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英
摘 要 《幼儿园指导纲要》对艺术教育有明确要求:“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幼儿绘画作为艺术教育范畴,应注重幼儿表现力、审美力、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本文提出了更具人文性、开放性、创造性的,称之为“扎染工艺”。通过环境的设计、主题的选择、材料的投放、指导的策略、作品的评价与展示等等几方面将这一工艺在幼儿园中得以实践,为幼儿的美术创意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关键词 幼儿园 民间艺术 扎染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0.064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Craft Tie-dye in Kindergarten
LI Qiongying
(Shaoxing Huashe Central Kindergarten, Shaoxing, Zhejiang 312030)
Abstract The guiding outline of Kindergarten has a clear request for art education: "enriching children's perceptual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taste, arousing them to express beauty and creating aesthetic interest". As a category of art education, infant paint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expressiveness, aesthetic power and creativ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more humanistic, open, creative, called "tie-dyeing process". Through the design of environment, the choice of theme, the placement of materials, the strategy of guidance, the evaluation and display of works, and so on, this process can be put into practice in kindergarten, which provides a broader platform and space for the creative activities of children's fine arts.
Keywords kindergarten; folk art; tie dyeing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又独特的染色工艺,通过折、压、揉、缝等方式进行对布的捆扎,再拆去捆扎线或缝线,形成一定好看的图案花纹,一幅幅美丽动人的作品就呈现出来。扎染作品受到捆扎技法的不同,所呈現的图案、色彩也样式多变,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资源。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扎染活动。
1 现状分析
1.1 扎染活动的单一性
(1)内容选择的单一性。在目前幼儿园的扎染活动操作过程中,由于主题活动开展时间的限制,扎染活动通常只会维持2~3课时,同时因为准备材料的复杂以及操作过于繁琐,教师们就草草的结束了扎染活动,这样就导致了幼儿对于扎染活动的精华并没有很好地吸收与掌握。
(2)材料投放的单一性。以便于操作为前提,教师们更多的选择了一些简单的材料,例如绳子,夹子、布。其他的可以添加一些有创造性的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遇到的苦难,则需要老师的一些重点指导,甚至是制定一个有系列的主题教学活动,面对这样的“挑战”,在工作比较繁忙的现在,教师们就会望而却步,选择投放一些相对简单的、易于收集的、便于幼儿操作的材料。
(3)组织形式的单一性。在扎染活动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们根据投放的材料,采取的一些组织形式也是较为单一的,教师直接灌输的形式较多一些,尤其是小中班的幼儿,直接给予“绳子扎”,“夹子夹”的操作方式,幼儿处于被动接受,被迫接收教师给予的知识。
1.2 教师专业素养的薄弱性
扎染是具有相当高要求的活动,随着现代工业印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统扎染工艺引起不能较好地适应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受到严重的生存威胁。在此状态下很多教师对扎染的认知是碎片化的,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深入彻底地了解扎染艺术,也缺乏相应的系统知识。这使得他们无法深刻全面地挖掘扎染艺术的活动资源。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扎染活动之际,迫切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面对以上种种现状,我们希望出现一个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摆放扎染活动所运用到的所有材料,而且还能进行一段较长时间的系列活动的地方,于是如何掌握基本要领——折和扎?如何使幼儿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来使扎染作品更完美?教师在此期间该如何指导?如何来完美呈现?这些都是我们在实践操作扎染活动中的思考。
2 扎染活动的实施与运用
2.1 硬环境
2.1.1 环境的设计:营造——民间艺术教育氛围的精心营造
我们在教室的墙壁、桌垫下分别张贴与摆放了各种漂亮染布,还在墙壁上及木质隔断上悬挂了一些以蓝色为主色基调的手工作品,给幼儿园增添了浓郁的乡土风情,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感受民间艺术的美。通过营造自由宽松的艺术范围,在潜移默化中向幼儿展现中国的优秀民间艺术扎染文化。
2.1.2 主题的选择:渲染——民间艺术文化环境的全面渲染
在绍兴这个文化古城的渲染下,根据绍兴的特殊地域文化:绍兴桥文化、绍兴船文化为线索,我们确立了一个适合的主题《朝花夕拾》,我们分别通过创设了一个鲁镇为主要活动情景,以绍兴水乡风光以及蓝白布包等作为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来烘托扎染文化。
2.1.3 材料的丰实:投放——扎染活动操作材料的丰富投放
(1)年龄的差异性。一开始,我们选择的材料是普遍的、通用的,例如棉布、毛线、木夹。这三类是常投放的,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材料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创设性的辅助材料上,投放更应具有年龄特性。因此我们在材料的投放上进行了一些优化与改善。
