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阈下的中国姓氏演变与发展

2018-01-05 11:03刘巍
现代农业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演变唯物史观发展

刘巍

【摘 要】 中国人对姓氏的重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减弱的,然而至今中华大地上仍然普遍存在着封建姓氏观,在新的时代里其积极作用已然逐渐消亡,其消极作用则日渐明显,影响着现代社会意识的渗透,造成了一定的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存在的“男女比例失调”现象就是封建姓氏观的一个直接结果。那么,姓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呢?在21世纪的今天它为何还有着如此强大的影响力?笔者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进行分析,以期为人们客观、理性地对待姓氏问题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 唯物史观;中国姓氏;演变;发展

[Abstract] The Chinese people's emphasis on surnames is gradually weake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owever, the feudal concept of surnames is still widespread in China. Its positive role has gradually disappeared in the new era, and its negative effect is increasingly obvious, affecting the penetration of modern social consciousness, resulting in a certain family and social 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imbalance of male and female ratio in China is a direct result of the feudal concept of surname. So,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he surname? How did it originate and develop? Why does it have such a powerful influence in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author attempts to use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analyze i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people to treat the surname problem objectively and rationally.

[Keyword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urnames

隨着中国社会逐渐进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过渡期,经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领域都出现了新旧交替时期的必然性阵痛,这种阵痛不仅反映在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行为当中,也呈现于个人微观生活领域,不但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生理和精神生活成本,值得引起关注和思考。笔者今天要谈的,国人对姓氏问题的纠结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社会问题。

考察当下可知,人们对于姓氏问题主要保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许多人已经开始质疑农业社会惯常的思维与做法,质疑男权世系的合理性,质疑子女随父姓的合法性,于是家庭中母系一方也在积极争取后代姓氏权,这是对平等、自由等现代理念的追求和捍卫,是进步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母系一方不乏成功的例子,当然,也出现了男女双方各不相让、绝不妥协,带来严重的家庭危机,甚至不惜伤害至亲、至爱——如此极端重视姓氏的现象,又是对封建姓氏观的抱残守缺。更可怕的是,对于姓氏和男性后代的执着,还带来了社会上一定程度的男女比例失调。另一种是,男女双方对姓氏都不以为然,他们更重视的是与孩子实质性的生命互动。那么,面对姓氏问题,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看法和表现呢?笔者尝试用唯物主义的眼光和思维进行思考和分析。

1 中国姓氏的起源

1.1 时间

关于中国姓氏出现的时间,目前学界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距今约5000年的“三皇五帝”时期。人们的依据是相关的古文献,如《通志·姓氏略序》、《白虎通·姓名》等。在胡锦贤,胡哲的《中国姓氏谱牒源流述略》中提到“中国姓氏由来古远,在文字记载中,即肇于三皇五帝”,龙吉泽在《中国姓氏起源与人文底蕴》中也指出“姓氏起源至今已有5000年历史”,再如李维哲在《神奇的中国姓氏》中如此记述“中国作为世界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就把姓氏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曹涛的《中国姓氏演变》“中国的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建雏形于奴隶社会,真正成为一种社会观念形态还是在封建社会”……综合上面各位研究人员在其相关文章中的表述,在中国姓氏诞生的时间上人们是能够达成共识的,基本上不存在分歧。

1.2 原因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讲,任何社会事物的出现都是一个实践问题,姓氏在人类生活中的产生也必然地来自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先验的、天然神圣的。纵观学界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整体来讲也是没有分歧的:普遍认可“明血缘”、“别婚姻”、“分贵贱”等姓氏起因说。这无论是在相关的古代典籍,如《左传》《礼记》《国语》《史记》《通鉴外纪注》、《通志氏族略》、《续文献通考 氏族源流》等,还是在现当代姓氏研究专著,如《中华姓氏通书》、《中国姓氏大全》,以及一些学术论文中,都有相关记述和论证。如《通志姓氏略序》中就记载了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以后,姓氏合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而这两个“区别”(“别婚姻”与“别贵贱”),一个关系的是“人的生产”,另一个关系的是“物的生产”:“别婚姻”是为了提高人的生产质量,“别贵贱”是为了物的生产与管理——别了贵贱,在当时,生产与管理都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当然,除了具有区别的作用,姓氏的出现与后世发展也始终贯穿着便于社会管理的因素。

1.3 渊源

在今天看来,中国传统姓氏的存在状态相对稳定,复杂的取氏(或姓氏)过程早已在久远的年代完成,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化、发展,进而有了今天的情形。那么,在最初的时间里,人们是怎么来取得姓氏并传承下来的呢?

