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与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道行般若经》高频词研究
曹 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与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道行般若经》是现存较为可靠的早期汉译佛经的代表,文章在对其文本进行全面切词和统计的基础上,主要介绍高频词的使用情况,同时将所涉及的词语与中土文献使用情况作比对,分析《道行般若经》语言面貌和译经风格。
《道行般若经》;高频词;外来词;本土词
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以下简称《道行》)是现存较为可靠的早期汉译佛经的代表,也是汉译小品般若经的首译。在对语料进行校勘整理和切分统计的基础上,细致地描写译经语言成分的构成和使用频率以对其词汇进行专题研究,可以分析支娄迦谶译经以及东汉译经语言的基本面貌,进而窥探早期译经特殊语言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道行》凡7万5千余言,最直观的特点即为外来词多,词汇音节长。据统计,《道行》共计46 605(不计重复4 016个)条词语,其中有40 288个本土词(不计重复3 454个),6 317个外来词(不计重复562个)。
其中单音词、双音词分别31 652个(不计重复1 076个)、9 102个(不计重复1 912个),三音节及其以上多音节词5 851个(不计重复1 028个)。多音节词语主要为外来词、专有名词或固定用法。
其中不计重复4 016条词语中,仅出现一次有1 800条,其他词语则有很高的使用频率。这些高频词语反映了《道行》词汇使用的基本情况,以下主要从外来词和本土词两大类对其中使用频率超过百次的词语进行列举和分析。
(一)外来高频词
《道行》使用频率超过百次的外来词(即音译词、半音半意词)以名词、复音词为主,有:佛(1 026)、般若波罗蜜(846)、菩萨(615)、须菩提(586)、菩萨摩诃萨(238)、释提桓因(143)、舍利弗(139)、拘翼(125)、萨芸若(118)、阿耨多罗三耶三菩(117)、怛萨阿竭(117)。以下进行列举和个例分析。
(1)佛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摩诃比丘僧不可计,诸弟子舍利弗、须菩提等摩诃萨菩萨无央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月十五日说戒时,佛告须菩提:“今日菩萨大会,因诸菩萨故,说般若波罗蜜,菩萨当是学成。”(卷一:8/425c*本文译经引文均据《大正藏》,注明经文译者、卷数和《大正藏》所在册数、页码、栏数等,如前文已知译者、卷数或为一卷本译经,则不再标注。)
须菩提谓舍利弗:“佛弟子所说法,十方亦不知,所化来时,随所问则解。何以故?十方法亦不知所生。”(卷一:8/428c)
按:“佛”,一说认为是佛陀的简称,音译与梵文Buddha相当,一说音译自伊朗语族,仅有一个音节,而佛陀是晚出的次要形式*参看季羡林《“浮屠”与“佛”》(1947)、再谈《“浮屠”与“佛”》(1990)指出“浮屠”与“佛”都是外来语,但是“浮屠”是大夏文而来,对音相当于梵文Buddha,而“佛”由吐火罗文而来。。
“佛”在安世高译经中已有不少用例,如《人本欲生经》:“阿难言:‘是法本从佛,是法正本佛,自归本佛,愿令佛说,令从佛说,是说受解利。’”(1/243c)《阴持入经》:“过去佛亦有是,现在佛亦有是,未来佛亦有是。辟支佛亦从是得度世道,佛弟子亦从是,是为度世无为道。”(15/173c)在《道行》中,“佛”有了更高的构词能力,出现“佛身”“佛国”“佛威神”“佛界”“佛法”“佛经”“佛弟子”“佛足”“佛藏”“佛处”“佛智慧”“佛会”“佛力”“佛门”“佛树”“佛像”“佛心”“佛道”“佛种”“佛子”“佛座”“化佛”“佛神”等常用词或词组,且用例颇多。如卷一:“舍利弗心念言:‘今使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自用力说耶?持佛威神说乎?’”(8/425c)“佛威神”指佛的神通力量,在经文中还可以修饰“恩”,有“佛威神恩”一词。卷十:“贤者呼佛神在像中耶?”(8/476b)“佛神”指佛的精神,在《道行》仅见一例,后代也少见。
诸如“佛威神”“佛身”“佛界”“佛法”“佛经”“佛门”“佛像”在后代译经得到沿用,意义更为固定。
(2)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复白佛言:“难及也!有学般若波罗蜜者,善男子、善女人心无所动摇,般若波罗蜜其受者,为悉受六波罗蜜。”(卷二:8/431b)
佛言:“如是菩萨,其福具足得之,是皆深般若波罗蜜威神力,使作是念。”(卷六:8/455b)
按:“般若波罗蜜”,或作“般若波罗蜜多”,音译梵语Prajāpāramitā。《道行》卷六:“须菩提言:‘若有不可逮慧有增有减,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增不减。若不增波罗蜜者,菩萨何因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缘得阿惟三佛?设不减波罗蜜者,菩萨何因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缘近阿惟三佛坐?’”(8/456c-457a)“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等”与“般若波罗蜜”组成“六波罗蜜”,均是《道行》首现,后可作“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由音译变为半音半译,而“般若波罗蜜”成为通用,多沿用音译。
