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大宇+李卫东
摘 要 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有效整合中国—东盟边境地区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优质教育资源,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服务边境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和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更好实现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宗旨,从利益共享、互利共赢,责任分担、风险共担,互动交流、开放灵活以及总结反馈、激励评价等角度剖析联盟运行机制,并根据联盟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从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加强联盟内部治理和完善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 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运行机制;内部治理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7-0018-04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明确了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教育合作的行动纲领。2016年9月,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在南宁成立,这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1]。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立足广西、云南的边境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发展、协同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整合中国—东盟边境地区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优质教育资源,对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服务边境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实现“兴边富民”,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成立概况
2016年9月,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在南宁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章程(草案)》,标志着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发展开启新篇章。联盟是集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科技服务、国际教育合作于一体的区域性、非赢利性社会组织。联盟由61家成员单位组成,涵盖了广西、云南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其中有12所高职院校,11所中职院校,38家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联盟成员单位覆盖一、二、三产业,并紧密对接了中国—东盟边境地区支柱产业,为中国—东盟边境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加强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合作交流,联盟还把越南海防大学等10所东盟国家学校确定为联盟合作单位,构建合作交流新平台。为加强联盟运行管理,除设立联盟秘书处外,还设立了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社会服务委员会、资源信息工作平台管理委员会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
(二)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运行状况
联盟成立一年多以来,在“开放发展、协同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下,聚集校企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搭建双边和多邊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取得显著的成效。其中,2017年中国边境职业教育论坛暨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年会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举办,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进一步扩大了联盟影响力。在本次年会上,联盟新发展了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6个理事单位成员,有效增强了联盟的凝聚力。本次年会还全面回顾了联盟成立一年多来在培养复合型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中国东盟边境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实施边境地区职教扶贫富民项目,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贡献力、深入开展特色文化交流,共建民心相通桥梁、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服务和引领区域职教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提出了联盟未来发展方向。
二、联盟定位和运行机制
(一)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定位和基本功能
联盟是集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国际合作为一体的区域性、非赢利性和非法人社会组织。联盟秉承“开放发展、协同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理念,通过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东盟边境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使联盟成为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多元化合作、服务边境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为实现联盟服务边境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以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目标,联盟确定以下几方面主要功能:一是为政府部门制订边境产业发展政策、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提供咨询和建议,承担政府部门和联盟成员单位赋予和委托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二是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在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及推广、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联盟成员共赢发展;三是搭建联盟共享资源平台,实现联盟成员单位教学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共享。四是搭建中高职合作办学平台,实施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有效形式,帮扶县级中专改革发展;五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面向边境地区产业需求及企业升级发展需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六是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学校、企业开展国际化项目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七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联盟成员内部交流,促进联盟成员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信息资源共享。
(二)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运行机制
1.利益共享、互利共赢机制
联盟成员单位来自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坚持互利共赢,通过利益和资源共享,使得联盟内不同层次的成员单位都受益,调动了不同主体成员的积极性[2]。目前,联盟内共设立了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等7个委员会,通过设立委员会并对项目建设进行专业化指导,为联盟实现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国际合作等资源在各办学主体之间共享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确立利益共享、互利共赢机制,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单兵作战”模式,使职业教育由单个主体的“自给自足”向联盟内“资源共享”转变,推动职业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国内区域性办学走向国际化。
2.责任分担、风险共担机制
联盟是以政府领导、院校主导、行业企业和研究院所参与的组织机构,在推进中国—东盟边境地区产教融合、集团化办学和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存在投入与产出不一致或不能达到预期受益的风险。因此,联盟需要通过合理的责任分担与风险共担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教学、产业和利益的统一。联盟内成员单位只有展开多方联动,多元化深入合作,才能逐步解决联盟建设过程中的共享利益与共享资源的权利和分担责任、承担风险的义务。联盟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其需要自觉承担起服务我国西南边境地区产业转型和助推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责任,而仅靠联盟内单一成员无法完成这个重担,因此需要联盟成员单位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增强联盟竞争力,共同为创新办学体制機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积极作用。在联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如出现困难和危机,则需要启动风险预警方案,果断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化解,将损失降低到最小范围。
3.互动交流、开放灵活机制
