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华,张琦芬
(新平县林业局,云南 新平 653499)
新平县麻竹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李 华,张琦芬
(新平县林业局,云南 新平 653499)
介绍麻竹容器苗木培育试验区(云南省新平县)及引种地(广东省清远市)自然条件。以麻竹采笋后带活动笋芽的次生竹兜为繁殖材料,以20 cm×30 cm营养袋为容器,中壤土+细河沙或分解木锯末为基质进行育苗及造林引种试验。种植后次年对育苗及造林成效进行调查,结果认为,采用所培育的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平均为89%,比龙竹裸根苗造林成活率高10个百分点,发笋数,秆径、秆高生长量达到或接近原产地麻竹和本地龙竹指标;耐寒性比龙竹、云南甜龙竹更强。
麻竹;引种;栽培试验;容器育苗;成活率;生长情况;耐寒性;新平县
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Munro),别名甜竹、青甜竹、大头竹等,属禾本科牡竹属大型合轴丛生竹类,为我国南方栽培最广的竹种,分布四川、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麻竹除用材外,竹笋期长、产量高、品质好,既可鲜食,又常制成笋干或罐头;叶片长20~35 cm,宽2.5~7 cm[1],麻竹叶片宽大,为端午节粽子的重要包装物。为丰富新平县竹子品种资源,通过引种栽培试验,掌握麻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总结和推广麻竹带活动笋芽的次生竹蔸育苗、容器育苗造林技术和方法,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促进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平县地处东经101°16′ 30″~102°16′50″ ,北纬23°38′15″~24°26′05″,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处哀牢山脉中段东麓和云贵高原乌蒙山的最西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属高原中山深切割地貌 ,境内山高坡陡,河谷深切,由于地处低纬度高原,属中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冬、夏半年分别受2种不同的大气环流影响,冬半年(干季11月至次年4月)空气干燥、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每年有几次由于受北方南下的干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山区霜冻频繁;夏半年(雨季5—10月)空气湿度大、降水多、日照少、昼夜温差小。年均日照时间 2 230 h,年均温17.3℃ ,最热月(6月)均温21.7℃,最冷月(1月)均温10.6℃ ,年均无霜期312 d,年降水量946.6 mm,随海拔上升降水量依次增加。
广东省清远市地处东经111°55′~113°55′,北纬23°31′~25°12′,位于北回归线北侧附近,距南海约200 km,一半以上地域是山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以山地、丘陵为主。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20.7℃,最低气温为1月,最高气温为7月,年均日照 1 662.2 h,年均降雨量 1 900 mm,无霜期平均为314.4 d。
通过对比可见,尽管两地分别处于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引种地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类型,新平县属中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且新平县降水量则只有引种地的1/2左右,存在较大差异。
利用麻竹采笋后的竹蔸(秆基[2])具活动芽,能萌笋成竹的特性,以麻竹采笋后带活动笋芽的次生竹蔸作为繁殖材料培育竹苗。
2003年3月、2007年3月、2008年3月、2010年3月从广东省清远市累计引进42万个麻竹竹蔸作为繁殖材料。并采用容器苗技术,用聚乙烯营养袋在新平县城竹子基地、漠沙关圣、漠沙农场六队苗圃进行了营养袋培育带活动笋芽的次生竹蔸育苗。将引来的每个竹蔸剪除多余的竹秆,保留1~2根竹秆,竹秆长度以2~3节为宜,整理好后直接栽植于容器内。容器为聚乙稀营养袋,规格为20 cm×30 cm,袋内基质用中壤土+细河沙或中壤土+分解木锯末。将栽植好的竹蔸营养袋整齐摆放在1.2~1.5 m宽的苗床上,及时浇水,苗床之间留30 cm左右宽的过道,便于除草、浇水、施肥。栽植完毕,搭建遮荫棚,之后进行常规管理。经过3~4个月,进入雨季后视造林地天气条件当年即可出圃上山造林。
种植密度为240株/hm2,株行距为6 m×7 m。整地规格为80 cm×80 cm×60 cm,沿等高线上、下行间按“品”字形交错配置。造林时间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在6—7月,每塘施底肥(普钙)1 kg。植苗前先填表土,再填底土至穴深1/3处后,撕去营养袋,将竹苗放入穴中,继续填土至4/5穴高,边填边压,分层踏实。最后,做出树盘,有条件的地方用秸秆覆盖。
定植后第二年进行补植补造。幼林期实施矮秆作物间种,以耕代抚,连续抚育3年。每年进行松土、除草、培土,结合抚育每年追肥一次,每次每丛施复合肥0.25 kg。抚育时间4—5月。
42万个麻竹竹蔸,培育竹苗,累计出圃合格竹苗(按DB53/062的规定)26万袋,合格苗出圃率达61.9%。经过3—4个月进入雨季后当年即可出圃上山造林,但由于周期短,萌发的新秆木质化程度底,根系尚不发达,对造林成活率有一定影响。如第二年出圃即苗龄16个月,虽然每袋育苗成本增加0.3~0.5元,但由于周期长,竹秆木质化程度高,根系尚发达,能提高造林成活率。
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利用麻竹容器苗在漠沙、腰街、扬武、老厂、桂山等乡镇海拔1 800 m以下山地栽培910 hm2。种植后第二年对种植成活率进行调查,并与龙竹裸根苗种植成活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表2。
表1 麻竹容器苗种植成活率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见,麻竹容器苗的造林平均成活率为89%,最高(2007年)为98%,最低(2010年)为81%;裸根竹苗(龙竹)造林平均成活率为79%,最高(2005年)为92%,最低(2010年)为75%,麻竹容器苗造林平均成活率高于裸根竹苗(龙竹)造林10个百分点。