《道行》还有“枝掖(棭)般若波罗蜜”“深般若波罗蜜”和“摩诃般若波罗蜜”,如卷四:“当来有菩萨弃深般若波罗蜜,反索枝掖般若波罗蜜,为随异经术,便堕声闻、辟支佛道地。譬若男子得象观其脚,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8/447a)卷一:“佛言:‘其人尊重摩诃般若波罗蜜,稍稍教人令学成教,语魔事令觉知、令护魔,是故菩萨善师也。’”(8/427b)“枝掖(棭)般若波罗蜜”与“深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相对,意义相反,前者谓不是正宗的般若波罗蜜,后者为精深的般若波罗蜜。
(3)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新学菩萨摩诃萨,闻是或恐或怖。若菩萨摩诃萨欲作功德者,当云何劝助其福德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卷三:8/438b)
佛言:“设是菩萨闻魔语,若心不动者,是菩萨从过去怛萨阿竭受决,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故觉知魔作佛形像来言,是非佛也,魔耳。欲使我心摇,我心不可动。”(卷六:8/456a)
按:“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音译自Annutara Samyaksambodhi,《道行》中或见“阿耨多罗三耶三佛”“三耶三佛”,如卷二:“佛言:‘我故问汝。拘翼!随所乐报我。云何,拘翼?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萨芸若成,是身出见,怛萨阿竭从何法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耶三佛?’”(8/432a)但“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在《道行》中出现频次最高,后代意译作“无上正等觉”等。
东汉译经中还有“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形式。《道行》中“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常与“阿惟三佛”组合,有“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的用法,如卷二:“佛言:‘善男子、善女人不晓学。何以故?有当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喜乐学般若波罗蜜,反得恶知识教枝棭般若波罗蜜。’”(8/437a)卷七:“如是,须菩提!知是菩萨摩诃萨未得阿惟越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二)本土高频词
本土词中,高频词更为多见,百次以上的高频词以单音词居多:不(1650/副词)、是(1280/代词)、为(805/动词)、言(827/动词)、者(811/助词)、亦(797/副词)、有(695/动词)、当(653/副词)、得(598/动词)、无(597/动词)、作(590/动词)、于(542/介词)、中(534/方位词)、所(533/助词)、如是(438/固定词组)、诸(431/代词)、行(424/动词)、无所(409/固定词组)、法(391/名词)、其(375/代词)、之(338/代词)、我(322/代词)、若(321/连词)、人(309/名词)、从(297/介词)、悉(295/副词)、学(291/动词)、无有(289/固定词组)、念(286/动词)、见(284/动词)、如(242/动词)、知(281/动词)、说(268/动词)、语(250/动词)、复(243/副词)、皆(221/副词)、欲(242/动词)、天中天(217/名词)、心(216/名词)、故(209/名词)、入(197/动词)、已(194/副词)、持(192/介词)、自(192/代词)、色(190/名词)、随(189/动词)、生(185/动词)、何以故(183/固定词组)、可(175/动词)、闻(170/动词)、本(166/名词)、白(161/动词)、教(160/动词)、用(159/介词)、时(153)、住(151/动词)、供养(144/动词)、善男子(140/名词)、能(139/动词)、便(138/副词)、上(137/方位词)、善女人(119/名词)、空(127/名词)、云何(126/代词)、以(126/介词)、着(122/动词)、为(121/介词)、功德(120/名词)、持(114/动词)、在(111/介词)、也(110/助词)、出(109/动词)、经(106/名词)、汝(100/代词)*我们主要依据词性和词义切分词语和统计高频词。如作指示代词的“是”和判断词的“是”词性不同,语义也有较大差别,则不算一词。只有作为指示代词的单音词“是”有较高的使用频率,而判断词的“是”则不算高频词,复合词“是时”“是故”也不算高频词,其中的“是”虽也表示指示代词,但因构成复合词,则不能算入单音词“是”的出现次数。。
(1)是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新学菩萨摩诃萨,闻是或恐或怖。若菩萨摩诃萨欲作功德者,当云何劝助其福德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卷三:8/438b)
