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优秀作文素材还原与运用揭示(三)

2018-01-05 23:44王典馥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冉阿让真情青春

王典馥

【高考真题·全国卷Ⅲ】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素材视点】

1.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40 年前高考的恢复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一个体,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不言而喻。故议理应力求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改革之路,由此感悟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

2.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发。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以此命题,意在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特定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的事业之中。文题直接写“高考”启发考生从宏观语境视角,聚焦个人经验,表达独特理解,呈现其酸甜苦辣与豪迈之情。

【高考佳作】

从独木桥到阳光道

——我看高考

四川一考生

四十载岁月流逝,高考仍然是每一代人心中难以忘却的青春记忆。从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到如今千万寒门子弟“跃龙门”的“阳光道”,高考,已演变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四十年前,高考是一座通往理想彼岸,却随时有跌落深谷的危险的独木桥。我的父辈都是农民,却也饱受高考所带来的利弊之苦。曾经,大学生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却也是高贵与财富的象征。那时的教育远未有如今这样普及与发达,能考上大学的因素也远不止努力与勤奋,“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是最贴切的形容,反映了当时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

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是付出便有收获的寒门子弟的成功之道。随着我国国力与日俱增,教育现状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考上一所大学早已并非难事,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获得高水平知识的权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文关怀的逐步提升,高考的公平性也日益明显,使高考从一个冷酷多变的“刑场”变成了无数人的梦想腾飞之地。

從独木桥到如今的阳光大道,这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兴盛,一个民族的崛起。“少年强则国强”,高考转变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导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国力。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恐惧于高考的淘汰率而转向期待高考将会带来的人生改变时,高考就真正达到了它培育人才、挑选人才的真实目的。

高考仍然需要改革,需要从“阳关道”向不定方向的“自由原”转变。尽管我国的高考在对人才的培育上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唯分数论”依然束缚着考生的发展。浙江等地推行的高考新政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当文理不再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学科,不再一考定终身,不再为选文还是择理而忧愁时,高考才真正地成了一个“自由原”,考生则是原野上驰骋的骏马,自由而奔放,挣脱缰绳,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肆意奔跑。

高考,这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凝聚了几代人理想与回忆的“独木桥”,完成了向“阳关道”的蜕变,正声势浩大地开辟成一片“自由的原野”,为下一代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腾飞之地、理想之港。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一: 2017年,31个省份均已正式出台高考新政,奥数体育项目加分瘦身。此轮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多地奥赛获奖者剔出保送行列,甚至加分名单。如2017年四川共删除了29个加分项目,北京市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也有所减少。虽然竞赛、体育类加分项目接连缩水,但北京、浙江、四川等13个省份却提到了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山东省甚至在自选项目里仅保留了“见义勇为”这一项加分。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增加了报考的公平性。

【还原链接】抓住当下,以例说理。考生在表达高考仍然需要改革,需要从“阳关道”向不定方向的“自由原”转变这一观点时,及时推出“浙江等地推行的高考新政”的鲜活事例,由此阐释高考改革让考生“不再一考定终身”的积极意义,有力地论证了高考应真正成为一个“自由原”的思想观点,令人信服。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

高考是一场青春的聚会,是一场青春的赞美,是一场青春的集合,也是一场青春的突破、希望和再创造。这一回青春的大考验,是生命当中独一无二的精彩华章,也是每个人的青春印记中最有荣光的篇章。

高考,是青春成长的坐标,是人生思考的一次转机,也是青春成长的一次转身。装点青春的行装,活出一份幸福昂扬。该做什么,该承担什么,该思考什么,出发,去面对。也许生命当中会有一点点悲壮、眼泪和伤感,但总有方向和希望。

青春在线,方向在前方,这一次青春的聚会,这一次青春的盛宴,这一次青春的遇见,这一场青春的考场,是生命的历练场,是生命的分享地,更是生命的一份青春集结号。

【运用亮点】巧用修辞,诠释“高考”。作者聚焦“高考”,将“高考是一场青春的聚会”“高考,是青春成长的坐标”等独特的诠释移植于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之中,生动形象,触手可及;然后,运用抒情语句进一步揭示了“高考”的深刻而现实的青春价值与人生意义,动人心魄。

【高考真题·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endprint

【素材视点】

1.车中有情,车中有理。生活中,以车代步而追求速度效率,也可安步当车而诗意生活。豪车,代表财富与进取;自行车,象征绿色与健身;专车,保护隐私;共享车,“美美与共”;战车,指向克敌制胜;残疾车,指向温暖大爱。考生可就车谈车,可就车说人,可说古今、话远近,也可迁移故事,绾结人情。

2.车的背后有思想观念,更有人生哲理。车,作为人类应对时空的一种载体,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须臾难离,无地不见。“车”,可抽象出“快”与“慢”;“车头”,可抽象出领头与动力;“车如流水”,则抽象出繁华与流变。故此,关注生活,感知时代,透过现象,学会思考。

【高考佳作】

车如流水情如月

江苏一考生

我们都希望“车如流水马如龙”,却不愿“门前冷落鞍马稀”。从何时起,车变成了权贵奢侈的象征,我们又何时能回到信陵公子驱车进陋巷、流露真情的时代呢?

