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医疗康复领域内的太极拳文化交流审视

2018-01-04 15:50刘聪
武术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存状态日本

刘聪

摘要:通过了解日本天草慈惠病院内的太极拳开展情况,以及日本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太极拳文化融入状态,分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太极拳在异域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传播途径和生存发展状态的总结。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 日本 医疗康复 生存状态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10-0050-05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自古以来皆有强身健体、攻防实战、娱乐观赏、修身养性等用途,故颇受大众的广泛喜爱与习练。据目前统计可知,太极拳不仅在国内愈加受欢迎,习练者不论年龄大小,男女老少,推广范围不论小学高校,站点社区均获得国内大众的偏爱;而且在国际上更受青睐,自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太极拳登台表演以来,国际上对太极拳的艺术审视乃至价值评定更是愈发不可收拾。据统计,截至2012年太极拳已正式传播到国外150多个地区,可见太极拳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已获得了国际之间的高度认可。

1 太极拳运动的“渡外”交流概况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日本与中国同处亚洲的东部,两国隔海相望,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一衣带水”的邻邦;从文化特性上分析,日本与中国皆属于传统的文化内敛型国家,甚有“文化共鸣”一说;从经济角度来讲,在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下的两国,必定存在一定差异;从社会结构来看,两国从属的社会模式不同必然决定两国社会结构的差异。从以上两国的共性与差异可见,太极拳在两国的发展所面临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也将存在着一定差异。

太极拳是一项打上了中国文化烙印的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项标上了社会大众所有权标签的财富。我们可以遏制一种文明的产生,但却无法终止一项文化的传播。日本作为邻邦之国,是较早引进太极拳的国家,且推广与运用都是较为成功的国家,研究太极拳在日本推广与运用的社会文化究因,寻找其发展的一般社会规律,对太极拳在国内、国际上的传播都大有裨益。而我自己也有幸能够在读研期间,利用两国文化交流的机会,作为一名太极拳的传授者与交流者,在日本熊本县天草慈惠病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太极拳文化交流,借此契机,对当地太极拳传播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进行了仔细观察与分析。

1.1 太极拳进日环境概述

地理环境:日本熊本县天草慈惠病院位于日本西南部的“南九州”地区,坐落于熊本果天草郡苓北町上津深江278-2号(见图1)。在日本的地理行政辖区大约分划为四级,由高往低排是:一级“都、道、府、果(县)”,二级:“市、市部”,三级“郡、町”,四级“村”,以此为根据对比中国相应的“省、市、区、县、镇、村”,可见天草慈惠病院其地理位置相当于中国的一个镇。但是实际上在天草郡苓北町却只有这一家综合性的病院,当地人称之为“丁/f lJ灭④花”,获名于当地的町花“鸢尾花”,所寄寓的是当地人们对病院至高的信任与爱护之意。

人文环境:自1985年以来,天草慈惠病院已经与中国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市武术协会友好交流30年,交流项目主要包含:医学技术、医疗设备、中医汉方治疗术以及太极拳文化等交流项目。两国病院自建交以来,持续不间断的进行了近10期的医学、文化互动,其中太极拳文化交流,截至2015年12月双方通过各种努力已成功完成八期的文化交流活动。而此项太极拳的交流活动之所以得以开展并顺利进行,都与天草慈惠病院总理事长——永野·羲孝密切相关。永野·羲孝是天草慈惠病院的总理事长(见图2:1排左3),也是日本社会福祉法人·慈永会理事长,其职业为医师,是中日混血儿,10岁前随母亲生长于中国广西,后随父亲迁往日本,童年的成长经历使其一直对中国的文化心存喜爱与怀念。这也就有了后来的病院建交,太极拳交流项目的缘起。

社会环境:因为考虑到町内人员交通便利、医院分区设置等因素,天草慈惠病院所处位置是整个天草郡的中央地区,当地“役所”(镇府行政厅)、“灭一,≮-”(便利商店、超市)、灭一,≮一(运动场)、学校、囡耆馆(图书馆)均以病院为中心而设置。这样不仅利于町内人员的就医,更利于町内各种活动的组织,病院就像一个传递各类信息、提供各种便利的“中转站”。这就为太极拳的传播奠定了一定基础,故每期太极拳交流即将开始时,负责人就会将太极拳的“开班通告”放在病院、图书馆、町内告示处(见图3),而町内的太极拳爱好者就可以通过这种便利的渠道获得交流的最新信息。