表2 龙竹裸根苗种植成活率
对漠沙、桂山2003年、2005年、2007年种植的麻竹、龙竹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见表3、表4。
表3 麻竹生长情况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见,每丛年均发笋数为5秆,最大秆径12 cm,平均秆径8 cm,最大秆高11 m,平均秆高9 m,达到或接近原产地麻竹和本地龙竹生长量的指标。
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新平县利用麻竹容器苗造林面积达907 hm2,种植区域分布于海拔920~1 750 m。其中种植海拔最低点为漠沙镇关圣村它但小组,种植面积34 hm2,种植地海拔920~980 m;种植海拔最高点为古城街道办事处古城社区白家寨小组,种植面积13 hm2,种植地海拔 1 700~1 750 m。1997年新平县林业局在古城竹子基地种植龙竹、云南甜龙竹20 hm2,种植地海拔 1 630~1 700 m。由于2015年底至2016年初出现极端低温和雨雪天气, 2016年4月23日调查,古城竹子基地种植龙竹、云南甜龙竹竹秆(竹子地上部分)出现受冻死亡,受害率达100%,死亡率达98.6%,而古城街道办事处古城社区白家寨小组种植的麻竹竹秆,受害率达20%,没有出现冻死的情况,说明麻竹比龙竹、云南甜龙竹的耐寒性更强一些。
表4 龙竹生长情况
通过引种栽培试验,摸清了麻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总结集成了麻竹带活动笋芽的次生竹蔸容器育苗技术和容器竹苗种植、规模化造林的立地条件选择等成套技术方法。
1)利用容器进行竹带活动笋芽的次生竹蔸培育竹苗,是竹苗培育扩繁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生产实践中,建议选用苗龄16个月的容器竹苗造林,虽然每袋育苗成本增加0.3~0.5元,但由于周期长,竹秆木质化程度高,根系发达,能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容器育苗的优越性:从竹苗培育到出圃种植具有便于管理,起苗时不易伤根,失水少,便于运输,种植受天气条件制约较小等。
2)在新平县,麻竹容器苗当年造林成活率最高可达98%,最低达81%,与降水量的区域特性呈正相关关系,随降水量的减少而降低。
3)麻竹在试验栽培区竹丛生长正常,达到或接近原产地麻竹和本地龙竹生长量指标,成林快,无冻害、病虫害发生,说明麻竹适宜在新平县海拔 1 800 m以下区域栽培,并以海拔900~1 400 m更为适宜。
4)由于麻竹喜温暖湿润,在选择造林地块时,应选择阴、半阴、半阳坡,土层深厚、肥沃的酸性或微酸性砂质红壤;山地造林时,选择中、下部坡位或平缓地;可大力推行四旁种植以发展麻竹种植。
[1] 杨宇明,辉朝茂.优质笋用竹产业化开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21.
[2] 辉朝茂,杨宇明.中国竹子培育和利用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12.
Experiment on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Dendrocalamuslatiflorusin Xinping County
LI Hua, ZHANG Qifen
(Xinping Forestry Bureau, Xinping, Yunan 653499,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the cultivation region (Xinping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introduction area (Qingyuan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ofDendrocalamuslatiflorus. On the basis of 20 cm×30 cm nutrition bags for container, medium loam +fine river sand or decomposable wood sawdust for matrix, the experiments on breeding, introduction and afforestation ofDendrocalamuslatifloruswere carried out, in which the secondary bamboo stump with movable shoots after harvesting were selected as the propagating material.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xperiments in the following year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survival rate ofDendrocalamuslatifloruscontainer seedling was 10% higher than that ofDendrocalamusgiganteusbare-rooted seedling, reaching 89%, and that the container seedling was near the originalDendrocalamuslatiflorusand localDendrocalamusgiganteuson shooting quantity, increment of culm diameter and height, and was better thanDendrocalamusgiganteusand Dendrocalamus hamiltonii on low-temperature resistance.
Dendrocalamuslatiflorus; introduction; cultivation experiment; container seedling; survival rate; low-temperature resistance; Xinping County
2017-05-19.
李 华(1971-),男,云南新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工作.
张琦芬(1971-),女,云南新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工作.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5.021
S795.5;S722.7
A
1671-3168(2017)05-0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