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屹然
(中共建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浙江 杭州 311600)
社区民警电子走访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适用对策
——基于智慧社区的视角
薛屹然
(中共建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浙江 杭州 311600)
随着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社区民警入户走访方式已不能满足公安实战需求而丞待理念修正及技术升级,社区民警电子走访应运而生。通过对多地公安机关的实地调查发现,在智慧社区背景下将电子走访运用到社区民警工作中,有其必要性及可行性。同时,结合电子走访在当前社区工作运用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从完善制度建设、培养警员新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宣传普及等三个方面提出社区民警适用电子走访的对策。
智慧社区;电子走访;社区民警;社区警务;互联网+
在21世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技术已经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先后提出了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现代化城市理念,并由此衍生出数字社区、电子社区、智慧社区等现代化社区管理理念。由于社区整体数字化、科技化的不断加深,社区工作的具体化、专业化、针对化也不断提高。“走访”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社区”的大背景下“电子走访”的工作模式逐渐被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社区工作中的电子走访,即社区工作人员手持GPS移动终端上门走访,将民意信息通过移动网络直接与社区管理联动中心相连接,一旦遇到居民家中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可实时通过联动中心联系相关部门帮助解决。由此可见,电子走访具备了传统走访方式所欠缺的即时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易保存性等特点。
同时,走访工作也是社区民警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这项工作进行的深度和广度,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社区警务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甚至决定了社区警务工作的方向和成败。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社区民警电子走访的进一步推广及适用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及借鉴工作。
智慧社区,即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类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及时发布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对社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让五化成为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方式,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让居民生活更智慧、更幸福、更安全、更和谐、更文明。[1]
由此看来,智慧社区对政府社区公共治理工作产生了较积极作用。智慧社区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特点,为政府开展基层工作,如信息收集、动态分析、趋势走向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此外,对公安机关来说,智慧社区所具备的信息传送即时性、资源共享性以及群众互动性都适应了公安走访工作的需求,为公安走访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社区民警电子走访是智慧社区时代下公安基层工作的创新改革和积极适应,实施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传统社区相比,智慧社区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它紧密围绕服务社区群众的需求以及社区管理的内容,坚持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然而,从传统社区的走访方式来看,走访的长周期性、滞后性以及低效率性都不符合智慧社区的基本需求。在具体的警务实践过程中,社区民警的“走访”过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搜集信息存在滞后性、片面性。一方面,运用传统方式搜集的信息不能进行实时更新,利用价值低;另一方面,传统方式搜集的信息内容单一,多是姓名、性别等基本人口信息,缺乏整体性,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同时,传统的社区民警走访方式仅仅是对个体的联系和调查,没有整体意识,更没有应用智能感知系统形成人、事、地、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无法形成可以相互联动的关系网,不符合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落后于智慧社区的发展。相较于传统社区,“万物互联”是智慧社区的另一大优势特点。随着“互联网+”的模式大力推广,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科技信息技术、尤其是ICT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拓宽了人们沟通、交流、生产、生活的各类渠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隔阂,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日益紧密的新的社会结构。信息交流已经渗入到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电子走访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通过信息交流构筑起智能感知系统在智慧社区中的充分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表现了出来,有效地建立了广泛的信息源,实现了人、事、地、物的互联互通与高度感知,使社区信息搜集的针对性、实用性大大增加,同时也使社区中的关键对象均可被感知、分析、关联。[2]由此可见,智慧社区背景下社区民警适用电子走访已经成为是社会发展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是解决问题周期长,效果差,无法满足智慧社区背景下群众的即时性需求。由于基层警力不足,导致走访间隔周期长。群众反映的问题往往不能及时、顺畅地予以解决。电子走访所具有的信息即时传播特点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民警与群众通过电子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及时的沟通和交流,有效地缩短走访周期,实现即时互动。