天草慈惠病院主要由社會福祉法人慈永会、社会医疗法人稻穗会这两大日本社会医疗福祉机构承办,这不仅使太极拳在当地的开展可以得到社会制度的认可,还能满足众多的社会大众需求。一旦太极拳交流项目开始以后,无论是病院病人、病院职工还是町内的太极拳爱好者,都能够获得病院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环境供应。所以在天草慈惠病院这个地理、人文、社会环境兼备的“场域”中,太极拳能够充分展现其“用武之地”。

1.2 太极拳开展内容简介

在天草慈惠病院的社会福祉法人慈永会辖区内的管理机构包括:疗育园、保育园、寿康园、梧菜园、如水馆五个,社会医疗法人稻穗会辖区内管理的机构包括:天草慈惠病院、介护老人保健施设慈惠苑、在宅介护园荡荡馆三个,而两大医疗福祉管理机构又均受法人事务局监督,所以太极拳交流项目的一切工作安排均由法人事务局管理。具体事项如图4所示:

太极拳交流从4月2日-6月28日.总共为期九十天,期间安排总共有五类活动,一是最为主要的太极拳指导日,每周一到周六原则上设置了16节课程;二是调整休息日大约两天,为每周六上午至周日;三是老人设施参观,即对养护老人之家寿康园、特别养护老人之家梧枼苑的访谈见习;四是医疗福祉设施的参观,主要以重症身心监护残障儿童文殊兰疗育园交流为主;五是日本文化的体验,即用出游的方式体验并观察日本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特色活动,其中包括了当地的著名景点:熊本古城、阿苏火山、长崎原子弹和平纪念馆、云仙温泉之旅、福冈等,还包括了日本当地道场武士道文化的切磋。另外,太极拳指导的具体交流课程安排见图5。

从以上的太极拳交流课程来看,时间安排上从“月曜日”到“土曜日”(即周一到周六),分别在上午、下午、晚上都设置了课程;课程交流对象上根据参与人员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病院病人课程(2F、3F、别馆、病院)、养护之家课程(寿康园、老健院、梧枼苑)、一般太极拳爱好者(病院外来人员)、太极拳习练者与病院职工(如水馆前庭)四类。依课表显示的统计结果可知,每一处设置的课程为同一地点每周至少2次指导课程;且根据习练对象进行的初步分类可见,太极拳的指导与交流对象主要以病院病人为主体,其次才是病院的职工与本土太极拳的爱好者与习练者;但是,在实际交流课程的开展中发现,病院职工与本土太极拳爱好者却占了这次交流课程的核心部分。

根据课程对象的初步分类,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就随之变化。在病院病人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因其病人行为能力受限等因素,多以太极拳操类结合健身气功来发挥其娱乐、表演、互动性功用;在养老介护场所的课程内容,因大部分老人行为能力尚好,就多以太极拳结合基本肢体的徒手活动操为主,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健身效果;在病院职工与本土太极拳爱好者的课程内容则以整套的太极拳指导为主,包含: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太极拳、二十四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刽、太极功夫扇等(见表1)。总体而言,课程内容的设置均以指导对象的不同的因人而异来制定,以此来全面发挥出太极拳在此次交流活动中的各项功能。

2 太极拳运动在文化交流中的基本作用

文化之所以被创造,旨在满足我们社会个体的各类需求,而文化在其满足我们需求的同时方可体现其价值与功能。任何一项社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参与这一文化构成的社会要素:社会个体、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等等。因此,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文化系统在各社会要素的相互作用下,在适应与满足社会个体及大众的需求之下,体现出其不同的功能。一项社会文化的功能大致可分为:社会需求满足功能、社会认知与调控功能、社会凝聚与规范功能三类。[2]

