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艳丽 钟 琦 徐王俊
2017年7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名单,“好奇实验室”制作的《粉尘到底如何爆炸?》成功入选。“好奇实验室”是《都市快报》和杭州市科协合办的一档实验求证类的科普视频节目,节目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动手实验的方式来验证事情的真假,传播科学知识。本文对其节目制作与传播情况等进行详细分析,为其他科普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做科普提供经验参考。
“科普”就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运用各种媒介对科学知识进行普及化传播,让公众容易接受、理解与吸收,在此过程中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由于科普工作的内容和工作特性以及当前的新媒体环境,“实验式”科普节目恰逢其时。
(一)科学知识内容本身偏艰涩难懂,需要趣味科普
科普工作主要由科学家和大众媒体共同参与完成:科学家提供专业的科学知识,大众媒体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受众易于理解的内容传播出去。二者之间在对科学知识的通俗转化方面需要密切合作,既不能为了适应受众对易读信息的需要而失去科学知识本身的精确性,也不能为了追求科学知识的精确性而放弃科学新闻的通俗性与趣味性。“实验式”科普视频节目以科学性作为基础,通过视频灵动的表现形式和充满探索感的实验求证方式,兼顾了科学家与媒体的不同诉求,糅合了科学传播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可以实现更好的科普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伪科学、谣言泛滥,需要“实验式”科普
新媒体时代,信息呈现方式、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速度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信息传播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信息传播呈现海量、碎片、即时、交互等特征,正确的信息可以及时传递,虚假的信息也可以瞬间完成大量传播,并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影响,尤其是在社会突发重大热点焦点事件,涉及到科学信息的真伪之时。在此背景下,如果能通过实验直观验证的方式对科学知识进行展示与传播,对于澄清真相、矫正谣言、引导舆论显得至关重要。
“好奇实验室”是《都市快报》和杭州市科协合办的一档实验求证类科普视频节目,口号是“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以动手实验的方式验证科学知识真假。节目选题来源与定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热点新闻的实验化;二是网络流言的求证化。根据这样的方向,网络谣言、生活安全、热议事件以及伪科学等都属于节目选题的范畴。节目制作完成后,通过报纸、书籍、网络、电视、微博、微信等渠道进行全方位和立体化传播。
(一)“好奇实验室”的节目制作:真人上阵、亲自实验
从2010年第一期节目到2017年8月26日,“好奇实验室”科普视频节目已经制作了730个,累计点击数4亿次,平均单个视频点击数达100多万次。节目制作通常先确定选题,再和相关领域专家反复讨论实验的方式及可行性,然后用真人上阵实验的方式来进行。目前该节目80%左右的选题都为原创首次验证,其余20%左右的选题来自于其他同类栏目选题的二次验证。
以获奖节目《粉尘到底如何爆炸》为例,该节目选题来源于2015年昆山粉尘爆炸事件,节目组紧追社会热点事件,通过现场实验的方式证明了粉尘爆炸发生的可能性及所需的客观条件,向公众普及了科学知识。相比常见的科普动画或科普剧等形式,“好奇实验室”真人上阵,通过实验的形式还原现场。整期节目用了短短不到4分钟的时间,却跌宕起伏地讲清楚了粉尘的可燃性,发生爆炸所需要的浓度、空气等条件和爆炸产生的威力,节目充满着故事性、趣味性,又清楚地普及了科学知识。
《这种牙签弩千万别让熊孩子碰!》是“好奇实验室”的原创视频。该期节目通过调查暗访、实验策划的形式,抛出、引导一个新的话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凭借原创IP的内容优势,在多个平台上获得流量和分发。“牙签弩”报道先后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官微转载之后,瞬间爆发,3天时间被上百家公众号转载。仅腾讯一家平台,该篇报道的视频点击量就达1000多万次。
节目组制作的《儿童连帽衫可能会致命》点击量达到8094.2万,该节目甚至推动了我国儿童连帽衫国标的修改。
(二)“好奇实验室”的传播:全方位、立体化
为实现最大化传播效果,“好奇实验室”节目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电视、报纸、书籍等多种渠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传播。
2010年,“好奇实验室”节目在杭州本地的华数0频道播出,时间段是晚上9点;2011年,节目制作方斥资350万在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买了一个时间段,晚上6点半,播出“好奇实验室”,面向浙江全省播出。2012年,“好奇实验室”走向网络,面向全国做推广,与优酷视频、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爱奇艺四个主流视频网站合作,由他们对视频节目在首页上推介。除了运用新媒体的线上推广方式,“好奇实验室”制作方还兼顾传统媒体,将视频节目内容转化成文字形式在报纸和图书上刊发。