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的成立为实现我国与东盟国家边境地区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有效载体。而联盟成员单位各主体均是相互独立的自由体,如何最大程度调动联盟内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发挥联盟规模效益是实现联盟目标的关键。因此,联盟创办初始就确立了动态的互动交流机制,如联盟每年召开一次理事大会,联盟秘书处除了具体负责联盟的日常工作事务之外,还与其他7个专业委员会密切联络,共同推进联盟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联盟还规定,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联盟成员内部交流,促进联盟成员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信息资源共享。
4.总结反馈、激励评价机制
联盟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通过每年召开的理事大会,形成年度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一年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并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通过召开理事大会这种形式,对联盟一年来办学、服务社会和国际合作等领域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和反馈,并对联盟给中国—东盟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价,不断推进联盟更好服务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每年召开理事大会期间,还可以吸纳新的联盟成员,成员之间可以签署新的合作协议,并总结以往各项合作协议得失,对表现优异的成员单位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励优质成员单位为联盟做出更大的贡献。此外,在理事大会期间,各个专业委员会也可以根据各自委员会的功能和职责,召开委员会分会,进行年度总结,并确定下年度工作计划。理事大会也可以根据各专业委员会一年工作成效,评选年度突出贡献委员会,激励各专业委员会为联盟的建设和发展出谋献策,发挥专业委员会最大作用。
三、联盟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主体成员的利益需要进一步协调
如何处理好不同主体成员的利益关系,并高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联盟健康发展,是国内职业教育联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由于联盟内高职院校之间以及高职与中职院校发展起步不一致,对各类资源的掌握程度有很大差异,对利益的诉求也各有差别。此外,目前联盟内有近2/3的成员单位来自企业,他们能提供大量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同时也热切希望能得到职业院校提供符合企业需求的优质人力资源。因此,联盟内各类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企业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解决好各方利益诉求,协调好利益共享与分配,成为制约联盟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整合资源能力和统筹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联盟通过整合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服务中国—东盟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中国—东盟边境地区经济和产业转型的客观要求。但是,如何通过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这个平台,有效整合各种优质资源,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服务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区域精准扶贫,实现“兴边富民”,是实践过程中值得探索的问题[3]。一年多来,联盟在提升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助力边境地区产业升级和发展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总体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专业委员会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联盟作用的基石和关键,通过设立专业委员会,促使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实现实训基地、师资和信息资源共享[4]。目前,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等7个委员会,如何发挥这些专业委员会功能,提高服务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
(四)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只有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和灵活多样的合作机制,才能真正调动联盟成员单位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发挥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的作用。目前,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在合作形式上,主要采取成员间签订各项协议的方式,合作模式较为单一,不利于联盟成员展开形式多样的合作。在合作机制上,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以共享优质资源和实现共同利益的动力机制为主,但因为利益诉求有差异,存在极少部分成员单位处于一种“被动”的合作状态,无法发挥其积极主动性,限制了联盟整体的功能。因此,联盟亟需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
四、优化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发展对策
(一)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协调好成员单位利益
目前,联盟已初步建立了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机制,在实际运作中也推动联盟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不能兼顾所有联盟成员单位利益诉求的情形,影响了整个联盟和谐健康发展。因此,联盟在建设和发展中,除了完善已有的工作机制外,还需要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牢记“开放发展、协同发展、共享发展”的联盟建设理念,在共享发展中解决不同成员单位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只有推进共享发展,才能更好实现联盟的宗旨和目标,才能解决联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成员单位之间存在的问题。
(二)增强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
随着联盟影响力不断增强,联盟成员单位在农业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国际金融、国际物流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专业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因此,亟需进一步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发挥联盟成员单位科技教育人才及资源优势,为中国—东盟边境地区产业转型和企业升级提供优质服务,为边境地区提供跨境劳务技能培训服务,提升边境地区劳动力素质,助推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此外,联盟还可以通过整合各成员单位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平台,最终实现联盟院校“抱团式发展”,促进联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升级发展。
(三)加强联盟的内部治理,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作用
联盟设立的7个专业委员会是联盟在产教协同方面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联盟内部研究如何整合中国—东盟边境地区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专家机构。同时,专业委员会也是联盟内职业院校专业群对接边境地区产业群,协调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指导机构。因此,联盟应加强内部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专业委员会的职责和功能,通过合理制度安排保障专业委员会正常运作,充分发挥联盟各专业委员会在服务跨境产业发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
(四)搭建好平台,完善合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已搭建的联盟资源共享平台,有利于发挥联盟成员单位积极性,扩展合作模式,整合优质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开展经济社会、人文发展、职业教育等政策研究,破解广西、云南等边境地区与东盟教育交流合作过程中学历互认、学分互认、资格互认等瓶颈问题。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有利于推动联盟立项建设国家级东盟问题研究智库,为东盟各国政府推进职业教育政策互通提供决策建议。此外,通过每年举办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加强与东盟各国职业教育领域官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有利于推动与东盟国家教育领域的人文交流,形成与东盟国家定期交流工作机制,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协调推动一批务实合作项目。
参 考 文 献
[1]梁裕.“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建设的战略构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7(1):105-106.
[2]刘雪梅.“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东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12):33-37.
[3]李卫东.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7(8):83-85.
[4]储诚炜,吴一鸣,谭维奇.职业教育联盟框架构建和运行机制实践探索与研究——以安庆市职业教育联盟为例[J].职教论坛,2014(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