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清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提问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能力
一、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认知的过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做到独自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形成小学数学学习思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问题的提出,因为往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的多。在很多时候,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只懂得听老師来讲课,老师灌输什么就学习什么,忘记了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懂得提出问题,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多数情况下在可上的紧张学习氛围,让学生不好意思去提出自己的问题,慢慢的也就听之任之了。例如,一些小学生有问题,也提出过问题,但是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得到重视,没有接受提问,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对提问题的同学一个打击,也是对其他想提问的学生的打击,大家觉得提问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久而久之,在有问题的时候,学生也不会选择问出来。这样小学生的好奇心就被压制。在以往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设置中因为课时有限的原因,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十分紧张,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间可能就没有了。因此由于上面几点原因,我们发现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很重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很重要,思维模式的形成很重要。首先教师要结合新课改,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转换角色,为学生营造一个共同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找寻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鼓励提问,每节课为学生留下七八分钟的提问解决时间,对提出新问题,好问题的学生予以奖励,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老师也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侧重让每一位同学都列举一两个课堂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增加学生问问题的意识,让学习氛围更加轻松
二、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学习为主要发展方向,教师在教学里面充分发挥教学职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充当引路人的身份,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寻找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和课后都能做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的思维优势,在学习中找到矛盾冲突点,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给学生设置一种思维的碰撞,让写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教师也可以选择在教学中,故意在某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给学生设置一个出错的情境,看看学生的思维模式,有没有跟上所学的文章,看着学生能不能在此过程中发现老师故意出错的问题,这样往往能使学生更好的记住出错的问题,因为他们会认为老师也容易在这个问题上出错,自己更会注意。这样创造情境既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又避开了以前老师提问时学生不思考的弊端。当把老师更多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形成思维模式教学更容易产生好效果,这样让学生更快进步,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更充分的训练。我们都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用数学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学习数学中把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现实生活的情境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实用性,用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把生活问题凝练成数学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例如,让每天走路上学的学生和骑车上学的学生,还有坐车上学的学生,算一算自己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看看谁得更快一些,更节省时间。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三、总结
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设置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通过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可以带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让学生在课堂中更能找到学习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习变成一种兴趣。学生只有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卫英.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周刊,2014,(7).
[2]廖军根.浅析小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界,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