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远佳 王晓松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五个国家级开放平台的先后建成,钦州市形成了多元化产业集聚格局,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然而也存在诸多问题:平台高端产业集聚度不高,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支撑不足,融资难度大。文章指出,要做大做强钦州平台经济,促进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应当创新平台管理机制和政策,建立平台联动机制,提升开放水平,加强平台产业规划,优化平台产业结构,发展平台主导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创新投融资方式,吸引高端人才集聚。
关键词:平台优势 高端产业 提升策略
钦州平台经济发展情况
(一)平台经济获得较快增长
2016年11月底,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时期成为广西首个产值能力超千亿元的开发区,该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4.5亿元,同比增长5%;2016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06.5亿元、完成港口吞吐量575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5%、8%,其中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9万标箱,同比增长55%。钦州保税港区完成港口吞吐量3046万吨,同比增长29%,其中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2万标箱,增长63%,外贸集装箱26万标箱,增长2.55倍;新增注册企业70户,新增注册资本15亿元;落户保税港区企业已达297家,注册资本53亿元;港口航运发展迅速,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项目启用仪式于2016年5月27日成功举行,新开通多条集装箱直航航线,目前外贸集装箱直航航线增加到15条,保税港区至香港集装箱航班由2016年初的每周4班增加到目前的每周7班。高新区共有投产企业30家,在建项目3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4.88亿元,同比增长93.6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8.41亿元,同比增长81.3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13亿元,同比增长22.2%;中马钦州产业园已入园和即将入园项目60个,总投资约28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2亿元,同比增长7.7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
(二)高端产业集聚初见成效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海大工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积极打造中国-东盟区域国际航运中心。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海大工业产业集聚效果显著,“前港后厂”的工业发展模式初见成效。初步形成石化、装备制造、能源、造纸、粮油加工、现代物流为主的六大产业板块发展格局。建成投产了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中粮油脂钦州项目、国投钦州电厂、金桂林浆纸一期项目等近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产值超亿元的17家,超10亿元的8家,超50亿元的3家,超500亿元的1家。随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粮集团、国投集团、中电投集团、印尼金光集团、澄星集团、巴斯夫股份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的入驻,开发区内主导产业快速集群,集装箱量相应增加,经济发展快速增长,已形成了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和北部湾经济区“半个小时经济生活圈”,成为中国-东盟区域国际航运中心。
钦州保税港区深入发展平台特色业务,拓宽产业覆盖范围。2016年,钦州保税港区在拓展整车进口、国际商品直销等特色业务的同时,着力推进加工贸易、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一是整车进口业务进一步拓展。2016年1-11月进口2083台,已采购但未到港车辆335台。进口車型逐渐丰富,注册进口汽车贸易企业增至9家。二是跨境电商业务持续拓展。跨境电商“3+1”模式(一般贸易、保税展示、跨境电商+线上线下)逐步完善。2016年1-11月,国际商品直销中心交易额3244万元,进口酒类156.9万升,增长27.46%。三是冷链业务取得突破。亿隆冷链、创大冷链等5个项目已落户,2016年6月首批进口肉类7天检测出证,已完成企业验证进口7个批次,18家企业完成进口肉类收发货人质检总局备案。进境水果指定口岸2016年11月24日通过质检总局专家组考核验收,中泰水果快线合作协议已签订。四是培育加工贸易新增长点实现突破。引进投产伟诚达LCD项目,建设益盐堂海盐加工、太极船木业、新中联出口家具加工、海润木材加工等一批项目。五是大宗商品进口势头良好。2016年1-10月,原油进口412万吨,增长27.5%;木材进口88.16万吨,增长59.13%。随着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建设的推进,中国-东盟物流港口信息中心一期建设完成,推动了汽车、电子、酒类、肉类、粮食、木材等进出口贸易发展和产业集聚。
高新区发挥平台优势,九大组团合力推动高端产业集群发展。高新区在产业发展上从总体上分为高新技术产业组团、综合制造业组团、食品科技组团、生活配套组团、坭兴陶创意组团、东盟国际商贸组团、综合物流组团等九大组团;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新型材料、食品科技、医药保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引进、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大数据、北斗导航、石墨烯、循环再生等重点培育产业。到目前为止,园区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机械、现代服务业等多产业集群发展的局面。已基本形成以富仕通、骏升科技、盛和电子、宇欣电子、福晟电子等企业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北部湾制药、众森医药、百利乐、南珠制药、国发医药、还珠海洋生物、一品堂等企业为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力顺机械、鹏大汽车、顺源微电机等企业为基础的汽车及机电产业集群;以金泰钟表、宝时钟表、啟祥钟表等企业为基础的精密制造产业集群;以明业塑料、逢源塑管等企业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修正堂、众森医药、泰禾物流、明大第三方实验室等企业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产业集群。
中马钦州产业园着力打造“两国双园”构架,打造中国第四代开发园区建设新模式。作为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领导人牵线搭桥、共同倡导的中马钦州产业园与马中关丹产业园不仅是两国国际产能合作的示范区,也是探索“两国双园”的创新发展模式的先导园区。2015年以来,随着“两国双园”模式的不断创新,推进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发展,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高端产业集聚成效初显,慧宝源制药等一批高新企业建成投产,中马科技园、保利协鑫分布式能源、易通浩光电产业园、智慧产业园等项目也接连开工建设。2016年7月28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燕窝加工贸易基地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园区特色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聚发展以及深入与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优势产业的合作发展。目前,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正致力于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国际合作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科教和人才资源富集区的第四代开发园区。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跨境金融服务项目合作,推动中国东盟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中马合作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建立。以金鼓江流域“三江四岸”为核心区,规划建设“东盟商谷”,优先与着重发展国际商品展示、国际配送、国际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以中国-东盟港口城市互联互通网络平台为依托,重点发展信息服务、卫星应用、跨境电子商务等业务,建成中国-东盟信息港的重要产业基地。