佛语释提桓因:“云何,拘翼?阎浮利人民,是都卢皆持十戒悉具足,其功德宁多不?持是功德,百倍千倍万倍亿万倍巨亿万倍,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书持学者。”(卷八:8/463b)
按:代词用法的“是”,使用次数仅次于副词“不”,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单音词。辛嶋静志(2010)《〈道行般若经〉词典》解释“作是”,指出“作是”常对应梵文的eva,表示与动词搭配使用。代词“是”还常常组成“是时”“是故”“是中”“是曹”“是人”“是辈”“是间”“是所”等词或词组,这些词或词组也有较高出现频率。
是时须菩提作是念:“佛所说般若波罗蜜事甚深,是须菩提当作是问。”(卷九:8/469b)
佛语舍利弗:“怛萨阿竭以佛眼视学持诵般若波罗蜜者,最后若书持经卷者,当知是辈悉为怛萨阿竭眼所见已。”(卷四:8/446a)
除了代词用法,“是”可以表示正确之义,有1例。
若有时菩萨与异菩萨转相轻易言:“我所行是也,汝所行非也。”(卷八:8/464a)
“是”还可作判断词,有66例。
天中天!萨芸若者,即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摩诃萨母。天中天!无所生无所灭,即般若波罗蜜是。(卷三:8/440b)
(2)所
须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便语舍利弗言:“敢佛弟子所说法、所成法,皆持佛威神。何以故?佛所说法,法中所学,皆有证、皆随法,展转相教,展转相成,法中终不共诤。何以故?时而说法,莫不喜乐者,自恣善男子、善女人而学。”(卷一:8/425c)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善哉,善哉!拘翼!当所为尊弟子,菩萨摩诃萨作是受,疾作佛。所为作者,当如佛弟子从中出,是辈人不索佛道者,菩萨摩诃萨不当于其中学六波罗蜜,不学是法不得作佛,随法学疾作阿耨多罗三耶三佛,在所问。”(卷二:8/438a)
沤惒拘舍罗护之故,故心念一切萨和萨。持是所念故,得沤惒拘舍罗,不中道取证。(卷七:8/458c)*胡敕瑞(2002)《从〈论衡〉与东汉佛典三音词语的比较看东汉词汇的发展》指出此处“所念”为“所”加名词用法。但此处与上文“心念”之“念”均表动作意义,并非名词。但正如胡敕瑞(2002)指出,其中“所”与后面的动词联系并不紧密,完全是没有意义的羡余成分,如“尔所人”可作“尔人”,卷一:“释提桓因言:‘何缘尔人无底、波罗蜜无底?’”(8/430c)
按:在《道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所”是助词,共533次。“所”与“为”搭配,可表被动,有29例。
佛语诸天人:“如是,如是!昔我于提和竭罗佛前,逮得般若波罗蜜,我便为提和竭罗佛所受决言。”(卷二:8/431a)
佛言:“其有行般若波罗蜜者,守般若波罗蜜者,亦不为魔及魔官属所得便。”(卷二:8/434a)
不同于“所”字结构与动词搭配,构成一个“小读”,在句中充当联系紧密的语法结构,《道行》中的“所V”结构可以联系松散,“所”只是无意义的音节助词。这种用法,在安世高译经中也有用例,可参看蒋冀骋(1994)《隋以前汉译佛经虚词笺识》、胡敕瑞(2005)《〈道行般若经〉与其汉文异译的互校》。“所”的音节助词用法,在一些固定词组中更为明确,如“尔所”“乃尔所”“是所”“我所”“何所”“何等所”“如所”等,可作定语修饰名词。
须菩提言:“是所相得般若波罗蜜,如是相得诸法。”(卷七:8/462a)
阿难白佛言:“心所念恶宁可得中悔不?当乃却就尔所劫乎?”(卷八:8/464b)
佛语释提桓因:“云何,拘翼?阎浮利人中有几所人信佛、信法、信比丘僧?”(卷二:8/432a)
须菩提报释提桓因言:“拘翼!诸经法皆空,何所有狐疑厌者?”(卷八:8/468a)
“所”还可与形容词“少”或“多”连用,形容数量。
释提桓因白佛言:“阎浮利人少所信佛,信法、信比丘僧者少少耳,及行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至行佛道者复少少耳。”(卷二:8/432b)
以是菩萨至德之人持净完具,欲为一切人作本,多所度脱。(卷四:8/446b)
“所”可接介词短语。
汝所从佛受般若波罗蜜,设散设亡,其过甚大不小。(卷九:8/468c)*《大正藏》校勘记:“散”,宋、元、明、宫本作“放”,圣本作“收”。按:金刚寺本(147-8)亦作“放”。应作“散”,与“亡”同义,表示亡失。《道行》卷五:“譬若大海中有故坏船不补治之,便推着水中,取财物置其中,欲乘有所至,知是船终不能至,便中道坏,亡散财物。”(8/451c-452a)“亡散”同义连问。
《道行》中还有常用结构“无所”,出现频率也很高,共409次。
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无所有,若人于中有所求,谓有所有,是即为大非。何以故?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人恍忽,故般若波罗蜜俱不可计,人亦不坏,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人如般若波罗蜜者,便得成至阿惟三佛,人亦有力故,怛萨阿竭现而有力。(卷三:8/441a)
