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民 李松
在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征程中,航空工业成都所始终坚守航空报国信念,从歼-9飞机打样到歼-7C/D飞机装备部队,从歼-10系列、歼-20飞机研制成功到“枭龙”系列飞机、“翼龙”系列无人机走出国门……用激情和斗志挥洒汗水,用智慧和勇气创造奇迹,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勇于超越的自主创新之路。
宝剑锋从磨砺出
20世纪80年代,成都所承担国家“六五”期间第一个航空武器装备重点项目歼-7C飞机的设计任务。1984年4月26日,在总设计师宋文骢的带领下,歼-7C飞机首飞成功,使我国跨入能完全独立自主研制第二代歼击机的国家行列。以宋文骢为代表的设计师队伍,依托多年在鸭式气动布局方案積累的研究成果,将设计思想不断创新,使新歼方案趋向成熟。198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歼-10飞机立项,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
在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下,按系统工程的方法建立了歼-10飞机工程行政指挥系统和设计师系统。在“两师系统”领导下,成都所协同国内数十个厂、所、院校,在远少于国外同类机型研制资源的情况下,发扬“矢志报国,自主创新,坚韧不拔,协同奉献”的歼-10精神,有序推进各项高度平行交叉的研制工作。1998年3月23日,歼-10飞机01架展翅翱翔,首飞成功!
随后,在研制全线的拼搏下,歼-10飞机研制开创了当年定型、当年批量装备部队的先河。
歼-10飞机设计定型列装部队后,根据装备需求和军事变革不断发展,先后完成了歼-10飞机双座战斗/教练机、歼-10 A飞机研制,较快地装备了我国空海军部队;改进研制的歼-10B飞机,显著提高了对空和对面攻击能力;改进研制的歼-10C飞机,重点提高了空空作战能力;表演型也成为中国空军飞行表演大队第三代表演机。
歼-10飞机研制实现了三大目标:研制一代先进战斗机,建设一流研制基地,培养一支掌握先进设计技术人才队伍。歼-10飞机是中国人的“创新机”,它把全新的空战理念、四大关键技术、创新性设计、制造和试飞技术融于一身,引领航空工业创新成果爆发式、井喷式呈现,实现了行业的跨越式进步。
2016年珠海航展上,两架歼-20战机首秀让国人振奋不已。
歼-20实现了研发理念的突破。以未来战略需求来布局战机能力、规划技术路线、牵引技术发展,立足中国需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跨代战机。
歼-20实现了研制能力的跨越。独创了歼20“升力体边条鸭式布局”,使飞机既有很好的隐身性能、又有很强的超音速和机动飞行能力。在态势感知、信息对抗、机载武器和协同作战等信息化作战能力方面实现了突破。
歼-20实现了研制手段的创新。首次建立了全域覆盖的数字化协同设计制造系统、虚拟仿真和试验验证环境;首次实现全三维模型贯穿研制全过程,推进全生命周期无纸化设计、数字量传递、数字化管理。手段和体系的创新,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创造了用超短周期实现首飞的奇迹。
歼-20研制成功和装备部队,实现了“打造跨代新机、引领技术发展、创新研发体系、建设卓越团队”的工程目标,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研制能力和航空武器装备建设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歼-20飞机,正在为我军新质作战力量的生成发挥重要作用。
惟进取也故日新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枭龙”飞机首飞15周年。
“枭龙/FC-1”飞机是针对21世纪作战环境,面向国际市场,由中国与巴基斯坦按照“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四共”原则合作研制的全天候、轻型多用途第三代战斗机。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负责外贸、成都所负责设计、成飞公司负责生产,国内成品供货单位及巴基斯坦空军参与共同研制。
“枭龙”飞机在军机研制中首次将成本控制作为独立变量引入研制总要求,贯穿研制全过程,使“枭龙”飞机不仅是性能好的飞机,而且是用户用得起的飞机。在详细设计阶段,采用了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创造了从冻结技术状态到实现首飞仅用23个月的“枭龙速度”。
2006年,“枭龙”飞机被国防科工委列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实践自主创新的成功典范。
2017年4月27日,应市场需求而生的“枭龙”双座战斗教练机成功首飞,打开了“枭龙”系列飞机市场拓展的新局面。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枭龙”飞机,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先锋。
20世纪90年代后,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领导下,成都所瞄准无人机未来的广阔发展空间,开启了察打一体无人机自主研制之路。2007年10月30日,翼龙无人机原型机实现首飞;2008年10月28日,首次靶试成功。航空工业集团决策,由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携手成都所,共闯产业化、系列化、国际化之路。
根据市场拓展的经验,翼龙团队为产品制定了“模块化、系列化、智能化”发展的路径,形成了产品定位清晰、能力持续优化改进的产品系列,新一代察打一体无人机—一翼龙Ⅱ于2017年2月27日成功首飞,半年后即首次交付国外用户。短短时间,翼龙Ⅱ无人机创造了国内察打一体无人机飞行和作战试验的多个“第一”,高效高品质交付得到了国际市场用户的高度肯定。
自主创新强能力
自主创新是成都所一脉相承的传统,也是研究所立足航空武器研发强者之林的根本支撑。40多年来,成都所以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理论为指导,不断深入推进管理提升和创新工作,持续打造适应先进飞行器研发的现代化研发和管理体系能力。
而今,成都所积极推广和深入贯彻系统工程、企业架构、MBSE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实际应用,精益研发能力持续跃上台阶;全力对接航空工业“集团抓总、主机牵头、体系保障”的军品管理新架构,优化计划管理模式;持续优化业务流程,组织对资源用量看板的二次开发,从项目和部门两个维度对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强化基于信息化的看板、交付物管理,提升计划完成的质量与效率;持续开展敏捷管理平台建设,建成了全行业领先的全数字化设计、仿真、协同精益研发体系。
面向未来,成都所将在航空工业集团“两步走”发展战略指引下,以“航空报国”的初心定位创新目标,以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需求作为创新导向,以超越自我思维谋远、谋高、谋强,为航空工业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部署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