钦州平台的改革与创新
(一)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打造投资贸易便利化条件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投资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一是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打造“指尖上的审批”。推行“互聯网+政务网”,开发智慧政务系统,打造网上审批平台。设立行政数据存储(政务云)、事项配置管理、办件运行、公共服务事项、民生事项管理、综合管理、网络政务服务、移动互联网、数据对接9大功能模块。打造涵盖行政审批等十类行政权力及公共服务运行管理的“网上行政审批局”,让群众、业主足不出门,实现快速办证。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开展证照分离工作。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准入条件,提高审批效率。率先推行“三证合一”,实施“一照一码”,将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并在全市率先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推进企业年度报告和信息公示制度落实。三是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立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执法局,接受市直及钦南区相关行政部门委托,主要负责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范围内城建监察、劳动监察、交通、商务、物价、林业、农业、水利、计生、文化等方面的执法工作,有效避免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重复执法以及执法扯皮等现象。
(二)中马携手“两国双园”,创建国际产能合作新平台
2016年中马产业园发挥自身政策优势,在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一是坚持高新技术导向,依托“两国双园”合作架构,构建跨境产业链和服务链。不断深化双边投资与贸易合作,积极引入马来西亚和东盟其他国家的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棕榈油、燕窝、橡胶制品、清真食品等产业。二是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以财政资金资本化形成以资本为导向的园区开发新路子。通过设立园区产业直接投资、产业投资基金、城市发展基金等实现投资创新。三是创新园区规划建设体制,打造中国第四代开发园区建设新模式。四是注重科技与资本融合发展,以TFM产业发展平台推进产业集群化入园新局面。五是推进园区人事人才体制改革,探索产业园区人才建设新样板。
钦州平台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灵活,创新能力弱
一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运行机制不顺畅。政府部门仍然存在部门冗杂、管理繁琐的体制问题,严重影响了相应平台经济的开发开放。二是各个开发平台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各个区管委利益存在矛盾之处。各个开发区区管委之间不是合作关系,而是相互竞争的利益相关者关系;他们之间存在向上级争取优惠政策的利益竞争,存在向高端、新兴科技公司招商引资的竞争关系,存在开发区自身发展规模效应的比拼关系。三是负面政策性因素对产业发展阻碍作用明显。由于政策性因素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过度依赖政策也会给开发区带来负面影响。如钦州保税港区跨境电商业务受政策影响明显,和试点城市相比缺乏竞争力;整车进口业务和平行进口试点口岸相比劣势明显,且存在新的政策风险。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支撑不足
一是各个开发区集聚产业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少。例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业目前处在起步阶段,开工项目少,短期内仍难以大幅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园区各产业间相互耦合关联度低,相互间可利用资源有限。二是开发区内科技创新企业少、高端研发机构少、专业性技术服务平台少,整个开发开放平台的科技需求难以获得支撑。三是开发开放平台总体开放水平不高。例如钦州港保税区以进口化肥、纸浆、木材、矿产品、煤炭等低级原材料为主,高端产品进口与出口不足。四是外向型经济匮乏。部分开发区并没有发展外向型经济,没用充分利用开发平台的平台基础作用。
(三)营商环境不理想,难以留住人才
一是开发区内学校、医院、商业街、住宅区等相关配套设施不全。二是钦州市高端人才储备少,市内只有钦州学院一所本科院校,科研机构也很少,远不能满足高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钦州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发展条件,培养人才需要的成本高、时间长,这也给钦州市各级开发平台带来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
(四)融资难度大,资金匮乏
一方面,各个开发开放平台对于基础配套建设需求越来越大,资金需求量相应增加,各个开发区普遍出现资金匮乏问题;另一方面,融资难度加大,进一步加剧资金短缺带来的发展问题。
高端产业聚集发展水平提升策略
(一)创新平台管理机制和政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借鉴天津、广州等地经验,推行“多园合一”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深化扩权强区改革创新先行试验,加大自治区、市对各类国家级开放平台的充分放权和授权,使园区在规划建设、项目落地、土地利用、环境评估、财政使用、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更多自主权,增强园区自我发展能力。根据高端产业聚集发展需要,不断争取和创新政策,在国际金融、贸易与投资合作、货物监管模式、行政审批等领域加大先行先试力度,进一步推动贸易、投资、金融、人员等流动的便利化、自由化。提高开发区服务意识,简化开发区行政程序,整合口岸通关流程,提供快速、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提高通关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二)创新平台联动机制,发挥产业联动效应
推动平台协同发展,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在统筹协调产业规划、长期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天津滨海新区七个开发区采取统一管理模式,在管理效率、统筹规划发展、平台协作方面取得良好效应。钦州现有的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钦州港保税区、中马钦州产业园、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开发区之间缺乏产业协作的联动关系,束缚了平台的长远发展。应加快建立钦州放开发区统筹协调机制,避免同质化发展、低水平恶性竞争,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发展的开发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对各级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撤销、整合,建立统一的开发区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体,整合并入区位相邻、功能相近的开发区。
