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静
在初中语文科目的教学中,古诗词模块的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由于与古诗词的年代不同、语言用法也发生变化等诸多原因,学生在对古诗词的鉴赏和学习中,容易发生“读不懂、学不会、不理解”等问题,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对古诗词鉴赏技巧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做题中把题目要求与日常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认真读题,抓住词眼,用心体会诗词中寄予的情感,从而克服古诗词鉴赏答题上的困难。
一、通读全篇,了解诗词内容和题目要求
对于古诗词鉴赏技巧的教学,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树立答题信心和掌握相关的答题步骤。在古诗词鉴赏题目的作答中,学生面对的可能是学过的古诗词,也有可能面对的是陌生的古诗词,要告诉学生不要太过在意对于这首古诗词的熟悉程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古诗词,都要按照相关的答题步骤,一步一步有针对性地作答。首先,通读全篇,不光要认真地去读古诗词,还要读懂题目的要求和读懂题中所给的注释解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诗词中的故事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了解。这样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接下来寻找答案和对古诗词深层分析都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通读全篇,要了解古诗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事或寄寓了什么样的感情,为接下来的作答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对杜牧的绝句《赤壁》的鉴赏,由于这首诗比较简单,只有简单的四句话几十个字,所以一定要要求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做到仔细认真,不放过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把题目要求和下文的诗词注释都读清楚,然后认真地分析每句诗所描写的不同内容。通过这样简单的学习,学生就对《赤壁》这首诗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和独立的判断。了解诗词内容和题目要求,是进行古诗鉴赏答题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直接影响到接下来整个诗词鉴赏答案呈现的效果。对于这一环节,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充分强调,让学生要充分地重视起来,在答题的过程中,做到认真和耐心,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二、抓住词眼,调动所学知识分析全诗
虽然古诗词只有简单的几十个字,但是在对诗的鉴赏和分析过程中,也要有针对性,从全诗中找出重要的字词进行重点分析和理解,这就是抓住词眼的过程。词眼在一首诗中,起着关键性和总领性的作用,对词眼分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整首诗分析的好坏。所以在古诗词鉴赏题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相关的答题步骤,认真阅读古诗,找出诗中的词眼,并围绕着词眼的意思和用法,进行全诗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词的鉴赏,因为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陌生古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将陌生知识变为熟悉知识的过程。这是在古诗词鉴赏中的常用技巧之一,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答题思路。
比如,對古诗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学习,对于这首诗的学习和解读,在学生进行完第一步的阅读和分析题目要求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词眼的查找。这首诗是一首律诗,一共分为八句四联,词眼一般都出现在尾联的抒情诗句上,这首诗的字眼就是“乡”,作者通过这一个“乡”字,表达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也是全诗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以往学过的思乡古诗,进行对比分析和学习。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两首诗的内容虽然不一样,但是主要表达的情感和意思是相同的,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对一首诗的分析,来实现对另一首诗的深层解读,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感知情感,实现情感共鸣和深层体会
俗话说“文抒情、诗言志”,任何类型的古诗词,都会寄寓一定的情感和意义,对于任何古诗词的鉴赏和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到对古诗词深层情感的学习和分析上来。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心地去感知诗词蕴含的情感,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鸣。要让学生认识到,对诗词情感的学习和把握,不光是为了分析古诗、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还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丰富自身的情感,从而促进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学习古诗、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落实到日常对诗词学习的实践中去,认真学习,用心感知,从而学到知识。
比如,对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鉴赏,因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结构和内容都比较简单,教学的重点和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对内在情感的分析和把握上。这首诗写于王昌龄被贬,李白表达惋惜和安慰的情怀,从而突现出兄弟情深和两个人深厚的友谊感情。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诗词中,化身为作者和主人公,进行相关情感的体验和感知,了解两个人物间深深的情感寄托和关心思念,从而对这首诗的情感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样对相关的思想感情分析题的作答就会十分简单了。
对于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的教学,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住良好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在拥有良好答题策略和技巧的基础上,再读题、分析、情感感知等相关步骤依次作答,这样做出的答案,就一定会是与诗词内容紧密结合、与题目要求准确符合、与古诗情感相统一的正确答案了。
作者简介: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