太极拳文化始于人类的社会生存、生活需要,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以满足人类生存需要来表现其价值与作用”[3],因此作为一项社会事实而形成于社会系统中的太极拳文化也具备一项社会文化所应有的三大功能。由此而观,太极拳文化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大抵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在日本对太极拳本体价值的推广;二是对太极拳所处社会系统的认知与调控;三是对太极拳文化凝聚与规范作用的考验。社会文化的普遍性特征暗示太极拳文化之所以在日本得以推广,一方面缘于它满足了一部分社会个体的生理需要与心理需求,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在不同社会系统中,其存在价值的差异性决定的。社会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又指出太极拳文化在异国土壤生根发芽的现象,其实归根究底是缘于社会文化的认同与互动。

2.1 推广太极拳康复健身价值的媒介

社会学家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与心理需求两大类型。生理需要是社会大众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是一种为满足主体自身的个体需要;心理需要是基于生理需求之上更高层次的需求,是一种主体为丰富思维意识上的需求。太极拳作为一项以人为本的特殊体育活动,在满足参与主体的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更能满足其心理需求。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累积背景下的太极拳,其运动风格的灵活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技术结构的多元化,同时也决定了太极拳所具备的实战技击、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等多种功能。所以,在满足身体基本的生理需求之下,细思严琢太极拳文化表象之下的文化意涵更能满足参与主体的心理需求。

中日太极拳交流项目,是一项围绕太极拳为中心的身体交流活动。太极拳文化依附于身体而存在,形成于身体活动的实践过程,而太极拳由反过来作用于身体,使其实现最基本的身体诉求与形态互动。一个完整的太极拳文化参与者,在其对自我身体的控制上,必然与太极拳存在直接和间接的以致影响性,以此来形成一种“社会互利”[4]关系,即太极拳作用于参与主体自身的“身体”,使其朝主体期望的方向发展,又让“身体”在参与的过程中促进太极拳文化的发展。这是一种“需要”与“被需要”,“利己”与“利他”的社会互用关系。因此,太极拳在日本的运用与推广皆源于社会个体的需要,而社会个体存在于整个社会系统之中,且是构成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故这样的社会个体需要也恰好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需求。正是日本这一交流项目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需求,才使太极拳得以传播,以此满足日本当下某一社会群体的需要。

基于太极拳文化与参与主体的联系基本可以确定为一种“社会互利”关系。首先,恰好在日本,這样一个“社会少子与老龄化”形势颇为严峻的国家,其老龄化与少子化社会现象不仅给其社会经济文化带来相应影响,而且也必然会使其思考如何延缓老龄化,或是防止中老年身体功能性的衰退,或是寻求一种使身体健康强壮的运动形式。其次,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相比,日本这一类资本主义强国,在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早期的“精耕细作”早已被“伏案而坐”的身体运动形态所取代,伴随而来的就是所谓高级白领的“办公室职业病”。[5]最后,在日本这样一个“文化隐忍”的民族中,社会个体在担负工作、家庭、社会等的各种压力之下,迫切需要一种通过身体来发泄自我与沟通他人的渠道。而太极拳作为一种身体文化,理应满足日本这类型社会模式下社会大众的需要。2.2 维系社会个体关系互动的纽带

“人,是文化的人,也是社会的人。”[6]这说明人是受文化、社会因素所影响的主体,且人又是以“群体”为普遍生存状态为主的群居性动物。而社会则是由这一“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形态。人是社会构成的核心,是社会关系的执掌者,是社会结构的决策者,更是维系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太极拳是一项以人为参与核心,文化为发展条件,社会为生存根基的体育运动项目,它的发展源于人、文化和社会的共同需求,同时它作为一个中间者,巧妙的穿梭在这三者之间,成为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纽带。社会的主体“人”作为承载太极拳文化的核心载体,它以个体话语权为基础,在其社会的群体关系处理过程中,将太极拳作为一种身体交流的方式与符号,带入其生活的社会群体,以此来形成属于太极拳主体的“关系圈”。[7]

