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养生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2018-01-04 15:50王艺霖陈亚京
武术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养生学学科建设健康

王艺霖 陈亚京

摘要:目的:分析“养生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倡导建立“养生学”学科。方法:文章运用文献法、分析法、比较法等,从我国传统观念对生命与健康的认识谈起。结果:中国传统身体观念不只是追求身体外在形态的健硕,更要求对“生命进行养护”;“养生学”学科建设是关于中华文化复兴与认同的时代重大问题,有利于建立全面的健康观念,修正全民“体育”健身理念,树立全民养生观,塑造中华文明的普世价值,改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人类发展模式。结论与建议:养生绝对不是体育养生、武术养生就能够说明的问题,需要联合营养学、中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共同参与,以造成社会影响力,使之更好地惠及于广大人民群体。

关键词:养生学 健康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10-0112-03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已经成了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养生节目、养生书籍、养生网站、养生馆等迅速走红在昭示着人们对生命进行养护思想的转变。养生学即养护生命的科学,或者养护生命的学科,养生学的目的是使自己建立一种养护生命的生活方式。

上个世纪中叶提出了“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思想,上个世纪末提出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思想,提倡以体育来促进人们体质的健康。在本世纪初的社会变革中应当特别关注“全民养生”的理念。需要指出“全民养生”一定不是对“全民健身”的否定,而是一种超越与提升。锻炼只是养护生命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它的还包括饮食养生、睡眠养生、书法养生、足疗养生、医疗保健、琴棋书画剑等各个方面。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分析法等,分析了养生学科学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提倡养生学学科的建立。

2 回顾传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中国文化早熟表现在对生命观念的认识上就是强调对生命进行养护,这可以从医儒道各家对生命的论述中得到证实。

中国古代医学不像西方医学那样,当病人的症状已经表现且发作的时候才去医治,而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西方文化重分析性,讲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中,重整体,讲混沌的太极,阴阳互生,讲伦理等思维方式,它导致中国人的医学观念与西方医学,相差甚远。许多人对医学的认识是十九世纪从西方传人的观念,吃药、打针、手术。《扁鹊见蔡桓公》记载当蔡桓公的病發作无药可医时,有人问扁鹊家中医术谁最高明,扁鹊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处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度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熬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这种思想在《黄帝内经》中多有出现,《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

儒家《孝经》曾子侍。子日:“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日:“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诗经·大雅》里的《蒸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先保护身体,然后是立身行道,始终呼应!这和现在人追求的健康第一一致。

老子《道德经》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1]以现代竞技健美为对比,且不说健美运动的长寿者有多少,它适合人们一生去练习吗?相反,那些百岁老人,常常是练软功、柔功的多一些。

庄子的《养生主》为人类竖起一面养护生命的大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2]“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当面对生命的生老病死就可以像秦失所讲的“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3]”,达到人之生是顺时应天,人之死或去,是顺应自然的生命解脱。

3 时代的重大问题——中华文化的复兴与认同

在中国学仁提倡中国人自己的学科建设时,发现目前中国90%的学科都是从西方模仿而来,在上个世纪开始中西医结合,现在正在回转,但已受到西医的严重影响,很多搞生理生化的开始用现代科学进行实验,验证被中国人上千年实践所证实的药物的科学性。需知很多现象是用西方理论解释不出来的,比如经络、穴位等。盲目的科学崇拜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学科建设。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学科被肢解,养生学被分解为了体育养生、医疗养生、书法养生、足道养生、按摩养生,或者以健身气功而代之。其实我们中国有千年的养生学积淀,理论系统的论述应该从庄子的《养生主》算起。也就是说养生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发展历程之中,包含各种内容。所以,养生可以成为中国人独特的学科建设,并具有世界性学科建设的前沿。

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建设为例,为什么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一直不景气,为什么十几年来学科主题依然是以竞技武术为主体,这和传统与现代观念中体育的差异有关,现代中国人观念中的体育更多的还是“竞技体育”。看看代表国家体育的中央五套,他们再给中国人传播着什么样的体育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不重对抗、不重竞技、不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传统武术、健身气功,讲求祈求丰年、追求自娱自乐的狮舞、龙舞,带有节庆宗教、或者祖先崇拜的民俗运动。在这样的观念中,在这种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冲突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立不起来,成为了一种必然。