2014年,“好奇实验室”中标中国科协国家项目“科普中国微视频”三年制作,是浙江省唯一中标单位;2015年再次承接国家级制作项目“科普中国影视厅”。以“好奇实验室”节目编制的《好奇实验室》一书被教育部评为2015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
2016年,“好奇实验室”在与优酷、腾讯、搜狐、爱奇艺四大视频网站合作的基础上,开发了“今日头条”“美拍”两大平台。从2016年7月份开始,正式对接央视一套《生活圈》栏目,节目不定期在央视播出。
2016年全年,“好奇实验室”新上传科普视频54期,优酷、腾讯、爱奇艺、搜狐、今日头条等平台新增点击数8600万次。“好奇实验室”官方微信公众号粉丝稳定在75万人左右,在科普社区——知乎上粉丝数约有25万人,合作视频网站的订阅用户约30万人,总计粉丝数大约是130万人。
除了运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对节目进行传播推广,“好奇实验室”线下推广的成绩也很突出。2016年9月,“好奇实验室”获得科技部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浙江赛区团队组亚军,其线下项目“好奇车库”已经运作,全年授课学生人数1500人次。
“好奇车库”创立于2016年3月,是由“好奇实验室”视频栏目发起的,以社区为单位、辐射周边学校与社区青少年、以科普素质教育为宗旨,免费提供科普实验课程、提高青少年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实验工具型公益空间。同时,“好奇车库”又是“好奇实验室”的线下产品。
(一)“好奇车库”的产生与形式
“好奇车库”概念借鉴了欧美的“车库文化”,直面国内青少年动手能力差的现实,以社区为单位,为孩子及家长提供一个社区型的共用车库,与科技馆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形成互补,让科普素质化教育从学校走向社区、从课间走向日常。
“好奇车库”首个试点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橡树园小区内,占地面积135平方米,辐射周边10所中小学校,辐射人数约22000人。“好奇车库”免费提供各类工具381件(套),安全防护用具215件,以及投影、电脑、音响、空调等常规配套教学用具。针对小学二至五年级孩子的特点,“好奇车库”目前设计了“一张纸能折几次”“多少根橡皮筋可以勒爆西瓜”“针扎气球不破”“干电池取火”“液氮金鱼复活”“隔空灭火”等70节实验课程。
(二)“好奇车库”的未来发展方向
“好奇车库”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科普新模式的尝试。
2017年,“好奇车库”首要工作是为孩子及家长们提供精细化服务——在原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大量增加科普视频、动手拆真车、专家讲座、思维导图制作、笔记简笔画训练等内容,让孩子们开眼界、想得出、画得了、敢动手。
其次是大力增加与周边学校、社区家长的互动参与,让“好奇车库”真正成为一个家门口的开放型平台空间。依据实际效果及时调整、总结,将这些服务内容标准化、系统化,逐步在其他社区建立新点,进行复制、推广工作。2017年—2019年的目标是在杭州8市辖区各建一所“好奇车库”,通过合办、协办等方式在全省内范围推广。
“实验式”科普节目一直是传统电视台不太愿意碰的领域,原因是该类节目制作通常需要很强的财力、人力、物力支持,节目制作难度大,尤其是科学实验设计与实验设备购置等方面,需要科学家与资金的强力支持。在如今综艺娱乐节目为主流的媒介环境下,科普节目做不好也很难吸引到受众,影响广告收益。
《都市快报》和杭州市科协合办的“好奇实验室”节目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收视习惯,以真人实验的短视频形式做科普,体现了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好奇实验室”是一个很好的科普IP,但在其现实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
(一)资金不足
目前节目制作组的人员、实验设备、节目推广等费用开销每年大约需要600万元左右,通过节目售卖及参与视频网站广告分成等收入基本能保持收支平衡,但如果想盈利则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进行支持,目前缺乏后续资金来源。
2016年,是“好奇实验室”离成功最近的一年:从2015年开始,“好奇实验室”筹划公司化运作;2016年,部门“公司化”正式提上日程,多家风投机构找上门,仅仅“天使轮”投资,“好奇实验室”的估值预计可以达到500万元。但是因为多方原因,“好奇实验室”公司化暂停。筹划了一年时间最终未成行,变相证明了“好奇实验室”的品牌价值所在,但未来资金问题仍是节目发展瓶颈所在。
(二)选题面临匮乏
节目已经制作播出了几年,目前选题已经覆盖大部分领域,虽然现在节目组备存的选题数量还能维持日常节目的制作与播出,但是未来面临选题范围越来越小、选题越来越少的困境。
(三)科学家配合度不高
虽然节目制作有杭州市科协的专家团队进行支持,但是因为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专家花费大量时间参与实验设计讨论,从节目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家持续参与的热情在逐渐减退,未来用什么激励机制让科学家愿意参与节目制作需要思考。
(四)“好奇车库”落地的现实问题
首先是人力配备不够:目前“好奇车库”的日常工作是由“好奇实验室”的记者们兼职运作、维护,难以做到“专业”“专一”;其次是资金不够:“好奇车库”在后期运作中,无论是精细化服务还是复制推广都有很大的财力缺口,仅仅依靠《都市快报》作为资金主体,很难将这项公益事业做强做大;最后是社区配套场地不足。 (作者王艳丽是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钟琦是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科学媒介研究室副主任;徐王俊是“好奇实验室”节目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