三是方法单一,方式僵化。传统走访目前仅限于社区民警与社区群众通过集体座谈或一对一沟通的方式开展,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并且存在群众因为各种顾虑不能表达真实社情民意的情况;同时,该方式也比较僵化,取得的走访效果受干扰因素较多,例如群众当时的心情,以及民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等。
四是主动服务程度不够。一方面是目前部分民警将走访工作“任务化”,走访流于形式,仅仅照本宣科,局限于完成目标数量,填满走访记录的浅要求,没有将走访工作内化于心。另一方面是,客观条件限制民警“主动服务”。然而智慧社区下的电子走访可以使社区民警有预见性地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主动将精准的信息和服务通过敏捷的手段推送给居民。主要体现为,一是可对特定人群,如老人、小孩实现状态和位置的监测和及时报警;二是实现对居民的针对化服务,根据居民的不同情况、办事规律,利用后台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主动为其提供相关服务。这是智慧社区背景下社区民警电子走访的“智慧”特征所在。
五是传统走访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十分大。传统走访与电子走访相比还存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难度大”这一弊端。一是通过传统走访难以实现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无法判断事态的未来发展趋势;二是通过传统走访难以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且难以提出解决对策。传统走访是建立在人情社会的基础之上,由于人情关系、对警务工作的疏远以及其他个人原因,居民难以对民警工作提出问题以及建设性意见。
自“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公安部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科技强警”的发展战略,公安信息化建设于1998年由公安部原部长贾春旺同志予以批示,此后于2002年正式启动“金盾工程”。之后,电子警务在机动车管理、犯罪信息采集、户籍和出入境管理以及警务行政管理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在2015年9月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大数据被多次提及。利用大数据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已经成为维护公共安全的骨干工程、建设平安中国的基础工程。2016年11月公安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以互联网为依托,提高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安行政服务的智慧化程度。近几年,随着公安改革的日益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电子走访与信息化建设的观念相契合,是信息化社区警务领域的创新运用。智慧社区自身所具有的持续创新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推动着社区内各元素的自我调节、优化和完善,使社区居民的生活、生产的阈值,通过工作方式、方法和方向的改进始终处于环境可承载范围内。所以,在智慧社区下的电子走访工作中,居民可以实现与民警的线上交流,通过匿名的方式向民警反应问题、提出建议,这样可以有效消除群众的心理顾虑。所以,“互联网+警务”的智慧警务发展使社区民警电子走访成为一种必然。
综上所述,智慧社区视野下,为了适应社区民警和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电子走访的工作开展势在必行。但需要明确的是,电子走访只是智慧社区背景下完善入户走访工作的一种必要辅助和补充工作,是为了社区民警能够更好地利用入户走访的工作方式。电子走访应与传统走访互为补充,互为辅助,而不是使电子走访形式取代传统入户走访形式。
现阶段,电子走访在社区政务管理工作中运用已经相对成熟,技术和设备都已经具备了支持条件。目前,在上海市长宁区、金山区,电子走访已经被成功应用,并且在社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其他部门树立了制度建设典范。如自2010年起,上海市长宁区政府致力于建立实有人口“电子走访日志”制度力求覆盖全长宁;此外,在北京、深圳等一、二线城市中智慧社区的大幅推进也为电子走访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实时掌握居民动态。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如居民家中出现突发状况便可通过报警系统通知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处置。此外,居民有任何信息或问题需要反映,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子走访”的渠道向有关工作人员反映,实现双向沟通的及时、高效。
二是居民服务定制化。如下图所示,电子走访可以全面掌握社区居民的居住信息和生活动态,从而使工作人员可以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定制化服务。通过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关联,可以看出居民生活中的隐性需求以及安全薄弱点等要点,由此指导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向,提高工作效率。[3]
智慧社区电子走访流程图
三是实现走访高频率化。电子走访对走访者起到了一定的监督、督促作用,改善了以往走访者“走访次数看心情、走访内容凭感觉”的状况。通过电子走访对走访者的工作次数、内容形成一系列的数据,并对走访者的走访次数和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一方面保障了走访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促使走访者真正深入走访、踏实走访,杜绝形式主义。
四是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通过电子走访,居民和工作人员可以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随时随地实现沟通交流,工作人员也可以随时向群众通知问题解决进度,普及有关知识,进行提醒等工作,使群众感觉到工作人员对其的关心和重视,由此实现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提升。[4]
当前推行电子走访的条件基本成熟,电子走访工作全面推进势在必行。
1.国家大力支持互联网创新发展,强化互联网驱动引领作用。201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推动了互联网创新发展,为促进我国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本次意见出台,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从强化互联网的引领作用和安全防范等方面为“电子走访”的大规模普及在中央层面提供了制度保障基础。
