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尔安
白居易的养生经
文/沈尔安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诗人,其诗以平易近人、通俗到老妪能懂但却颇为流畅为特色。白居易以多病之躯,享寿比李白、杜甫的岁数都大,超越了古稀。在诗人留下的诗篇中,不少是抒写与记述养生方法的,至今仍可给后人十分有益的启迪。
诗人身居显位后,体贴劳苦大众,为开凿洛阳龙门潭以南的八节滩和九峭口,消除过往船夫的痛苦和危险,他让妻子将家财奉献出来,以供费用。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坚持正义,终因得罪权贵而遭贬。受贬谪后尽管意志有些消沉,但他精神不垮,情绪一直保持乐观。他淡泊名利,晚年时曾有一位老友前来告诉他,说朝廷有意召他回朝担任宰相职务,但有人与他争位,并说他已经老了,不能再任重职。白居易听后笑着说:“我是老了,不费这个心啦!”仁德者,心安乐道,自然有益于健康长寿。
诗人喜欢风景名胜,一生游览了不少名山大川。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谁人?”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此诗说的是游览西湖胜景孤山玉泉的情景,当时诗人已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到达了忘我的境界。他在杭州时最爱西湖,晚年闲居于洛阳,常常回味当时游览的浓厚情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山川之巍峨,园林之秀美,陶冶了诗人的性格情操,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白居易的乐天性格,使他保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将“觅高朋亲友,讲开怀出世之谈”视为“却病”的法宝之一。晚年,他组织了“七老会”,将六位年过七旬的老友聚集在一起,后又加入95岁的僧人如满和尚及136岁高龄的李元爽,号称“九老图”,每日欢聚赋诗,成为历史佳话。白居易十分爱好花木,他每到一地为官,无论时间长短都要植树种花,以资欣赏。诗人还喜好音律,“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音乐对人的情绪是很有益的,一曲好的音乐宛如一剂祛病养生的良药。
白居易自小体弱多病,18岁那年他写道:“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从此,他注意自我调摄,乐观进取。尽管诗人仕途迂折,中年起即患目疾,68岁那年又得了风瘅症,病瘫在床,但仍怡然自乐。“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诗人体会到,心中气不顺时,往往就要发病:“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寻到了这个病根,他就对症下药,心平气和,绝不自寻烦恼。他笑那些求仙拜佛的昏庸之辈,抨击帝王们相信诳诞之言、遍求长生不死药的做法,指出人绝不可能羽化成仙,欲健康长寿,只能靠修身养性、加强锻炼。
“淡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是白居易养生的经验之一。酷暑苦夏,他“心静自然凉”的对付妙法是:“何以尚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诗人自述说:“曾栖心释梵,浪迹老庄。”也就是说,他出入释道,潜心于佛家气功和道家气功。他所习功法,主要以静坐为主,尤精《庄子》中的“坐忘功”。他在诗中写道:“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练功养气,使身心舒畅,如痴如醉,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获得了奇妙的健身效果。
夫妻互爱作为情操美德,也有利于健康长寿。白居易将“家室和睦,无交谪之言”列入“却病”的十大因素之一。37岁,由好友元稹做媒,他与品貌兼优的一代才女杨氏婚配。杨氏为人贤惠,常安慰、关心、体贴他。“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诗中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恩爱之情。白居易年近40始得一女,他疼爱有加,可惜爱女未满3岁就因病夭折了。相隔4年,他的第二个女儿出生,白居易依然欣喜地取名“罗儿”。“有女名罗子,生来才两春。我今年已长,日夜二毛新。顾念娇啼面,思量老病身。直应头似雪,始得见成人。”表达了对女儿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