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煊
随着被喻为“人类第二次进化”的信息时代到来,人们的生活、经济、政治、教育等方式自然进入一个崭新的变革时代。如何主动迎接“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变革,取得这场“突围战”的全面胜利,这已经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必答课题。
俗话说:“人无伦外之人。”当今,伦理学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范畴,进入了生物伦理、医学伦理、科技伦理、互联网空间伦理等前沿领域。教育作为一项与人打交道的事业更毋庸置疑。所以,针对现代人容易受到工具主义思想的冲击,普遍患有“人情被物化、人心被挤压、人伦被变异”的通病现象。因此,从课堂教学主阵地出发,通过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的伦理向度,构建以学为本的课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教育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伦理关系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最终破解现实课堂教学问题。而实现课堂教学“四个”转变是:“人为”转向“人本”、“理论”走向“生活”、“片面”走向“普惠”、“灌输”走向“顺导”。
一、人本性:“人为”转向“为人”,让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是一项“人为”的活动,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此层面,否则教师就会很容易成为学生成长的“纤夫”。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最终的目标是“为人”,一定要关注生命发展的表现,把人作为教学发展尺度,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自己定位为生命成长的“牧者”。一言蔽之,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人本性的育人策略,为生命的自主发展创设适合的空间,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栖居的地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爱、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
一是关爱每一位学生。关爱是教育的基础,关爱是教育的基本本质,更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如果一位教师没有关爱之心,即使教艺精湛、业务精良、能力高超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将博大的师爱贯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面对学生能常常“怀一颗博大的爱心、给一个青睐的眼神、露一张和蔼的笑脸、给一个友善的动作”,自觉践履陶行知先生提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职业追求,对学生不分彼此,全员关爱,让学生情感愉悦、灵魂舒坦、心灵温暖,他们的生命潜能才能得到激越,这是教育的内在规律,更是稚嫩生命茁壮成长的客观需求。中山市东区远洋学校推行“一·四·五”学本课堂教学研究,提出每节课要彰显“大爱无痕”的品质,使“爱”成为一种理念和行为方式。
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类本性之中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钦佩、赞美、尊重。”在教学中,面对生动活泼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教中有人、人中有人”。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一分子,每个知识点都是学生认知体系中的一个链环,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可以看到每位孩子的灵光闪烁,而不全都是优秀学生的全场“客串”。让每位学生的情感得到表达、让每位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这是最好的激励,将会促进生命内在潜能的释放。例如,远洋学校制定《教师教学公约》,明确每位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要求教师对待每位学生在人格上要一视同仁、在学习上因材施教、在评价上要杜绝排名,让每位学生都有尊严地学习。
三是信任每一位学生。美国教育家雷夫·艾斯奎斯:“信任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在传统教学时期,人的最高品质是服从,教师主要实行“我讲你听”“我考你背”“我写你看”的命令式教学方式。而进入信息时代,人的最高品质是创造,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相信每位学生是独特而丰饶的个体,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学信念,为每一位学生成长搭建飞翔的平台。例如,我校倡导“容错试误”的教学理念,就是引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减少对学生的甄别,尽量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的环境,让课堂成为学生最敢“犯错冒失”的宽松地方,就算犯错都坚信学生是“无心之失或好人犯错”,这样才能解放心灵,激越潜能。
二、生活性:从“理论”走向“生活”,让学生体验成长
知识起源生活,服务于生活。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不等同于生活,但教育离不开生活。只有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找到生活与新知的“链接点”,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增长和认知结构的完善。所以,教学中要摒弃脱离生活实际的知识灌输,要从讲授走向体验、从理论走向生活,树立生活就是教学的理念,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利用学习内容复演生活、链接生活,甚至还原生活、走进生活,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原生过程。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贯彻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诸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例如,我校提出的“一·四·五”学本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明确每堂课上要给予学生“小鬼当家、小组研讨、小试牛刀”的机会,就是期望引领教师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走出机械训练的漩涡,促进学生认知的自主建构。
三、普惠性:从“片面”走向“全员”,让学生充分发展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每位学生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权利。所以,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错位发展原则,为所有学生的充分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这是教学优质化的内在基本要求。教学普惠全员是教学的内在本质,是课堂的生命线,其要求促进每位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全面、个性、幸福发展,包括学生在量和质两方面发展:一是数量方面,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没有学生被边缘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錯位发展、全员发展;二是质量方面,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唯分数至上、忽视人才培养;也不能忽视后进生的转化。功利思想带来的教学灾难,势必造成学生心灵的扭曲、教学质量的异化。所以,在实施的“一·四·五学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倡导“八要八不”。其中“要关注全体学生,每节课对同一位学生提问一般不超过三次;要赏识每位学生和各个学习小组,不讽刺、不放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层布置作业,作业布置上不要实行一刀切;每节课上与每位学生眼神交汇不少于三次,不冷漠对待任何一位学生”四条要求,就是引领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位学生,争取每节课都能实现“小事大成、人人出彩”的理想目标。
四、顺导性:从“灌输”走向“顺导”,让学生自然发展
《中庸》在总纲中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将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分为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并指出第一类教育是后两类教育的依据。教育要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原则,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创设普惠共适、激情引趣的课堂学习氛围,诱导学生激发内在优势潜能。这需要教师改变过去师者至上的教学观念,实现华丽转身:教学角色,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从知识为本转向综合素养提高;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向体验共生;课程资源,从课本唯上转向全面整合;教学组织,从预设安排转向灵动生成。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把“每位学生的学习权”作为教学的价值目标落到实处,从而使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学生的“亚研究”“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教师从“传授课本知识”走向“点燃学习激情”,有效达成“微婉顺导,冀必感发”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校在实施“一·四·五学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推进“小题大作、创设情境→小鬼当家、组内研讨→小组互动、点化突破→小试牛刀、巩固提升→小事大成、人人出彩”教学改革模式,让学生站到课堂的中央,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场。一切以生本为前提、生活为基础、生趣为依托、生成为目标,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率性而教、顺学而导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