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
“学霸”现象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
——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陈晓
“学霸”一词已被赋予新的含义,“学霸”现象也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备受热议。由“学霸”现象引发思考,深入分析与探究“学霸”现象对江苏理工学院“90后”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想行为产生的影响,提出充分发挥“学霸”群体的典型引领作用、采取措施有效引导“学民”群体的“进化”、针对性开展深入有效的生涯辅导,从而为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教学安排等工作,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学霸”;“90后”大学生;学习;思想行为
“学霸”一词有多重涵义,原指把持学术话语的人;后来专指专注于学习,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分数很高的学生;目前,大学生网友们对“学霸”有新的定义,指平时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学识丰富,学习成绩斐然的一类人[1],同时,还兼顾着活动竞赛全面发展,对自己的学业目标非常明确,有着超强的执行力,勤恳坚韧,持之以恒。
近年来,网络上频频热传大学校园中学习成绩优异且全能发展的“90后”个例,其中,以“清华姐妹花”马冬晗、马冬昕的“学霸”事例最为引人注目。随着“学霸”个人履历、“学霸”求职简历、“学霸”SAT成绩单等各种学霸的“惊人之处”陆续迎来网友们的集体膜拜,“学霸寝室”(寝室四人共获得117项校级以上奖励,四人全部被保送研究生)、“学霸情侣”(双双获第45届国际化学奥赛金奖,并被分别保送至清华、北大)等各种“学霸组合”也引发更多关注。
然而,在大学校园“学霸”现象凸显的背后,则是更多大学生学习懈怠的现状——由于高考后的松劲思想和个人本位价值取向较为突出,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被动接受教师教学要求和考核,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没有脚踏实地的“苦学”精神,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目标缺失、专业意识不强等现象较为普遍。另外,很多大学生推崇“考前一周效应”,即平时不努力学习,“考前开启‘学霸’模式”;或依赖和迷信任课教师考前划重点,大量复印笔记,囫囵吞枣;或假借各种理由办缓考,甚至于铤而走险考试作弊。因而,出现了与“学霸”相对应的“学差”群体。
结合“90”后大学生的兴趣导向及流行文化,笔者设计了“关于‘学霸’那点事”调查问卷。采用网络专业问卷调查平台的渠道,通过微信、QQ等方式在调查对象范围内随机发放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16份。同时,在分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部分大学生进行了一对一详细的访谈,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将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与受访人群进行反馈和探讨。
1.总体学习面貌比较积极。在调查中,对“学霸”群体表示无感(无法评价)的人数比例最多(48.65%);表示羡慕、崇拜的人数比例其次(48.04%);表示不屑和厌恶总和人数比例不超过4.00%,极端负面态度的非常少。假如身边出现“学霸”,选择“可能会”、“肯定会”产生动力的人数比例居多;选择“我放弃”的人数比例不足5.00%。
总体来说,江苏理工学院大学生对“学霸”群体的态度是比较正面的,学习面貌较为积极向上,大部分人渴望身边出现“学霸”,带动学习,改变现状。笔者在个体访谈中发现,认为“学霸”是“贬义词”的,基本是本身学习较差,对学习不在乎,对学习好的人不屑,同时,存在“酸葡萄”心理的人;也有因为被视作是优等生内心有压力,感到自身实际上做得并没有别人认为的那么好,达不到所谓“学霸”的高标准,被称作“学霸”内心是不安的。
2.性别因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明显。女生对“学霸”群体表示羡慕、崇拜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对“学霸”群体表示无感的相对比例也明显低于男生;对“学霸”群体表示不屑或厌恶的比例均低于1%。对于被称为“学霸”,女生感到开心、自豪的相对比例高于男生;感到反感的相对比例低于男生。假如身边出现“学霸”,选择“肯定会产生动力”的女生相对比例明显高于男生,选择“我放弃”的女生相对比例低于男生,见表1。
表1 假如身边出现“学霸”,不同性别产生学习动力的差异%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学习这件事”时,女生中选择“又爱又恨,时而能给我小小的成就感,时而会给我重重的打击”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男生,男生中选择“学习就是一件苦差事”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见表2。
假如学习之路重新开始,选择“我想要开启‘学霸’模式”的女生相对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在被问及学校将“学霸”作为典型进行宣传的态度时,女生选择“支持,对学风会有促进”的相对比例高于男生。
