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那些心怀文学梦的人

2018-01-04 11:22张铁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学梦育儿人文精神

张铁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以这样的句子开头。

谁是范雨素?一个大城市中的育儿嫂,一个城中村里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尝过命运的苦与甜的女人。前段时间,她的一篇自述,以质朴的表达、真挚的情感,收获了很多人的赞叹和眼泪。

文学是什么?对范雨素而言,那或许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诉说,以此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梦想。正如她所说,育儿嫂很忙,但“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文学可謂“精神欲望的满足”,能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范雨素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一家人的生活经历,但表现出坚强、乐观等品格。

其实,还有很多普通人同样以文学作为栖身之所:在湖北乡间的田埂与小院之间,诗人余秀华写下自己浓烈的情感;在广东城镇的厂房与流水线之间,《我的诗篇》记录下劳动者“骨头里的江河”……他们通过文学感受个人状态,反省生活的意义,思考社会问题,完成对自身的审视乃至救赎,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当今时代,文学似乎有些遥不可及。全民娱乐抹平了个人兴趣,快速消费让功利取代了痴迷,无用之事、无事之人似乎难有容身之地。生活越发同质,社会也难免变得扁平。有人说,相比过去,我们身边少了些“奇人”。菜场摆摊的农妇们,张口能进行八音合唱;乡村小学的教师,深研魏晋南北朝史,这样大隐于市的传奇,已经很少见到。举目尽是水泥、钢筋筑成的大楼,青春消磨在拥挤的地铁上,隔成小间的办公桌前以及高低起伏的股指线上,许多人拿起手机看同样的故事、躺在沙发上做同样的梦。

然而,这些“民间语文”的创造者,未尝不是我们身边的异质之人。写得好或者不好,可能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一个育儿嫂以自己的文字让我们看到:即使在飞机轰鸣而过的出租房里,也能找到不同寻常的人,遇到不同寻常的事。她提供的与其说是文学,是真挚带来的感动,不如说是文学印于书本、行于网络之外的鲜活形态,是生命与社会仍然存在无限可能的传奇。可以说,这些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在以语言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之时,也给予扁平化的时代以深度。

在更高层面上,这些心怀文学梦的人们,也让人思考在科技日新月异之时,人文精神回归与重塑的问题。科技改变了生活,比如,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性带来冲击———在围棋这样充满精神性的游戏中,人类最杰出的头脑也可能败下阵来。然而,海滩上的每一粒沙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当我们歌而叹、咏而思之时,未尝不是在以独一无二的诉说方式,定义着自己,也定义着整体意义上的人类。我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伦理、精神,都可能因为科技而改变,但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难以替代,这种丰富的异质性,可谓不易的人文之基。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也正是这样的有限性,标注了人独特的存在。所谓文学,说得玄一点,就是有限向无限的眺望,就是短暂在聆听永恒。这样的眺望与聆听,构成了对意义的追求,也构成意义本身。科技与商业,是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而文学和艺术,则是人文精神的理想样本。保留对文学的热爱,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或许就保留与创造了人文精神在这个时代表达的可能。

是的,因为好看,《我是范雨素》一文展现出文字表达、文学书写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与力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好看,忽略文章指向的个体遭遇、社会问题。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到农民征地补偿,一篇好看的文字如果能推动问题的解决、公义的到来,也就能在实现文学社会价值的同时,展现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向度。

猜你喜欢
文学梦育儿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浅谈文学梦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塑造作用
育儿神器
育儿Q&A
育儿Q&A
梦圆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