车是我们的代步工具,但渐渐地车成为我们攀比的工具,我们流连于它琳琅满目的品牌,却渐渐淡忘了真情的传递;我们享受那份因为车而带来的虚荣,却将宝贵的真情渐渐掩埋。社会上富二代攀比豪车,六旬老人刮坏奔驰车街边痛哭的新闻屡见不鲜。为什么我们会把那份虚无的荣耀看得如此重要,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真情呢?

当冉阿让把珂赛特从破旧的小旅馆中救出,把她抱上那辆颠簸的马车时,小珂赛特决定无保留地信任这位素未谋面的绅士并与他共度一生。而冉阿让也在车里决定永远收养这个孤儿,履行自己对她母亲的承诺。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这辆车里流露的真情像是永不熄灭的烛火,一直闪烁到了今天。

而现在这烛火却被炫耀和攀比蒙蔽了,我们只看见了有价的虚荣,比车之风刮不停,马达震天响,标志多闪亮,不是鱼叉就是小马,胜利女神更轩昂,你说你开日本车,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物质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人人都飙车,我们真的幸福吗?君不见,高速路上,多少轻狂少年成冤魂;十字街口,几许深心老者变骗子。车本为人服务,现有万千车奴伺候车子,这是异化,还是荒诞?我们见证时光的流逝,却忘记了不变的真情。而真情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史铁生有许多轮椅车,其中有的早已被划得斑斑驳驳,而他却视若珍宝。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第一辆车,是母亲东奔西走找人定制的……这一辆,是他第一次当上编剧,电影厂的朋友们凑钱买给他的……”可见,留下的并不是车,而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朋友对他的支持。不能扔的不是车本身,而是车背后那无法割舍的深切真情。车是活动着的家,多少家庭的温馨,多少情侣的甜蜜,多少孩子的淘气,它为你遮风挡雨,为你留住深情。

车,见证时光的流逝,时光滚滚,将一辆又一辆、一代又一代的车淘汰,它们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而永不消散的,却是一代代传递下来的真情,车不是虚荣的代名词,而是真情的载体。车会老旧,但真情永远不会消失。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一:冉阿让与珂赛特。冉阿让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他的一生经历过穷困潦倒,也体验过富裕和显贵,但他能始終如一地一心向善,彰显了人性的美。珂赛特是处于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形象,是芳汀可怜的女儿,当初虽然被母亲恳求般地托付给酒馆一家,却没有享受到一天童年的无忧生活。冉阿让把她救出来,视如己出,使她能忘却童年不幸的回忆,后来她和青年马吕斯恋爱,有情人终成眷属。最终,冉阿让带着对生命的眷恋离开了人世。

【还原链接】车中有情,凸显主旨。考生在议论中鞭挞有的人“忽略了最重要的真情”时,重点引述了雨果名著《悲惨世界》中冉阿让与珂赛特的“车”的故事,着意强调“冉阿让也在车里决定永远收养这个孤儿,履行自己对她母亲的承诺”的情感节点,以此表达“车中有真情”的看法,自然贴切。

◎素材还原现场二:作家史铁生,轮椅上的文坛硬汉。上世纪70年代初,命运将双腿瘫痪的史铁生限制在轮椅上,但他的脊梁始终是挺直的、坚韧的、不屈的。他坐的轮椅运载着他内心的沉思、忧郁、痛苦、梦想、爱恋、探寻、追问,行驶在雍和宫附近的街巷里,徘徊在地坛柏荫下的草地上,出现在北京、上海、杭州、纽约、北欧的文学集会、笔会上。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道特异的风景。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

【还原链接】车,承载“家”的内涵。文中写到残疾作家史铁生的“轮椅”时,考生引出了《我与地坛》的相关文句,并用“车是活动着的家”一句点明“车”与“家”的特殊关系与影响:“它为你遮风挡雨,为你留住深情。”进而揭示其现实内涵,启人心智。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

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幻想着车辆能如闪电一般穿越障碍,瞬间直达,我们常为交通的堵塞感到焦躁不安,却从未想过在遥远的几千年前,曾有这样一位思想者,就乘坐在一辆简陋而缓慢的木车上,为了自己的理想往返奔走在苍茫大地,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鲍鹏山在《风流去》中曾对孔子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在一条浩浩荡荡的河边,孔子师徒又找不到渡口了,子路上前向河边的农夫问路,却只是得到“天下皆乱,举世皆然,何不避世归隐,躬耕陇亩”的劝诫。

难道孔子不明白这些吗?几十年来,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却连“霜刃未曾试”,满腔豪情与伟大抱负无人言说,也无人理解,如何能没有感慨,如何能没有惆怅?但是他握紧手中的缰绳,坚守着“君子固穷”的决心,立下了“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的泣血誓言,孤独地驾着那辆破旧的木车,周游于列国之中,往来于天地之间,渺小又伟岸。

【运用亮点】木车上的人生,凸显深刻哲理。作者以“木车上的人生”为核心话题,集中记述历史人物孔子与“车”相关的故事。文章内容看似单调,实则作者独具匠心,以“人”为经,以“事”为纬,人物串联其中,彰显人生哲理:“周游于列国之中,往来于天地之间,渺小又伟岸。”如此独特的构思,如此新鲜的表达,令人拍案叫绝。

编辑/李跃endprint

猜你喜欢
冉阿让真情青春
我用真情守护你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解读
以心换心见真情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真情扶贫见实效
青春不打烊
冉阿让:超凡入圣的耶稣
——《悲惨世界》中的《圣经》叙事
真情关爱十六载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