王圻的《续文献通考氏族源流》认为有三十六种得氏的方法,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认为有三十二种“取氏”的途径,然而“不论是三十二种或三十六种,看来无非是说明三代(主要指周代)时,取得新姓氏的途径非常之多的历史现象而已。事实上取得新姓氏的办法并没有那么繁琐,其中有许多种显然是硬凑上去的。” 可见,最初姓氏的取得并非是人们有计划、有组织的刻意为之,很多时候则是由于生活的需要信手拈来的“偶得”,并非天然带有神圣化或神秘化,而是源自生产劳动与世俗生活实践的“自然产物”。随着后世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姓氏来源更为多元,归纳起来常见的主要有以图腾(如马、龙)、国名(如鲁、宋)、山河名(如乔、姜)、居住地(如西门、丘)、封邑(如叶)、爵位(如侯)、职业(如陶)、官职(如司马)等为姓氏的,也有帝王或权贵赐姓的。

2 中国姓氏的演变

2.1 出现与成型

如上文所述,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是没有姓氏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劳动越来越重要,父系社会逐步形成。当时人类生存的需要以及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使得近亲血缘的后代质量明显跟不上时代,加之剩余产品出现,阶层开始分化,奴隶社会已现雏形……这样一些社会条件都催生了用以“别婚姻,分贵贱”的中国姓氏。

“到秦汉,姓氏向着统一、简化、稳定的方向发展了……” 。两汉是中国封建制度处于逐渐巩固和完善的时期。作为奴隶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宗法)的姓氏,已被封建地主阶级所接受并加以利用,封建的姓氏观与封建的族权,成为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之一。尤其是东汉的门阀制度,其主要作用就是维护少数大官僚、豪门世家的利益,

2.2 高峰

唐朝时期,封建姓氏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这一时期,对于一个拥有一定姓氏的上层贵族男丁,他的姓氏及其所代表的这一家族,既可以为他带来物质上的保障,如房屋、田产、俸禄、技艺的传承等,也可以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如爵位世袭、婚配质量、社交人脉、家族荣誉、归属感、成就感、安全感……等等。哪怕是社会下层民众,也能够通过“乡绅自治”的大家族式生存模式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安全感。自此封建姓氏观完成从世俗向神圣的转化,获得了后世的先验性理解。自宋、元、明、清,一直到解放前,姓氏被封建统治者日益强化, “由于受宗法制度的影响,祭祀祖宗、传递香火,是各个家族几千年来的头等大事……”

2.3 走向僵化与反动

姓氏的权威性体现在与其血脉一体的男权、族权、君权和神权上,这些封建宗法要素彼此印证、相互强化,从而形成了它的一定时空,一定主体头脑中的先验性、形而上学性和神圣性。这主要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得以完成的。“宋、元、明、清,一直到解放前,由于封建制度日趋衰亡,与姓氏有密切关联的封建宗法制度,也越来越僵化,越来越反动。封建姓氏观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说,不仅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成为他们毒害劳动人民、麻痹劳动人民斗志的一种工具,是劳动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锁……”这一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重演了东汉时期大講世族、门阀、大搞世袭统治的丑剧,结果统治日趋腐化,吏治败坏,军备松弛……以及被统治阶级的奴性、愚昧、麻木,社会生产力一度停滞不前,带来了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百年动荡。

2.4 式微

随着清末民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小农经济的否定,在思想观念领域也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启蒙时代,人们开始追求“科学”、“民主”等现代思想,这首先在政界、文化界和年轻学生当中掀起高潮,启迪着人们对于封建旧观念的审视与批判,其中自然也包含对传统姓氏观的质疑与否定。但在大多数目不识丁、习惯了奴性的普通百姓那里,这一次启蒙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历史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被新式思想吹拂过的中华大地又迎来了一次更猛烈、更普遍的思想革命,即无产阶级思想的引入与传播,形成了对封建腐朽意识形态的一次次沉重打击。“到建国后,意味着可以用来联宗、叙谱而起的复名,越来越少了,” 即两个字的姓名越来越多,名字中的封建意识成分也越来越淡薄了。

3 中国姓氏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虽然经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无产阶级思想洗礼,特别是在文革期间的极端做法,国人的封建姓氏观已经受到致命性的冲击,但是在近些年却有“回光返照”之势,尤其是在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阶层中还保留着。当下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现象是一个很好地说明。而让人费解的是,就在这同样的时代,人们在虚拟世界里却非常自然而轻易地就把姓氏抛弃了,这种看似漫不经心地又不约而同地,且集体无意识地对中国姓氏的忽视、轻视与无视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人们在给自己起网名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的只有名而没有姓,人们在虚拟地世界里尽情地发挥想象来标榜个性、展示情趣、张扬自我,所谓的“实名制”也不过是官方为了管理的方便而设计的。而综观全社会,目前姓氏最重要的功用和意义就是为了便于社会管理的一种代号。

事实上,像中国姓氏历史这么久远、社会作用如此强大的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封建姓氏观终将随着现代工业、法制社会的建立,城镇化的逐步完成而渐渐消失。姓氏的社会角色、意义和作用发生转变,积极的一面会保留下来,消极的一面终将被淘汰。

猜你喜欢
演变唯物史观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