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臣在《秘本三国志》中所体现的宗教历史观

2018-01-05 00:18徐慧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宗教佛教

摘 要:陈舜臣是日本著名的华裔作家、历史学家。他成长在复杂又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对于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有着一份执着的热情。所著作品《秘本三国志》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于中国历史的那份热爱。《秘本三国志》是陈舜臣以自己的方法来解读和推理出的三国史。他不拘泥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更多的是凭借他对中国历史的熟读和精妙的推理从全新的角度来叙述三国史。在作品中包含陈舜臣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这其中也包括对中国的宗教历史发展的探索。本文将通过对《秘本三国志》中涉及三国时期宗教历史因素内容的评述和探讨,进一步的认识陈舜臣的宗教历史观。

关键词:《秘本三国志》 佛教 五斗米道 宗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021-03

陈舜臣是日本著名的华裔作家、推理小说家和历史学家。他在日本开创了“中国历史小说”之先河。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日本有着众多的粉丝,很多的日本人通过他的小说了解到了丰富全面的中国历史,他也给日本文学文艺界带去了很多的中国历史主题,他的历史小说有着全面详细近似于科学考察的严谨,又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结合推理,带有强烈的说服力。在日本的历史小说创作领域,陈舜臣与司马辽太郎并称双璧。司马辽太郎曾说过:“直木文学奖、推理作家协会奖、日本艺术院奖、讀卖文学奖、吉川英治文学奖、大佛次郎奖获得者。以外族人折服日本的只有陈舜臣!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作为一个出生和生活在日本,祖籍台湾的华人。陈舜臣长期生活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中,对于中日文化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虽然生活在日本,但他从小开始一直坚持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熟读中国文化历史。他曾经说过,三国历史是他的最爱,他曾四处收集并熟读三国的各种正史和野史。从1990年至今多次到中国各地进行三国遗迹实地考察。而作品《秘本三国志》正是陈舜臣对三国历史倾注了强烈的创作热情后创作的作品。

东汉末年这段三国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是由于其纷繁复杂的战争和辈出的英雄,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厚爱。不仅是在中国有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等,在日本也有许多的三国故事改编小说,其中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是最为著名的。与他们相比较起来,《秘本三国志》不管是在故事结构上,还是人物性格塑造上都有很多独特之处。大部分的三国小说都是以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开始,以三国归晋结束。而且一般都是以刘备的蜀汉作为三国的正统,讴歌刘备的仁、义、德,批判曹操的奸诈等。但是《秘本三国志》打破了这个传统限制,试图从客观的历史角度,站在事实基础上,不带上个人感情色彩的批判来叙述人物故事。甚至于创作一些虚拟人物。比如作品中出现了“五斗米教”的教主“少容”和“陈潜”这一虚拟的带宗教色彩的人物,并将其贯穿全文。这些人物在以往的三国相关作品中从未有过。陈舜臣在作品中创造出这些“小人物”。从他们的视角来看三国风云,来看三国故事中的那些著名人物,“少容”和“陈潜”的视角其实既是作者陈舜臣的视角,也是读者的视角。一般的历史作品总是高高在上的站在后人的角度纵观历史成败,而作者的这个视角更多的是通过“小人物”的视角,从另一个角度淋漓尽致地展示历史故事,而且从这些历史故事中能挖掘和展现真实的人性。大多数的读者都是“小人物”,这样的“小人物”视角让读者有了更多的亲切感。“小人物”眼中的三国时代历史,以及三国时代的宗教更具代表性。这正是陈舜臣独特的创作观和历史观。同时《秘本三国志》中,作者从史料出发对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全方位的介绍说明,三国时代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在这个历史文化背景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正如在《who is 陈舜臣》中他所指出的,“在正史中,宗教团体的作用基本上是不写的。然而从历史事实来看,它们的活动十分活跃,出乎意料的是,它们与上层阶级也有联系”。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之前的任何一本三国作品中都没有提到过宗教,似乎觉得这样一段以战争和英雄为主题的历史时代与宗教无关。然而实际上宗教对于历史时代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在三国时代,宗教无论对于贵族阶层还是平民的生活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创作《秘本三国志》的过程中,陈舜臣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三国时代的宗教状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有自己对于宗教在历史中的意义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融入《秘本三国志》中。

本文将通过对《秘本三国志》中涉及三国时期宗教历史因素内容的评述和探讨,来认识陈舜臣的宗教历史观。

一直以来,除了专门的宗教类书籍,中国的正史中都鲜少涉及到宗教因素,包括三国故事系列的各种作品也很少提及那个时代的宗教。然而实际上,在东汉末年那样的大乱时代,民不聊生、人们需要在痛苦的生活中找到一种精神寄托,在混乱的社会现状下儒家正统观念在不断的崩溃,既然有旧观念的逝去那就会有新的思想意识产生。各种新观念、各种宗教开始广泛传播。特别是佛教和道教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陈舜臣认识到这样一个宗教背景不仅是历史发展无法忽略的,而且还是历史发展有力的推动力量。在《秘本三国志》中不仅有“五斗米道”、“太平道”、“佛教”还有东吴“风姬”的巫术这些宗教因素,它们不仅是三国故事的背景,也是三国风云中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

