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018-01-05 07:52葛维浩
市场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

葛维浩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而我国经济发展所遵循的顺序是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获得相当的成就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持续发展。但是,难以避免的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实行了数年之后,其应有的弊端也在逐渐显现出来,地区间的收入水平不均衡,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等。而各县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安徽省内也是一直存在的。这种现象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有着积极的一面;然而,它又会不断产生区域冲突,使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对人民的生活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坚持走协调发展的道路,是当下安徽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区域协调发展;安徽省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0-0071-02

一、 引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由来已久,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这一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某种程度上,省域内部的经济差异要比中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更具有复杂性。在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众多文献中,大多数学者都将研究重点放在全国的范围内,并且几乎都将省份作为分析的考察单位,而忽略不计省内的经济差异,所以,对省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就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一)安徽省的自然条件

1. 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形地貌多样。扬子江河和淮河从西向东贯穿整个区域。全省可划分为五个自然区:淮北平原,江淮山区,皖西大别山,长江平原和安徽南部山区。扬子江体系中有许多湖泊,较大的湖泊是巢湖、龙肝湖和南一湖。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2. 资源状况

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水资源。全省共有约68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其中河流径流量为616亿立方米。

动植物资源。安徽省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地形丰富,动植物丰富。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以带状分布于淮河北部和南部。常绿阔叶纯林存在于云南西部和皖南部分地区。安徽省也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有草本植物2100多种,木本植物1300多种。全省有5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其中最珍贵的要数中国扬子鳄和白鳍豚。

矿产资源。据统计,安徽省已发现近100种有用矿物,其中已发现60余种。其中,铜,铁,硫,煤和矾是五种主要矿物。众所周知,库存量大,勘探前景好,工业用途有一定规模。

旅游资源。安徽省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在全国和省级有超过290个旅游景点。它拥有五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个历史文化名城,几个重点寺庙和文物保护单位。黄山以松树、怪石、云海和温泉著称。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古老的南岳天柱山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巢湖、浮山县等风景名胜区有其自身的特点。

(二)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

根据全球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均GDP为500至3000美元时,发展阶段往往是人力,资源和环境最有限的时期。这也是经济不平衡和社会冲突频繁发生的敏感时期。就目前安徽省经济的发展状况而言,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本文使用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基本区域单元做研究,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2007—2016年)为衡量指标,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见表1)。

我们把年年各市之间的极差及标准差计算出来并绘制出来,见下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数值最大地区(合肥市)和数值最小地区(合肥市)之间的逐年扩大,从2007年的1177.63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623.2亿元。增长了近5倍。从图中看出,极差是持续扩大的,且由极差曲线的斜率可以看出,趋势越来越大。同时,标准差的曲线的趋势也显示出了一致性,总的来说,有上升的趋势,而且比率正在上升。标准偏差可以说明安徽各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正在增加。

通过表2各地级市人均GDP的数值,计算其标准差,用来测算安徽省各地区的绝对差距,同时,为了计算安徽省地区之间的相对差异,有必要计算标准偏差系数,得到的结果见表3:

为了更形象地看出数据的趋势,我们把表3的数据再绘制成图2:

从计算结果和折线图可以看出,自2007年以来,安徽省的绝对差值一直在增加,人均GDP的最高地区(铜陵市)和最低地区(阜阳市)的差距从2007年的34601元增加到2015年的81537元。增大了2倍之多。

通過折线斜率又可反映出极差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一直处在上升的状态。标准差也一直处于增加的态势,由2007年的11392.6升高到2016年的18729.4,表明了安徽省各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还是出现了差异与不平衡,并且这种不平衡的差异也在逐年扩大。

三、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第一个原因。它作用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它们的自然属性使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往往是长期的。目前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处于工业化中期。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其他自然环境是自然的基础。这些因素是难以改变的先天因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淮北和淮南的发展依赖于煤炭的开发利用,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铜陵和贵池的发展主要依靠铜矿,马鞍山有丰富的铁矿石。可以看出,这些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其资源的禀赋。

导致安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要素位置的差异,甚至比自然环境的差异更为重要。合肥市一直是安徽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及核心城市,江淮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发展,逐渐成为安徽的经济和交通中心,且一直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而作为江淮地区的核心城市——合肥,随着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发挥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更为显著。

四、 政策建议

(一)专注于建设增长极,领先和扩散效应

皖北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闽北地区的工业主要以资源为主,工业水平较低。今后,要大力扶持政策,提高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同时,有必要避免单一依赖煤炭资源,依靠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电力,硅晶体和光伏等其他替代产业的发展。

作为安徽省会,合肥是安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不仅可以引领全省经济的发展,它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扩散和辐射效应,并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位于长江三角洲,南京和杭州的分中心。但是,合肥与南京,杭州的综合实力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安徽省南部地区是全省经济发展最强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内部发展相对平衡,逐步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长江城市带位置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形成了马鞍山钢铁,铜陵有色金属,芜湖汽车等特色产业,但各个城市的主导产业相对单一。该地区的驱动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各城市的产业集聚能力和辐射功能。

(二)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

从地理结构上来看,安徽省横跨淮河和扬子江。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造成了安徽省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化。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发挥自己的产业优势,以该地区的产业特色为基础,将其发展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能够最大效率地使用生产要素,从而使经济的发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叶丽丽,苏勤.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5):415-418.

[2]汪增洋.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10-15.

[3]夏永久,朱喜钢,储金龙.基于ESDA的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演变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1.

[4]方叶林,黄震方,涂玮.基于地统计分析的安徽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2):33-38.

[5]董燕红,钟定胜,卢小丽.主成分与层次分析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中的应用对比[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1):359-364.

[6]张斐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效率测度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7]金相郁,武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趋势及其特征[J].南开经济研究,2010(1):79-97.

[8]孙继琼,徐鹏.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J].财经科学,2012(2):95-102.

[9]王成周.安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探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3):101-106.

[10]张可云,项目.安徽省各地区GDP增长的空間计量研究[J].江淮论坛,2012(1):19-23.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下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管理探讨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问题研究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文献综述
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政府体制改革思路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