中日太极拳交流项目,是一项围绕太极拳为中心的社会交流活动。从单纯的文化性来看,太极拳是一种通过身体运动方式来表达参与主体思维的文化,即社会个体在参与太极拳这项运动方式的过程中,实现其主体意识的扩大认知与文化交流;从复杂的社会性来看,太极拳在社会中扮演的是人、文化、社会三者关系的联结者,即太极拳参与者通过其所扮演的角色来反应整个社会系统中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与社会结构分层。太极拳文化的传播者作为社会中的个体,甚至一個群体,其文化的交际圈和社会的关系圈构成必然是以太极拳文化为支撑基础的。实际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太极拳文化交际圈、社会关系圈的功能都大抵相同,它将一部分受太极拳文化吸引的社会个体聚集在一起,一方面满足这一群体强身健体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实现这一群体内部关系的调整的心理需求。

一种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无论发展到何时何地,都会受到社会的高度接纳,恰如太极拳文化如今跨出国门遍布全球,受到万千民众的喜爱一样,为何?在参与日本当地太极拳习练者的调查中发现:从个体行为出发,向我们学习请教太极拳的习练者最初大多是一人独自前往,出于个体的需求目标而来;从群体行为观之,发展到后来,最初的习练者大多数都会带上家属、朋友一同前往,出于群体性的共同目标而来;从社会行为出发,在众人习练太极拳的相互沟通过程中,这一团体之间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约定,会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同一时间到达约定地点自发性的组织太极拳练习。这种由单一社会个体最终发展为一类社会群体的过程,实际上正是一种社会关系整合的过程。其间不仅包含了习练群体之间太极拳的文化认知实现了整合,如技术规范的认知、历史理论的了解等,还包括了他们习练个体对群体社会关系的整合,例如夫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

2.3 搭建中日文化互动与共鸣的桥梁

中日太极拳交流项目,是一项围绕太极拳为中心的文化互动交流活动。文化互动是一个社会现象,不仅存在于任何地域中,更存在于任何民族之中。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子,作为当今文化互动中的热点项目,不仅能够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长期存在与发展,还担负着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切磋。太极拳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它是一种讲求和谐、健康、互为互用的身体文化;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它是一种受社会主体客观接受并认可的社会事实;因此,鉴于太极拳其独具一格的文化魅力,它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存在的核心价值莫过于文化互动。

文化外交从另一种角度可以视之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传播,而此次中日太极拳交流项目的初衷也莫过于此。太极拳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质载体和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思想代表,在日本当地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太极拳自身“术”的传播,更是民族文化中“道”的传播。从表面上看,此次交流活动中各个太极拳习练者向我们学习的是太极拳最基本的招式、步法等身体之术;但纵向观之,从他们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太极拳背后所蕴涵的中国文化的渴求却远远大于对单纯身体之术的需求。在交流过程中通过自身参与观察后发现,他们更在意的不是太极拳一招一式的练法正确与否,而是这一招一式的来源与存在意义。例如其中一位刚离职退休的当地邮便局局长,在交流时他经常会在课程开始前半个小时到如水館向我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好与太极拳文化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相关,在聊天的过程当中他也时常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种种好奇与赞赏,可见他所想获得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太极拳知识,而是对太极拳所生存文化背景的了解。

3 结语

文化的互动是不同文化间各个文化要素的相互融合、切磋的交流过程。中国和日本都是同处于亚洲文明长河中的国家,不仅两个地理位置相距很近,就连两国文化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的空间性特征塑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圈”,在此次太极拳文化交流过程中,其中一项交流内容就是日本道馆现场交流,在当天的交流中,包含了中国太极拳、健身气功的展示与日本剑道、空手道、合气道的展示,其实说明:这不仅仅是单一的中国太极拳文化的在日传播,也是日本武士道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切磋。在两国不同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术”“道”交流,正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互动与共鸣。

参考文献:

[l]Guide to AMAKUSA .Amakusa City, Kumamoto.Prefmap.2015:31.

[2][美]赖特·米尔斯著,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55

[3]曾庆国.太极拳健身作用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2,(4):40-41,44.

[4][德]马克思·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宗教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1.

[5]吕韶钧.中日太极拳练习者基本特征的社会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1998(5):24-26.

[6]卢元镇,主编.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张 杰.基于文化符号圈理论的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12(12):85-92.

猜你喜欢
生存状态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黄金时代》日本版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湖南省男性幼儿教师生存状态调查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