-202.

[11] 張永宁. 基于知识转移的企业创新网络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12] 申小莉. 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小企业实证样本的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11(3):432-441.

[13] Dyer J H, Nobeoka K. 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3):345-367.

[14] Knight L, Pye A. Network learning: An empirically derived model of learning by groups of organizations[J]. Human Relations,2005(3):369-392.

[15] Huggins R.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clusters progress and policy[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8(4):277-289.

[16] 张宝建,胡海青,张道宏. 企业创新网络的生成与进化——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11(4):117-126.

[17] 陶海飛. 基于技术能力成长的企业创新网络演化——以博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 财经论丛,2013(4):107-112.

[18] 冯宗宪. 中国高科技企业成长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9] 司月芳,曾刚,曹贤忠,等. 基于全球—地方视角的创新网络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6(5):600-609.

[20] 相婷. 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化研究[D]. 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2.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analyzing the change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Under the impetu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innovation network in the host country is affected not only by the foreign R&D investment, but also by the overseas R&D investment of the local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terprise life cycle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 and divides it into four stage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stage, the expansion stage, the maturity stage and the change stage. Secondly, it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very stage and the development rules of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At last, it takes th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innovation network of the local enterprise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 of the local enterprises,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inspiration.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 evolution; Huawei

猜你喜欢
演化全球化华为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华为承诺函的批评话语分析
华为:畅享8系列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演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耗散结构视阈下的科技招商与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