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世河
托板豆腐
文/刘世河
山东临清有一种极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托板豆腐。这种豆腐和普通水豆腐的区别不仅在吃法上,还在于它要比普通豆腐更加水嫩而且筋道,切成小块后颤悠悠地戳在那里,总感觉马上就要瘫掉的样子,实则不会。又因为它切好后必是放到一块特制的长方形木板上出售,故称“托板豆腐”。
托板豆腐始创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当年山东曹州有一个进京赶考的穷秀才行至临清地界时,身上所带盘缠已经花光,只好露宿街头,好不凄惨。次日清早,一个名叫“豆腐李”的中年人上街卖豆腐经过秀才身边时,顿生恻隐之心,赶紧放下挑子,将秀才轻轻摇醒。当听到秀才有气无力地说自己已经两天没吃饭了,他站起身来,扭头就去切豆腐。可是,怎么吃呢?手底下连个碗也没有,到店铺去借吧,时间尚早都还没开门儿。正发愁,一扭头,他就看到了挡豆腐的小木板儿,连忙撤下来,把切好的几块水豆腐摆到上边,又用刀子横竖拦了几下,端到秀才面前说:“年轻人,快趁热吃了吧,好歹填填肚子,暖暖身子。”秀才接过小木板儿,早已热泪盈眶,三两口就把豆腐吃完了。随后他就把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一五一十地讲给了豆腐李。最后告别时又感慨道:“请告诉我您的尊姓大名,搭救之恩来日定当回报。”豆腐李连连摆着手说:“咳,几块豆腐而已,不必放在心上,人们都叫我豆腐李,你若是再经过这里想吃豆腐就找我。”
结果秀才金榜题名,考了个头名状元,又被朝廷封为八府巡按。这一年秋天,他奉旨乘船南巡,路过临清州,便特意下船逗留,想要见见当年有恩于他的那个豆腐李。说来真是有缘,就在州官率众从闸口码头接上巡按大人回衙路过会通街时,有个卖水豆腐的老头儿没来得及回避,被衙役抓来见官。巡按大人掀开轿帘一看,眼前之人正是自己的恩公豆腐李。于是赶忙下轿,快步来到老头面前,恭恭敬敬地作了一揖:“老人家,今天我可是专门来喝你‘小板儿豆腐’的!”州官一听,赶紧吩咐手下让豆腐李带上豆腐速去州衙,拿上等细瓷花碗,多放些佐料请巡按大人品尝。巡按却摆摆手笑着说:“不,就在这儿,还是用小板儿喝!” 从此以后,又白又嫩、温热可口的“小板儿豆腐”便在临清街头流传开来,并一直沿袭到现在,深得小城人的喜爱。
托板豆腐,须用当年丰收的上好黄豆,浸泡好,磨成豆浆,架大锅,生炉火,支纱帐,舀豆浆,来回漂动,隔纱过渣。再以猛火煮浆,待初沸滚雪,咕咕豆泡泛起,改微火,点酸浆,须臾,浆成豆腐脑,浮于锅中,美若游鱼,甘洌泛银波,晶莹耀浮沉。再将豆腐脑舀于模架纱布内,纱布四角叠包,这时候,并不像别的地方做豆腐一样上压以石,而是让豆腐脑自然沉淀,以自重来凝固,所以更加水嫩、怡口,也正因为此,临清人管吃托板豆腐叫“喝豆腐”。因为嘴顺着板子过去,板子一斜,豆腐也就顺着嗓子眼下肚了,基本不用咀嚼,所以用“喝”字更为贴切。
在临清“喝”托板豆腐,最正宗“喝法”是不加任何调料,直接入口。也有口重的人添上酱油等调料“喝”的,但在临清人看来虽然也有风味,但总不如托着木板弓腰来“喝”更有味道。就因为“喝”时食客须弓着腰撅着腚,所以在当地“喝”托板豆腐还有个不太上桌面的名字叫“撅腚豆腐”,虽有些不雅,却也不失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