东汉末年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五斗米道,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也稍有提及,但是并未对此作具体的说明,而《秘本三国志》中五斗米道却变成了最活跃的一股宗教力量,甚至可以说主导了三国的鼎立,推动了统一大业的发展。《秘本三国志》的主角、“五斗米道”的教主“少容”和“陈潜”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纽带,作品中三国风云变幻、三国著名的英雄的评价都是通过他们的视角呈现出来的。

作者首先就道出了五斗米道的实质,是一个将医术和读唇术等结合,既服务大众又带有迷惑大众色彩的宗教组织。这个看似和其他宗教没有什么区别的组织,在《秘本三国志》中被赋予了更多的光芒,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关注。其中教主“少容”这一人物功不可没。在《秘本三国志》第一章末尾,陈舜臣对“少容”这一形象进行了解释:“中国的史书中登场的女性,都记为某人之女,某人之妻。姓名不详的比比皆是。就连五斗米道的张衡之妻也只是被记作‘张鲁之母没曾记载过姓名,在《三国志》对她有如下记载:‘又有少容。少容是‘年轻貌美的意思。所以起了这个名字。”在《秘本三国志》中陈舜臣设定的五斗米道领袖“少容”智貌双全,又胸怀天下。她努力扩大五斗米道的影响力,希望天下人人都以五斗米道马首是瞻,另一方面以天下黎民安危为己任,一直试图寻找合适的英雄为饱受战乱的百姓带来和平。《秘本三国志》的整个故事是沿着这两条线展开的。

在寻觅能为天下带来和平的英雄时,她首先关注到了太平道的教主张角,当时的太平道掀起了汉末最大规模的农民起義,少容派弟子陈潜进入太平道进行观察,在陈潜看来,太平道个人化性质使其难以领导大规模的起义军,而其教祖张角更是以宗教谋个人野心的代表,与五斗米道的教规严整相比,太平道则像是一群乌合之众。这样的太平道承担不了统一天下的重任。最终太平道起义的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她认识到在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乱世,没有任何一股力量能够单独为天下带来和平,只有先三分天下,然后才能逐渐形成统一。她必须慧眼识英雄,首先找到能三分天下的英雄,并扶持他。于是就有了在五斗米道的斡旋下,信仰道教的青州黄巾军和曹操达成了协议,曹操成为军事上的首领,而少容则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领袖。曹操因此有了统一中原的实力。在东吴,五斗米道协助孙家壮大实力。同时也利用五斗米道在巴蜀的影响力促进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三国鼎立的形成,无处不闪现五斗米道的影响。五斗米道成为了最活跃的政治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秘本三国志》认为吴、蜀、魏的三国鼎立是少容和五斗米道的推动所致。宗教力量推动天下局势的发展,这在中国史书上是从未有过的。陈舜臣看重宗教力量对历史的推动力这一个宗教历史观,在该作品中充分体现。

作品的另一条故事进展线,是三国时期以五斗米道、佛教为首的宗教发展贯穿全文。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连年战争,草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更希望能找到一个精神寄托,正是这样的战乱让人们不再信任当时的儒家正统,促进了儒家正统观念的崩溃,有破才有立,这种旧观念的崩溃也促进民众的新思想的产生,也让新的思想意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此时佛教和道教等宗教得以发展。

《秘本三国志》以太平道的黄巾起义作为了开篇,百姓生活穷困潦倒,满腹怨恨,作为道教一支的太平道利用了百姓的怨恨,教主张角以“黄天”使者自居,他鼓动他的信徒们推翻已经腐朽无能的汉王朝。他们起义,劫杀官员、烧毁地方政府驻地,迅速扩张到全国。然而最终还是被镇压,虽有残余势力还一直在活动,但太平道作为一个宗教力量已然走入了绝境。

五斗米道产生于巴蜀,和太平道一样原来属于道教的其中一支分支。当太平道在黄巾起义后遭灭时,由于它存在于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的巴蜀地区,而幸免于难。最终成为天下统一的重要推动者。《秘本三国志》中的五斗米道随着少容的奔走而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同为道教中的一部分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陈舜臣贬太平道而褒五斗米道,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描绘五斗米道,发挥了小说家的想象力,把教主少容描写得栩栩如生,并把停止战乱,统一国家这样的政治愿望寄托于这个人物身上。似乎可以说作者认为比起佛教来,五斗米道才是最合乎三国时代的宗教。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少容认为浮屠教义,只重人心,个人的心。浮屠太强调与世俗的隔绝了。相比之下,五斗米道就更为符合普通老百姓的理想。为了消除人吃人的情况,主张要生产更多的粮食。天下纷争四起,庶民苦于战乱,为了拯救世人,便要谋求天下的统一,具体说来就是要探访能够统一天下的人物。尽力给他援助,如此一来,与世俗的关系自然也就很深了。于此同时,浮屠的教徒也批判五斗米道,认为他们的这种路线,太过于现实而不关心世人的灵魂。

