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风流

2018-01-06 08:02
名家名作 2017年5期
关键词:宝林辽宁省文人

曾 强

文人的风流

曾 强

光看杨宝林先生外貌,一派儒雅,满目谦和。并不高大的身材似乎沉静如水。水,不是一大滴,仔细看,是一片,是近乎汪洋的一片,而且似乎很容易幻化,或为云霓样,或为背光样……就如看杨宝林先生的书法。每次翻开《文墨相兼——杨宝林书法作品集》,我总恍惚,犹如突然穿越了千年,到了那个文人渊薮、菁华荟萃的宋代,似乎看得到杨宝林和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他们在一起,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或“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简直就是大雅蕴藉,文墨风流呵!

这是多么舒爽多么惬意的一种享受呢!

艺术,必须是用来叫人享受的。不是形而下的器质性简单享受,而是形而上的高级精神享受。书写过程是一种创造着的灵与肉的自由享受,观赏则是一种时光回溯的与历史与自然与灵魂对话的自由享受。

杨宝林先生书法,笔墨浑厚,精严整饬,高华凝练,又峥嵘奇崛,文气郁然。似可见风樯阵马,也可闻微风轻拂。既像有峨冠博带,意象朴厚高古;又感觉神爽灵和,笔墨意法一新。尤其他的书法,下笔即直趋宋人,风神可逮魏晋。因而给人以盎然无尽的追思遐想和超然不凡的艺术享受。

《致丛先生函》 杨宝林/作

自古,书法是文人的书法,而不是“书法家”的书法。

一位书史留名的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必定有或文或武以及思想道德等等人文价值的强力支撑。书法作品所蕴藉的人文价值就是书法能具有的最大张力。张芝、钟繇如此,“二王”、“颜欧柳赵”如此,傅山、王铎如此……所以杨宝林先生重点研究的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说,“书如其人”。杨先生最为钦慕的宋代文豪苏东坡也说,“古人论书,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书法不是简单的文字技法书写,不是所谓“线条”的艺术,而是具有灵魂的文字抒写艺术,是精神高蹈的文字书写艺术。没有精神高蹈的灵魂的文字抒写,其实是不可以称之为书法艺术的。

杨宝林先生首先是当代饱学之士,著名的教授。他涉猎广泛,又各有精研。他研究哲学、文学、美学、民俗学、戏剧等,致力于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唐诗宋词、晚清文学、书法文献学、刘熙载研究,已出版各类专著15部。他的书法理论成就尤其突出,引人瞩目。他所撰写的《大文艺观视阈下的刘熙载书论略说》曾获得第八届全国书法理论一等奖。他的书法理论专著《刘熙载书学研究》获得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他还获得了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他将传统书法理论置于辽阔视野下进行观望、思考和辨析,以思想家理论家的站位高度和深度,审视、检讨和梳理,使古代书论推陈出新,焕发生机,重新表现出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然,先生于书法,是自幼相习,遍临诸家;是真草隶篆,皆有涉猎;是喜好,更是钟情。在数十年教学相长过程中,他广摄约取,为我所用,是精研,是探索;繁忙的工作之余,他遣性抒怀,块垒化墨,是消遣,是挥洒。

文墨相兼。先生多次提出“文墨相兼”。 他似乎有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书法要古雅,书家必须是文化人;书家要先文后墨,至少要“文墨相兼”!

其实早在唐代,张怀瓘就提出,“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但如今大多书家有墨少文,有墨无文,甚至既没有墨更遑论文。书法没有“文”就没有内涵没有质地没有文化的浸淫渗透,只有花拳绣腿,只有胡写乱画,只有数不清的迷惑人的所谓“大家”、“大师”……这就造成了书坛的极大浮躁极大混乱。

杨宝林先生高标独树“文墨相兼”,不仅是一种书法理念,也是书法家必须做好的重要命题,更是对书法界定的一种底线!

“文墨相兼”,无疑是对当代书法乱象的一记当头棒喝。

《书卷气》 杨宝林/作

杨宝林先生书法之“墨”,都是以深厚的“文”做基础的。这个“文”,是我们看得见的文。他的“文墨相兼”书法展,就充分地展示了他的“文”。

先生“文墨相兼”书法展共分了八个主题。其中“辽宁书史”从唐代韩择木到近现代著名书家,都采取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提纲挈领,一一娓娓道来。“诠释融斋”,则通过对联、人物比较、札记、心得等不断认识、自我感悟的方式,“胸中经史列经纬,博览前修更多识”,简练而全面阐释了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的书学思想。“饮水思源”部分表现的是对恩师丛文俊先生“相兼技道不容颇”的感激和赞美,实质也是书家人格品德的真切表露。通过“兰亭寻梦”九件作品可以看出,先生对王羲之也具有极深的研究,山阴道上,文气蕴藉;曲觞流水,书法有迹。“抱朴心画”则完全是先生之书学观。其中有学术探讨,也有对书法本体的思考。先生所有作品并不誊写别人写过的东西,都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无疑,艺术的东西从来是主观的,自我的,而不是附从、附庸、或临摹照抄别人。照猫画虎总是机械的,呆板的,甚至变味变质的。缺乏文质内涵的“活泼泼”心光独照的书法会是真的书法吗?

书法之文,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占有,或身份的表识,更是中华文明潜移默化在我们血脉的不变的基因传承和可变的包容性开拓发展。

《论书绝句》 杨宝林/作

“文”之义,大矣哉!

有了如杨宝林先生所具有的这样的“文”,才能真正具有生动而神奇的笔墨,虽然它们“玄之又玄”,但其实都能真切地昭示出书法家高雅而豁达的情怀,空灵而淡泊的境界,执着而高蹈的追求。这些书法,当被文人的境界、意境和思想情怀所自然生成之后,每一笔一划每个字就会饱含学术意义和文化气息,就会具有文人的人格和品性,就有具有独特而高雅的精神魅力!

如此书法,就是文人的风流!

杨宝林简介:

杨宝林,笔名杨抱朴,吉林大学书法文献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现任沈阳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生导师。兼任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高校书法研究会主席,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

曾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第八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一等奖;第三届辽宁省书法兰亭奖;第十二届、第十三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辽宁省第二届“最佳藏书人”奖,被辽宁省文联聘为“特聘评论家”。

著有《南唐后主李煜》《刘熙载书学研究》《诗鬼之诗》《苏东坡集诠释与解读》《刘熙载年谱》《漫步于学术与艺术之间——杨宝林学术论文集》等15部专著,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和省级课题多项。

2011年在鲁迅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览。

近年来相继主持召开了“首届沈延毅全国书学研讨会”“首届辽宁书法史全国学术研讨会”“杨仁恺全国书学研讨会”等多次大型学术会议。

猜你喜欢
宝林辽宁省文人
小学语文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文人吃蛙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冰城白桦树
老车夫
吴宝林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