2.公安部积极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各地公安机关大力发展创新。在当前的政策导向下,各级公安机关应与互联网管理等部门开展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网络社会的法治建设、科学管理。各地公安机关也大力发展“互联网+警务”、“智慧警务”创新的相关活动,提升网上“见警率、管事率”,深入推进服务,为电子走访的进一步推广明确了政策依据。
1.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要实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城市地区深度覆盖,在农村地区逐步覆盖,在贫困地区优先覆盖。还要通过简化电信资费结构等方式,实现网络资费合理下降,提升电信服务性价比和用户体验。同时还要通过加快民航客机、高速铁路、城市交通等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建设和应用的方式,扩大用户宽带接入网络的普及范围,由此带动引导商业性服务场所实现无线局域网的覆盖和免费开放。
此外,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制定并印发了《信息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诸多目标,表示近几年内将实现乡镇、人口密集的行政村的4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提升,如新增干线光缆9万公里,新增光纤到户端口2亿个;努力为大中城市家庭宽带用户提供100兆比特每秒以上的服务,提高行政村接通光纤的比例至90%。这些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和进一步推进,为“电子走访”大面积普及和功能的日渐完善提供了设施支持,让“万物互联”的美好构想得以实现。
2.GPS等手持终端设备已经得到大范围使用。手持GPS自进入市场投入使用以来,经过数年改革和技术发展,不断提升应用能力。目前,市面上手持GPS已经具备了如多种数据采集、数据格式丰富、灵活面积测量、领先电池兼容、海量存储空间、贴心操作设计、可视效果超强等功能,切实满足了现阶段“电子走访”的设备需求,并能够及时应对多种突发状况。
此外,经过多年与市场的磨合,手持GPS无论从可操作性,还是定价等方面都能够适应不同人员的需求,为“电子走访”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社区民警从整体上具备了基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能够承担各项公安工作。在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在面临新形势下出现的如“网络诈骗”、“金融犯罪”等新的犯罪类型挑战下,公安民警也在着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构建具有专业化、全面型的知识结构,应对“信息化社会”的模式。在信息化的形势下,公安机关必然要建立起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同时民警也必须熟练掌握利用网络完成收集、储存、使用、交流社会治安信息的技能,进而能够在网络上完成多项治安管理的工作任务,应对新挑战。[5]
近几年,各地公安机关积极推进民警信息化能力提升工作的开展。如江西省公安厅于2016年11月下旬启动了全省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强警”专题培训。培训分四个单元有序推进,持续至2017年6月30日。该省公安厅邀请公安部及国内知名大数据研究应用领域专家,就大数据理念应用及公安大数据建设进行授课,全省所有在职在岗民警通过现场观看及视频学习方式参加培训。此外,安徽省马鞍山市公安机关民警信息化水平也在实践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不仅自主研发应用“户籍电子档案”系统,高效、准确地登记流动人口信息25.57万余条,同时还通过归档电子材料、案卷1600余卷,高效地解决了户口“假、重、错”等问题的发生。此外,马鞍山市公安机关还建立了“基础信息采集、破案”等一系列的奖励制度,以此实现了警务实战与信息采集工作的相互作用,充分调动民警信息采集的主动性、准确性。
综上所述,社区民警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运用公安信息网络的技能,熟悉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网络及信息,并对相关的网络系统采取监控和保护措施,而这些能力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也是推进“电子走访”的基础。
智慧社区建设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执政能力及服务水平为根本目的,同时“以人为本”也是智慧社区建设的特点之一,所以群众的需求与态度对电子走访工作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电子走访的即时性、全面性以及信息搜集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等多种特点,满足了智慧社区视野下,群众更快、更灵活的多样性需求,有利于提高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促进公安工作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电子走访有效利用了多种资源,与智慧社区平台互通互联并提供真对应服务,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体现了公安机关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公安机关通过电子走访加强了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服务平台的协同配合,获取到了丰富、直观、全面的信息数据,实现了相关信息的高度融合,及时响应社区群众的多方面服务需求。[6]
正是由于群众感受到“电子走访”在生活、工作中所发挥的良好作用,为“电子走访”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坚实的群众基础,使大部分群众对本项工作的推进持积极、信任的态度,减少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阻碍。
通过上述对智慧社区背景下,社区民警电子走访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分析来看,在社区警务工作中推行电子走访必然也会面临一些障碍。[7]笔者提出以下适用对策,希望有助于社区警务电子走访的进一步推进。
社区民警电子走访在我国的发展目前处于起步状态。正因如此,各地区“电子走访”工作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所以在此阶段需要有一个科学、有效、合理、规范的制度来进行该工作的统一评判、统一管理。一方面,这是对各个智慧社区“电子走访”工作发展的正确引导;[8]另一方面,也是对整个智慧社区视野下“电子走访”体系制度方面的完善和补充。
一是将“电子走访”纳入社区民警绩效考核,实现由“体制内考核制度”到“体制外评价制度”转变。以往走访工作,被作为公安机关内部衡量社区民警工作的一项标准,仅仅由走访次数进行简单衡量,不关注走访所发现的问题和走访的具体内容。有些公安机关甚至将“走访”工作完全形式化,“体制内考核制度”也逐渐流于形式化,这样的工作方式既不利于走访工作的切实开展,也不利于警民关系的和谐共建,更加不利于公安基层工作的推进。“电子走访”的引入,将评价制度进行了一次扩容,将监督评价的权利真正交付了群众。不仅能够通过后台数据了解到民警走访的次数,同时还可以根据数据分析了解到走访的内容以及由此发现的问题。并且,通过“电子走访”这一平台,群众还可以对民警的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将走访工作真正得以落实和推进。