实际上,五斗米道和佛教并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五斗米道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浮屠教(佛教)联系在了一起,陈舜臣指出,中国文明形成在于融合,有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有各种宗教文化的融合。《秘本三国志》就提到了这两种宗教的融合。五斗米道的始祖张陵就学过佛教,他创建五斗米道时就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佛教。无论是少容还是陈潜都长期居住在佛教的白马寺,受着佛法的熏陶。书中提到的浮屠信徒首领支英也和少容一样,在寻找可以结束这种混乱的乱世英雄。后来在少容为天下统一而奔走时,也一直有浮屠教的伴随。五斗米教也要向南扩展了。佛教徒们也都去了,都是要救这个世界上的人,要把这些人由兽道拉回人间正轨。五斗米道中有着佛教的影子。小说中的最鲜活的女性人物除了少容,还有和五斗米道关系密切的蔡文姬和貂蝉,她们最终都从佛教中寻求安慰。这不正预示了三国之后,佛教的深入人心。而土生土长的五斗米道却慢慢的消失。当然五斗米道到底是真消失了还是佛教化了,这不得而知。

《秘本三国志》也告诉了读者,三国史同样也是佛教进入中原的发展史。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便在西域盛行,当时有西域人居住在洛阳从事贸易活动,在洛阳居住的西域人大部分都是佛教徒,由此而建了全国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秘本三国志》中有很多的故事都和白马寺有关。浮屠领袖支英通过对董卓的献计,保证了白马寺在火烧洛阳城中幸免于难,并帮助了后来洛阳的重建。浮屠教徒以施药行保护曹操脱离了董卓的虎口,支英与少容一样,慧眼识英雄,通过了一系列的计谋,和孙坚,刘备和曹操都保持了友好的关系,从而保证了佛教在中原的发展不会受到武装上的阻力等等,可以说在作品中浮屠教和五斗米道都推动了三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陈舜臣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将佛教传播、融合与历史故事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客观推理。他认为早期的佛教更多的是西域人的宗教,而洛阳民众多为看客,佛法因为它的异国情调,而成为达官贵人赶时髦的东西,实际上他们并未真正读懂佛法。《秘本三国志》中的大商人莋融自称是佛教徒,出巨资修建佛塔寺庙,但是对他来说利用佛教扩大经营,获取更大的利益才是他的目的。面对这样的伪佛教徒,长老支英说到:“这也不错,只要先造出一个形骸,便可以随时注入灵魂了。”佛教在中国开拓的艰难由此可见。陈舜臣还在小说的故事发展中,有意无意的穿插佛教徒们传播佛教的过程。佛教更多的是给人描绘一个死后的世界。让人们不会畏惧死亡的恐怖。在动乱的年代,人们经历了很多不幸开始有了死后拯救灵魂的念头,佛教在这个时期俘获了人心。正如陈舜臣所说,民众疲惫不堪想借助宗教信仰来脱离苦海,道教过于现实性,于是旨在拯救人类灵魂的佛教传入后马上扩散开来。

在《秘本三国志》中三国时期的宗教除了太平道,五斗米道和佛教,还有一些似宗教又非宗教的,被曹操称为“邪教”的组织,例如东吴的巫女“风姬”,与其说是宗教倒不如说是孙家拿来用于控制自己的统治的工具。这些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被人以宗教的名义组织起来为自身服务的团体罢了。

在对谈录《〈三国志〉的风土》一文中,陈舜臣和中国文学研究专家稻畑耕一郎曾讨论过这一问题。稻畑耕一郎说过:“我认为在描写分裂初期的三国时代的小说中详细地描写宗教结社活动是颇具慧眼的,尽管宗教问题在保留下来的文献中少有记载。魏、蜀、吴三个世俗的力量和儒、佛、道三个神圣的力量是重合一起的,我认为确实是这样一种状况。在三国小说中,我感觉到了这样的多重历史推动力”。而在《秘本三国志》中陈舜臣不仅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三国故事,更让读者了解到了宗教文化的重要性,宗教力量对历史的推动力。他曾经说过:“我用中国式的思维创作作品,并向日本的读者传递着中国文化。”确实通过作品读者不仅了解了三国的文化也进一步的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宗教文化让读者充分地体会到他的成熟的宗教观。

参考文献:

[1] 陈舜臣著,崔学森等译.秘本三国志[M].新星出版社.

[2]陈舜臣著,刘玮译.日本人与中国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曹志伟.陈舜臣的文学世界[M].天津人民出版社.

[4] 陈舜臣著,靳卫卫,魏大海译.中国历史之旅[M].漓江出版社.

[5] 陈舜臣著,陈亚坤译.中国历史风云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徐慧(1980-),女,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宗教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