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早應對大橋帶來的交通壓力

2018-01-04 10:56
澳门月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壓力規劃情況

港珠澳大橋對本澳的交通基建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市民比較關注政府有何對策舒緩由大橋開通帶來的交通壓力?澳門口岸東西兩側停車場若使用率不高,有否開放給普通市民泊車的必要性?

胡祖杰議員認為,澳門本身來說澳門地少人多,交通本身已比較混亂,港珠澳大橋落成之後,或多或少有增加人流之外,車流都會增加。這個問題大家一直在進行溝通,澳門特區政府相關部門交通事務局亦提出了一些方案,不過具體方案仍然有待落實,或在外圍建一條跨海的連接道路,或建一些隧道、擴闊馬路,或以號誌的方式進行車輛管制,冀運用集體運輸的交通工具去改善澳門的交通環境,以上種種對澳門來說都是挑戰,究其原因就是土地少。

既然現階段澳門已完成部分港珠澳大橋的規劃,新城A區亦正在規劃當中,透過此次港珠澳大橋開通作開端,應該為澳門探討出更完整、更完善的長遠規劃。因為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不是一個完結,而是新時代的一個開始。在此可以給出一些構想:例如新城A區、人工島的周邊,有否條件接駁更多的交通樞紐,來疏導車流;或者有無條件再造新的土地、新的發展,來配合澳門將來的經濟及日後的發展呢?在港珠澳大橋的帶動之下,有否條件在澳門建設一些直接通往廣東或廣西的直線交通通道?

至於口岸的停車場,它的用途較為單一,只供前往香港或珠海的市民使用;而市民更加需要的相信是日常所需的停車,多數人應不會選擇這個停車場作為日常停泊點。

港珠澳大橋的興建是基於對於經濟效益的考量、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作長遠考慮,停車場的使用是因應澳門的車輛不能直接駛去香港,而澳門地方小,因此香港的車輛也不能直接開進來,需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將來,澳門的內部交通可以得以改善,澳門連接去其他地方的有其他的通道的話,增加了通道的話,應該只有通關的限制而不應該有車輛的限制。停車場的概念就不存在,因為所有車都可以自由進出。

高冠鵬教授透露,其實港珠澳大橋的發展方向會是慢慢開通,一開始的時候不希望有大量的使用,因為三個城市與港珠澳大橋都未必可以承受到衝擊,所以對於能夠通過的車輛之牌照數量有所限制,不過這些車輛也不會集中在同一時間一同出現,因此在港珠澳大橋通車的早期,對澳門、對東方明珠來說不會有太大的衝擊。

港珠澳大橋建好之後,在運作穩定的前提下,當然希望儘量提高使用量,然而真的提高了使用量的時候,那自然會對澳門的交通會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旅遊巴會明顯增加。

如果旅遊巴由澳門去香港的話,會在澳門的不同地方都有站點,這些不同站點要回到港珠澳大橋的橋口,肯定要在澳門的道路上行駛,不是只在東方明珠處。將交通問題的焦點集中放在東方明珠,其實是縮窄了整個交通問題。

所以建議澳門政府現階段趁港珠澳大橋仍在磨合期的時候,好好地思考、或與業界商量,研究出既方便到市民又不會對交通造成太大衝擊的方案。此事不論業界或民間都很關心,而政府的確仍未有正式的方案可以紓緩交通,目前說的拓寬路面、建立體交通,都屬於小修小補,如何配合港珠澳大橋與長遠發展的規劃,目前仍未見到,希望政府正視此事,並儘快公佈政策。

至於停車場的構想並不切合澳門的實際,畢竟港珠澳大橋橋口的口岸區算是遠離澳門的商業、生活、休閒等區域。澳門大部分駕駛者都是方便至上,不認為市民會願意把自己的汽車泊得這麼遠,純粹是只為了泊車,除非是免費,但相應也會造就一個不好的後果,即是可能會存在一人泊多車的情況。不過,颱風期間或可短暫停放。

陳冰冰理事長表示,從古至今,何處的交通暢順、何處有人路,何處便有經商、有生意來到,所以對於商家來說,機遇是大於挑戰的。因此從商的企業家,當然是更傾向於通車。港珠澳大橋開通之後,一定會造成更大的交通壓力,而現時澳門路面的交通壓力已經非常之大,特別是港珠澳大橋在澳門半島的落腳點,即東方明珠一帶、乃至於關閘,其實都是長期塞車的黑點,因此政府若沒有相關政策及措施去改善這一帶的交通情況之下,挑戰就非常大。

開放任何的停車場都是治標不治本,不是由根本上解決交通問題。在這個方面,無論是城市規劃委員會、或是其他社會知名人士,他們都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例如包括環島公路、立體交通、對不同類型的車輛進行分流等,但似乎現時政府在這方面未有一些具體的方案出臺,這會引起市民有很多的擔憂。

現時正說得火熱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在這方面相對落後於國內、香港等鄰近地區,如何跟上並做好道路的總體規劃、做好智慧交通,政府在這些方面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擠塞的問題。

當然,港珠澳大橋帶來機遇的同時,還會帶來挑戰。人流來到,固然會帶來生意,但是同時澳門地少人多,城市本身的交通承載力、社會資源、基建等等,已處在飽和的情況,所以我們可能會面臨更多的交通擠塞、城市的能源消耗、垃圾的增加、噪音污染、環境污染等等,其實這些都會影響現時澳門居民的生活品質,所以城市總規章及活化舊城區政策的出台、紓緩北區交通擠塞的情況等等,都要配合到港珠澳大橋的通車,這樣來看的話,才可說真正的機遇大於挑戰。

李國輝理事長直言,澳門的公共交通營運事實上很缺乏跟車的司機,但由於受到某一方面的壓力,這一行業是不容許、不同意引入外來朋友支援的情況下,目前來說看不到交通的企業能夠有任何的機遇。目前澳門的城市規劃是朝著智慧城市的方向來開展工作的,那麼在港珠澳大橋暢通無阻的情況下,或可利用港珠澳大橋試運無人駕駛的電動車,作為跨境的交通運輸工具,亦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案之一。

港珠澳大橋對於交通的壓力當然是有的,無論是澳門的各個論壇、傳媒、街坊組織、市民,均表示非常憂慮,但是政府並沒有作出正面回應、解釋,只有交通事務局預計出流量將增加三千至四千車次的評估及其報導。至於具體如何解決這個壓力,這個問題就交回政府去解決了。

對於口岸停車場的提議十分贊同,在使用率不太高且方案可行的情況下,或可考慮適量、適當地開放給北區的市民使用東西兩側的停車場,當中可能需要一些接駁的交通工具。

廖權輝副會長坦言,交通壓力肯定會進一步增加,因為每日來往港澳的車就是以跨境巴士為主,往返班次約有一百,東方明珠會有一定的交通壓力,但是不可能為了交通壓力而不去發展我們的城市,只能是當看到壓力的時候,及早進行部署。現時還有幾個口岸尚未完成道路連接,相信在連接的道路做好之後,交通的壓力即可迎刃而解。隨著路通、財通,接著人就會通,各方面都發展起來就不是難事。

猜你喜欢
壓力規劃情況
画与理
压力
疯狂编辑部之拼音的发明
張維迎 城市應為人而建
張高麗「十三五」規劃 要加快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