二是客观了解,具体量化走访工作。“以人为本”是智慧社区的重要特点之一。而“以人为本”体现在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社会管理与公众服务的需求,提供便捷、丰富、低成本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实现走访工作的具体化、定量化、客观化和准确化是对社区居民提供针对化服务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一方面是内容具体化。“走访工作”在很多年纪较大的民警眼中都是与群众的“聊天工作”,这是传统的走访方法,可以获得一定的信息,但是内容没有被量化也是其存在的弊端,进而影响走访的效率与效果。“电子走访”将走访的内容具体化,不仅可以弥补民警在走访过程中出现的遗漏等情况,还可以将具体的问题通过多次走访形成动态分布图等结构图,有利于数据分析和预判。另一方面是工作要求的具体化。工作要求的具体有利于民警掌握开展工作的方法,同时也有利民警在工作中查缺补漏,确保每一次走访的效果。因此,要大力推进“电子走访”工作开展,充分、客观了解具体工作内容和要求。[9]
三是利用智慧社区优势,完善“过程走访”制度建设。电子走访充分发挥“智慧社区”中的“智慧”作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变原来一年记一次台账制度,形成“过程走访”的意识,通过全过程监控建立起24小时“走访”的工作理念,可以实现对走访工作的常态化、持续化、即时化、准确化的高标准、严要求,进一步完善走访工作的制度建设,利用“电子走访”获得数据的易存储性、丰富性和及时更新性,形成完整的走访链和数据分析、处理、调取链。
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推进智慧社区下的电子走访工作,建立从事电子走访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知识型社区民警队伍是确保电子走访发展的必要因素。所以要求社区民警应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基本系统使用能力。首先,民警对电子走访系统的基本使用能力是推进电子走访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其次,民警对电子走访系统的使用熟练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子走访工作的效率,并对民众接受电子走访工作的态度造成影响。为培养民警上述能力,可以对民警进行培训,通过召开讲座和实际操作的方式,使其迅速掌握基本的系统使用能力,并通过开展例如“电子走访”操作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加强其能力。
二是紧急状态下的系统维护及应急处置能力。面对群众的紧急求救或是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的突发情况,社区民警应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置能力。既要通过平台发现群众的位置,掌握基本的情况,同时还要及时向上级进行情况反馈,开展请求增援等工作。由此,应定期开展突发事件的演习工作,不断提升民警针对此类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三是保护目标群体信息安全的意识及能力。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群众对待“电子走访”工作存在疑惑,认为“随便扫一下二维码就能获得家庭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家庭成员的信息泄露,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针对群众的这一合理担忧,民警在使用“电子走访”系统时,一方面要树立信息保密意识,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纪律意识。对于在工作中发现的个人秘密、企业秘密和国家秘密,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保密;同时还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实行责任倒查追究制度,对于私自泄露公民隐私和商业秘密、国家秘密的社区民警依法处罚。另一方面,民警还需要加强在使用该系统过程中的保密能力,一是可以通过与专业人员的学习以及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系统的保密级别,实现对不同级别的人员分级获取信息的目标;二是定期进行跟踪调查、搜集用户体验反馈等工作,并及时对发现系统所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
智慧社区视野下,应着重利用“电子走访”发布信息的便捷性、迅速性以及广覆盖性,对电子走访工作进行宣传和普及。例如,民警在开展“电子走访”之前,应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举办介绍会、讲座或通过发放传单、播放宣传片等形式向群众介绍“电子走访”。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专刊专栏的方式,让群众亲身体验“电子走访”工作的意义及好处,使群众能够接纳并支持这种工作方式。
此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智慧社区视野下社区民警电子走访工作来说,基础设施是该工作进行的物质保证,也是决定该工作的工作效果、工作深度以及工作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除了公安机关的大力支持以外,还需要各地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协调调动各种有效资源,大力投入资金、时间、人才,建设并完善相应基础设施,为全面推进智慧社区和电子走访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1]北京市社会办,北京市经信委,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智慧社区指导标准(试行)[Z].2013-01-05.
[2]朱跃生.从智慧社区到智慧民生[J].中国物业管理,2013,(8):31.
[3]刘海亮.浅谈公安民警入户走访的意义和工作方法[J].净月学刊,2008,(1):58-59.
[4]吴胜武.“智”聚“慧”生—海曙区智慧社区建设与运行模式初探[J].城市发展信息研究,2012,(20):5-7.
[5]周飞.大数据时代公安工作初探[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34-37.
[6]葛官法.智慧社区与政务大数据[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5,(5):28-29.
[7]李宇翔.费世英.李端明.智慧社区系统架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61):39-40.
[8]周俐.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成果及分析[J].信息与电脑,2012,(2):76-77.
[9]邵雅茹.智慧社区视野下治安防控策略研究[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15,(28):5-9.
D631.4
A
1672-6405(2017)04-0062-05
薛屹然(1996-),女,山东济宁人,中共建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派驻第七纪检监察组组员。
2017-10-11
李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