4 有利于人们建立全面的健康观念

中国历史中没有西方体育所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是因为中国历史中有更高的追求——对生命的养护,先进的中国人早就知道单维的身体锻炼是不能够获得身体的健康与长寿,所以,中国人提倡要对生命进行养护。但是,在19世纪末叶以后,养生被全盘否定,以西方体育取而代之。并导致了中国人对体育认识的偏差,体育成为了一种万能的东西,“既能够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能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它能够使人健康长寿。”可以想见能够达到身体机能的健康,身体机能的正常发展是体育不可取代的作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够怎么样,应该没有绝对的关系。体育就是身体的教育,对身体功能的教育,对走、跑、跳、投、攀、爬、滚、打等的教育,跟生命的健康长寿没有必然关系,不是生命健康长寿的最佳方式。

体育最初进入中国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是为了军国民体育,这些都只是健康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当今一些体育学者论述的体育等于健康。曾经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这并不说中国人不长寿,或者说不健康,那完全是来自于鸦片的恶果。我们讲三维健康观,其实健康应该是多维的,用西方分析思维,只是帮助认识,不是为了相互割裂,而养生则是指对生命整体的养护,包含是生命的整体和全部,更要求分析下的综合。

5 修正全民“体育”健身理念,树立全民养生观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决定人们的对于生活与现实的认识。在现实生活存在着对“健身”理念的误解。比如当我们早上去跑步,别人问你干什么?你答复去健身。其实这不完全正确,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跑步或者说运动能够达到身体健康,我们只要“每天锻炼一小时,就能够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今天我们特别需要纠正这样一个观念,今天我们知道该运动了,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在运动中病倒了,为什么?这与西方以体育健身来促进健康的单一观念有着绝对关系。所以,更需要提高建立一种全方位的养生观。如现实中都说体育人能吃、能喝,但是看看身边的从事竞技的体育人有多少高寿者,有多少现在是完全健康的?当单一的大鱼大肉吃多时,当每天被酒精所麻醉,使肝脏处于紧张状态,再多的体育运动、科学的体育运动也是无用的。

所以,体育等于健康吗?体育锻炼能够使人长寿吗?它只是健康长寿的一个必要条件。目前把体育的作用扩大,以至于我们茫然的争论什么是体育?体育就是身体的教育,发展身体所具有的能力,健身只是它的第二目的。所以,在当下应当提倡的是对生命的养护,应提倡建立一种“全民养生观念”;我们需要建立健康的人类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有的这些都要求对生命进行养护。不仅要按照生命的外在形态,去运动,使外在的身体健硕,追求技的层面,更需要由技人道,按照生命的内在规律去行事和生活,以能达到游刃有余的生活境界。

6 “养生”——中国的普世价值

一提起普世价值,大家更多想到的是西方文化“自由、平等、博爱”,在西方话语霸权面前,中国文化几乎一无所是,所以有一段时间出版界把普世价值改为共通价值,以转换这种西方話语霸权。本世纪以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理念被人类所接受,成为了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理念。“养生”——养护生命,对生命的养护又是一种中国的普世价值,是中国人对人类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7 改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

养生文化可以改变现代人类所追求的以经济增长为衡量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模式、价值体系。这种以GDP的增长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的现状,其实背景隐藏的是军事实力的竞争,是文明本身所引导的人类相互对抗的发展模式,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中国道家文化对彼此的关系却是“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如果每一个民族都强调对生命的关注与养护,战争与冲突就会减少,当每一个人都不希望生命被糟蹋,或过早死去与夭折,人类就不会再去进行什么大规模的战争,像中国人那样只需要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有事去做,并且很快乐的去做,这种人生态度的豁达,值得每一个民族去借鉴和学习。当所有国家都不再以经济的增长来衡量人类的发展水平,而是以每个国家人们的幸福指数、健康指数来评价一个国家时,世界将会有新的变化。

8 结语

传统中国人不喜欢那种外表裸露的肌肉健壮美,不习惯于克服身体承受能力的抗阻力运动,更多的欣赏于带有人文气息的文质彬彬,强调身体与内在的身心和谐。中国文化的健康观念不单是身体的强壮,那更多的属于兵学的领域,这正可以从现代竞技体育起源于军事得到证实。

养生绝对不是体育养生学学科的单方面建设,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方面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特别需要提倡一个养生学学科的建立。这不是一个体育养生、武术养生就能够说明的问题,需要联合营养学、中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体科学、传统哲学、艺术学等各学科共同参与。最终的目的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资源,使这种文化更好地惠及于广大人民。

参考文献:

[1]老 子,马文作,编.道德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9.

[2]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庄子[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32.

[3]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庄子[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33.

猜你喜欢
养生学学科建设健康
健身气功养生文化旅游的价值阐述
古诗中的养生学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