(2)材料的特殊性。基于幼儿的年龄的差异性,添加适当的辅助材料:皱纸、扭扭棒、彩纸、剪刀、胶水等,在老师的帮助下,结合捆扎染布的形状直接进行创设或者用剪刀进行形状的修改,赋予扎染布情境化的生命力。
2.2 软环境
扎染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它的适宜对象是全园的幼儿,换言之,教师所采用的指导策略应该适用于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进行操作活动。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出发点,我们主要从教师的指导策略和作品的展示两方面来实施操作。
2.2.1 教师的指导策略
(1)游戏法——用形象化的联想引发小班幼儿动手的兴趣。小、中班的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在引导幼儿进行活动时,教师应注重游戏化,在动手操作能力上,尤其是一些复杂、繁琐的活动,更加需要以做游戏的方式来带领幼儿完成操作,加强、满足小肌肉的发展需要。
(2)验证法——用比较的方法提升大班幼儿的操作经验。大班的幼儿的自信心或者说是竞争意识非常强烈,他们对于自己有一种想要超越的情感,喜欢超越自己,喜欢超越同伴,甚至喜欢超越老师。
幼儿的扎染经验在多次的操作过程中不断提升积累,但是零散的操作经验需要及时地提取和整理,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可迁移的新经验。如在扎染的过程中,5~6岁的幼儿会发现用“叠被子”方法产生的形状会有不同、环形花纹大小,比较心细的幼儿还会发现,用皮筋缠绕捆扎的地方产生的花纹也是有很大变化的,有的环形花纹很细、有的环形很粗,一圈一圈的。
(3)添加法——用开放的过程丰富幼儿的创作思维。我们一般鼓励幼儿首先想象并计划确定中心花纹还是扎花方法,当幼儿完成后,再引导幼儿利用剩余的布料继续创作。如有的幼儿想设计一个星星的图案,星星有一圈光芒,下面是房子,房子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熟睡中。
(4)情境法——用事实的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创作。当幼儿较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各种捆扎方法后,就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大胆尝试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制作了。我们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活动等,设计了一系列真实的小任务,为幼儿营造开放、真实的创作空间。
3 成效与展望
3.1 民族工艺扎染活动的成效
(1)提升幼儿创新性的文化认知。中国传统扎染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民族工艺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放异彩应该从娃娃抓起。通过在幼儿园开展扎染活动,让幼儿体验和传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2)满足幼儿玩中学的游戏需求。宽松的氛围、丰富的供给以及充足的操作空间可以较好地满足幼儿在进行美术活动时的心理、生理的需求,而我们创设的扎染活动就是以幼儿为主体,因此幼儿有种“主人翁”的意识,经常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地进行学习、游戏,享受这种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
(3)丰富幼儿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在开展扎染活动时,教师可以先展示大量符合幼儿认知与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通过实物直观的方法,这些形象生动,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为幼儿自己动手设计创造染色图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将这些艺术作品当作创作原型,不仅降低了幼儿自主设计图案的难度,而且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内容,大大激发了幼儿想象创造的积极性。
(4)开拓幼儿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民族工艺扎染活动作为一种有效发展幼儿的创造力的艺术教育形式。以民间艺术启蒙教育为载体,幼儿在扎染活动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教师启发幼儿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按逻辑顺序将小问题逐个击破,最后解决刚才难以下手的问题,切实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会不被传统的观念和表现形式所束缚,善于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和本质,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2 民族工艺扎染活动的展望
扎染活动拉近了幼儿与民族文化的距离,让祖国的古老文化、精髓得以延续,在回顾此次活动中,我发现在幼儿园实施扎染活动是正确并且收获颇丰的,因此我们希望在将来,民族工艺扎染能够全面走进幼儿园,走进幼儿的心中,成为他们的美梦。
4 结语
幼儿的收获:
4.1 情感的体验
(1)培养幼儿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2)激发幼儿对于扎染的兴趣,感受扎染艺术的魅力,感受扎染的奇妙。(3)对美化生活的愿望。激发幼儿对扎染的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4.2 知识技能的获得
(1)了解扎染图案的特点和掌握扎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2)尝试用捆扎大小不同的珠子扎染T恤。(3)制作简单的扎染T桖,训练幼儿的动手能力。
4.3 社会性的发展
(1)对中国民间艺术的热爱,初步了解中国古老的扎染工艺。(2)知道扎染的历史,并欣赏各种各样扎染的作品。(3)对中国民间艺术的热爱,对美化生活的愿望。
4.4 学习品质的获得
(1)体验同伴之间分享的乐趣和幸福感。(2)能够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3] 艾沃.F.古德森.环境教育的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4]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美]Claire Golomb 著.儿童绘画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6] 王秋红.让民间游戏之根驻扎在孩子心中.奕阳幼教评论,2011.
[7] 北京奕阳教育爱迪坊创造力发展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