(三)优化平台产业结构,扩充经济总量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钦州港保税区、中马钦州产业园、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开发平台要应当充分发挥产业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加工贸易等产业特色和优势,主动对标国际规则,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国际产业合作区,大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发区品牌。要依托钦州区位优势、开放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推动国内外产业要素在钦州集聚,向主导产业明确、综合配套完备、产业链长的方向发展,把钦州开放平台建设成为中国西南的经济增长极。各个开发区应加快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以医药、亚热带农产品、海洋生物资源深加工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粮油加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推动循环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努力把各级开放平台建设成为钦州市和广西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区、新兴产业的聚集区、科技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的示范区。
(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营造创新发展氛围
各个开发区应当切实采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吸引集聚各种创新资源,推动钦州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支持开发区内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选择条件好的开发区申报和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各个开发区要积极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完善培训、咨询、融资等创新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大力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五)整合平台资源,提升开放水平
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重新对各类开放平台的发展定位进行梳理、准确定位,整合和搭建一批有特色的高层次国家级开放平台,抢占开放开发新高地。在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前,统筹沿海沿边开放,对接国家东盟战略和民族发展战略,优化建设方案,力争国家批准设立以钦州为核心的北部湾自贸区;借鉴中新天津生态城、广州知识城、重庆产业园经验,以钦州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滨海新城为基础,与新加坡等东盟先进海洋国家合作,申请中新海洋生态城(中国-东盟海洋经济合作试验区);以南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五象新城和钦州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基础,申报设立国家级南钦新区。
(六)结合地方优势和发展需要,发展平台主导产业
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发挥平台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如利用沿海沿边区位优势,大力推进临海工业、出口加工业、进口加工业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种类多样的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利用气候、生态优势建立高端人才聚集区,发展高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技术与软件服务以及滨海旅游、健康休闲等高端产业;利用熟练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创新开发区土地和住房制度,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在开发区建设廉租房、限价房、企业职工用房,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吸引广西及邻近省市在珠三角、长三角务工的熟练农民工回归,到开发区创业就业,为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创造条件,形成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借鉴广东、天津等开发平台经验,坚持高端化产业发展之路,积极引入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环境污染少的高端产业项目;创新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策,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并针对大数据、北斗星、机器人等具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出台专项政策。
(七)加强平台产业规划,促进协同发展
做好平台间产业分工与合作,做大做长平台产业规模和产业链;从全局视角整合各开放平台,做好前期谋划,储备一批新的开放和产业项目,争抢先机,积极申请并力争列入国家开放建设方案和重点项目;创新国际国内共建园区的利益分配与管理模式,提高平台开放合作水平,形成合作共赢的园区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各平台优势,突破各级开放平台内部封闭性属性,探索各级开放平台之间的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形成各级开放平台共同发展的合力,实现平台联动发展新格局。
(八)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创造良好投资配套环境
各开发区应继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各项配套项目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和利用专项建设基金,完善配套道路、电力、通信、供水等配套设施,增加铁路、公路运能,完善园区城市道路、管道电网,提高给排水和防污排污能力。规划并加快建设为企业服务的公共信息、科学技术、现代物流等服务平台和必要的医疗、教育、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比较优势。加快规划并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建设智慧、智能开发区。
(九)吸引人才集聚,提升平台高端人才智力支撑
一是加强“招才引智”工作。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从国内知名高校、高科技企业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技术研发等领域亟需的科技人才,提升园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二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园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引导平台内企业与中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研基地,培育科研项目,培养高端产业技术人才,支撑高端产业发展。三是筑巢引凤,加快产城融合进程,加大平台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建设产业链配套及生活配套,改善园区投资环境,完善园区生活服务、商业街区、医疗卫生、公交线路及学校等城市配套功能和后勤保障,吸引高端人才和熟练工人入住开发区,为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创造有利條件。
(十)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强资金支撑
设立高端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和促进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创立投融资平台,合理利用中期票据、融资租赁、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增强高端产业发展融资能力。探索引导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融资等融资方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资高端产业。
参考文献:
1.孙阳阳,朱江.经济开发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倍差法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2)
2.赵晓冬,吕爱国,李兴国.国家级开发区类型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J].商业经济研究,2016(10)
3.徐贵.钦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N].钦州日报,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