“无所”“有所”算是熟语,这些用法是继承了前代中土文献。如《左传·僖公六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道行》的百次高频词也常作为成词语素组成其他词语,并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如“作礼”“本无”“深般若波罗蜜”“萨陀波伦菩萨”“譬如”“不可计”“是时”“是故”“何所”“经法”“佛道”“其中”“自归”等。通过切词统计和高频词分析,可以发现《道行》词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外来词占词汇总量的13.55%,且以多音节词居多。不少外来词在现存较为可靠的译经中,为《道行》首见*值得关注的是,支娄迦谶和安世高都是汉译佛经的开创者,比较14种较可靠的安世高译经和《道行》可发现一些共用的音译词,这些共有的音译词不知是各自创造,还是互有借鉴。如“佛”“阿罗汉”“阿难”“泥洹”“比丘”“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等。如《七处三观经》:“第四同利,极同利无有过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亦尔,持戒者同利。”(2/877a)《道行》卷一:“我呼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悉如幻,正使佛道,我呼亦如幻。”(8/430a)安世高译经和《道行》还有一些形式不同但表义相同的音译词,如“舍利曰”“舍利弗”。《四谛经》:“舍利曰说如是,比丘受行。”(1/816c)《普法义经》:“贤者舍利弗说如是。比丘至心受,如是念所说。”(1/924c)《道行》卷一:“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有心无心?’”(8/425c)这些音译词在构词能力、搭配使用或意义上略有区别。如《人本欲生经》:“有色,为令从是,一身若干思想,辟天名为梵天,长寿本在处,是为第二识止处。”(1/245a)。,如其中高频外来词“般若波罗蜜”“菩萨”“须菩提”“菩萨摩诃萨”“释提桓因”“拘翼”“萨芸若”“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怛萨阿竭”等。而且“佛”“菩萨”“般若波罗蜜”等音译词语也有很高的组词能力和生命力。
(二)《道行》中许多外来音译词的形式还不稳定,用字、字形或音节长略有所不同,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或作“阿耨多罗三耶三佛”*在非常用词中,这种不稳定性更为常见,如“邠利文陀”或作“邠祁文陀”“分漫文陀”,“遮迦越”或作“遮迦越罗”等,兹不赘述。。
(三)《道行》高频本土词以动词居多,名词、副词、代词和介词居中,且多为基本的常用词汇。代词和介词等系统性较强的词类反映了《道行》选词的特点,如第一人称用“我”,而不见“吾”,第二人称多用“汝”。
(四)同时,很多旧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继承先秦两汉书面用语习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上文所举“所N”结构等。结合新词的统计,可以看出《道行》产生了大量新词新义和新用法。
要之,通过《道行》的百次高频词的用例分析与特点总结可以看出,支娄迦谶译经在继承本土基本词的同时,大量使用新词新义、外来音译词,还不乏佛教语词和特殊用法,使经文呈现文白、梵华夹杂的语言面貌。这种特殊的译经风格一方面是译经者的翻译策略使然,一方面也是受制于译者的汉语和翻译水平以及原典内容和语言的影响。我们应在描写的基础上,借助梵汉对勘、异译经对比等手段细致地挖掘分析这些影响因素。
[1] 季羡林.“浮屠”与“佛”[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上(20):93-105.
[2] 季羡林.再谈“浮屠”与“佛”[J].历史研究,1990,27(2):3-11.
[3] 曹婷.试释“枝掖”[J].汉语史学报,2013(13):367-370.
[4] 辛嶋静志.《道行般若经》词典[M].东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2010:681.
[5] 胡敕瑞.从《论衡》与东汉佛典三音词语的比较看东汉词汇的发展[J].语言学论丛,2002(25):243-256.
[6] 蒋冀骋.隋以前汉译佛经虚词笺识[J].古汉语研究,1994,23(2):49-51.
[7] 胡敕瑞.《道行般若经》与其汉文异译的互校[J].汉语史学报,2005(4):127-146.
CAO Ting
(SchoolofHumanitiesandlaws,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10.13954/j.cnki.hduss.2017.06.013
2017-08-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7YJC740005);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2018N10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KYS125617044)
曹婷(1989-),女,山东枣庄人,讲师,汉语史与佛教文献学.
H131
B
1001-9146(2017)06-00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