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友芬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布莱希特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孙双金说:“好的课堂,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有效思维的长度,有价值思维的厚度,深度思维的力度。”可见思维的重要。
而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只能在语文学习活动,特别是听说读写活动中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归根到底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习得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语用课堂是思维得到最佳生长的沃土,那如何在语用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思维训练呢?
一、 思维逻辑性——在“语言的领悟与发现”中生长
有所领悟与发现必然要经过反复地揣摩与品味,即反复斟酌,反复琢磨。反复中意味着的是不断地分析、综合,不断地审美、批判。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内容及语言形式的推敲,能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1.对“字词”的推敲。《黄河的主人》中“如履平地”一词,可以说是整个文章的中心所在,它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一位老师就是这样教学的:“履”是什么意思?走在哪儿跟走在平地上一样?文中黄河是怎样的?黄河如此凶险,为什么艄公却会如履平地?紧接着随机引导感受艄公的镇定机敏,感悟羊皮筏子的小而轻,感受乘客的轻松自若,最终又回到了“如履平地”这个词上。这样一个词串联起了整篇文章,前后联系着学习便有了整體思维。
2.对“句段”的推敲。“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不仅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更是对句与句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第13小节连用了五组“愿意……就……”来表达“我”在园子里的那份自由快活。像这样的重点句段,值得深入品味斟酌,在感悟思想内容、体会言语妙秘后,可以拿来对比着学习,比较式思维就会渐进生长。
3.对“文本思路”的推敲。“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一篇文章的形成,必然是围绕文本中心,从何处起,到何处终,次第铺开,层层递进,有着清晰的逻辑性。像这样的文章结构十分清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厘清文章脉络,看到文路之间的总分关联,明晰文章是如何构成的,形成逻辑思维。
二、思维创造性——在“语言模仿与迁移”中生长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的感悟上,更要引导学生把规范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体系之中,并加以模仿迁移,创造性地运用,在真正实效的运用中有效提升思维创造性。
1.句段模仿。如《蚂蚁和蝈蝈》一文开头有这样的句式:“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而蝈蝈“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语言范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运用:“蚂蚁还会怎么搬呢?蝈蝈还会怎么做呢?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刮,它们又会怎样呢?”引导学生观察图,发挥想象,用“有的……有的……个个……”进行说话练习。事实证明,低年级小朋友想象力十分丰富,善于将生活场景运用到句式中来,语言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2.篇章练写。(1)文段结构仿写。如仿写《九寨沟》一文“总分总”的结构。(2)提纲顺序训练。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顺序,如写人、写物的文章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叙事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等。通过对篇章结构的模仿与运用,进行自我分析与综合,最终通过个性化的理解,内化归入自己的知识系统。
3.文体改换。(1)诗歌:古诗今作。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2)寓言:故事新编。在学生理解寓意、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前提下,允许学生多样化地个性解读,进行寓言的创造。(3)说明文:人称改写。用第一人称进行文章的重新演绎。(4)小说与课本剧:转换生成。在转换中,体会不同体裁的表达效果与写作技巧。这样的文体改换练习尊重原文,需要学生具有一种创造思维,进行多维度的创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语言生长点,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语言形式的模仿运用,让学生能不断地思考、创造,从而不断地发展自我。
三、思维深刻性——在“语言的表现与创造”中生长
儿童诗《秋天》第三小节的教学片段。
(师引导学生用打拍子的方式感受诗的节奏)
生:老师,第二、三、四行读起来不大合拍。
师:大家觉得呢?
(生纷纷点头)
师:那么,你们动动脑子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更合拍,觉得多余的字可以删掉,但不可以改变原意哦!
(学生开始自读讨论,十分投入)
生:老师,我们是这样改的(边拍边读)——稻穗儿/熟,蝉声儿/消,成熟的向日葵/低头弯腰;野菊花香了/羊肠小道,牛儿/羊儿/长了肥膘。
生:我们是这样改的——稻穗儿/熟,蝉声儿/消,成熟向日葵/低头弯腰;野菊/香了/羊肠小道,牛儿/羊儿/长了肥膘。
师:你们为什么都保留了“羊肠”这个词?
生:因为这个词写出了田间小路的特点,弯弯曲曲、细细窄窄的。
生:这个词读起来很有味道。
师:你们这样一改啊,听起来节奏感果然更强了。那文中的原句是不是真的没有节奏感呢?你们再读一读,再试一试。
(生摇头晃脑,拍手的拍手,跺脚的跺脚,投入极了)
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历经了这样几个思维阶段:发现——质疑——创作——分析——整合,不仅对诗歌的节奏有了更深的体会,更是收获了修改诗歌的创作快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的语言创造中提升了思辨的有序性、层次感、多维度。
思维力是语文素养形成的核心因素,因此,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生长语文思维力为旨归,以语用课堂为凭借,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语文教师,溧阳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