表2 不同性别对待学习的认识差异%
说明男女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女生对“学霸”群体、对学习的态度更为积极,在学习方面也更注重获得外界的认可,优等生的典型更容易在女生群体中产生引领作用。
3.不同学习阶段对待学习的态度有差异。对于被称为“学霸”,大一学生“感到开心、自豪”的相对比例高于其他年级,“感到反感”的相对比例低于其他年级,说明大一的学生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到大学,依然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把学习的决定性、评价性作用看得比较重。而对于被称为“学霸”,大四学生“感到开心、自豪”的相对比例低于其他年级,“感到意外”的相对比例低于其他年级,“感到反感”的相对比例高于其他年级。可能因为大四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发现学习好并不能与就业好完全划等号,或者说,学习成绩好在个人找工作时并不显得特别重要,因此,进一步摆脱了对“学霸”的狭隘定义,学习也不再作为衡量一个人优秀、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学习这件事”时,认为学习“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的大二学生相对比例高于其他年级,可能由于此时大学生开始体验到大学生活的多样性,开始敢于、乐于尝试不同的人生角色和人生任务,如参与学生活动、课外兼职、谈恋爱等。而大四学生中认为学习“决定个人的命运和未来”的相对比例却明显高于其他年级,认为“学习只是人生很小的一个部分”的相对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年级。说明大四年级的学生结合四年的学习及面对就业的现实情况,对学习的重要性产生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学习并不是学生时代的专项任务,而是一个人需要终身持续的一项活动,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需要保持不断学习进步的习惯,才能保证个人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发展。
假如学习之路重新开始,选择“我想要开启学霸模式”的大一学生相对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级,说明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对自我的期待也较高。而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中选择“我怀疑自己会重蹈覆辙,和今天没有差别”的相对比例均高于其他两个年级。假如身边出现“学霸”,选择“可能会开启学霸模式”的相对比例均差不多,但大四学生中选择“肯定会开启学霸模式”的人数相对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年级,选择“我放弃”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级。说明大学生到了高年级,对自身的性格、学习效果都有了较为客观全面的把握和准确的评估,因此,改变现状、重启人生的期待值明显降低,学习的效能感与自信心也不足。
结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大四年级的学生在思想上对学习的反思、重新定位的意识提升了,但在行动上却也出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1.“学民”群体庞大,间歇性开启“学霸”模式的居多。在调查中,认为自己属于“学民”行列的大学生人数比例最多(76.47%);认为自己“有时是‘学霸’”的人数比例最多(52.45%);回顾自己的学习史,大部分学生处于“始终‘学民’”的状态(39.95%)。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对学习的看法是“又爱又恨,时而能给我小小的成就感,时而会给我重重的打击”,现实状况中的确大部分人是间歇性地开启“学霸”模式,如为了应对一次期末考试等,现实中能百分百被称为“学霸”的确实较少。
当被问及对“学霸”的印象时,大学生群体中认为“学习认真,全能发展,综合素质都突出的大学赢家”的人数比例最高(77.08%),“只懂得学习,不懂得生活与社交的人”比例其次(18.26%),“为应付某次考试而勤奋学习的人”比例最少(4.66%)。可以看出,江苏理工学院大学生对“学霸”的定位并不是狭隘的、单一的,对被称得上是“优秀”大学生的期待和标准也比较高。对“为应付某次考试而勤奋学习的人”比例最低,大多数学生认为间歇性开启“学霸”模式的人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学霸”,大家印象中的“学霸”应该是一贯、长期都保持优秀的人,说明大多数学生的理想追求仍然是高于现实状况的。
2.性别因素对学习状态评价的影响。女生中认为自己绝对是“学霸”的相对比例低于男生,认为自己肯定不是“学霸”的相对比例低于男生,有时是“学霸”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女生中认为自己属于“学民”行列的相对比例高于男生,认为自己属于“学霸”行列的相对比例低于“男生”,同样,认为自己属于“学差”、“学菌”行列的相对比例都低于男生。回顾自己的学习史,认为自己“始终学霸”及“始终学差”的女生相对比例均低于男生。
由此可见,女生对自己在学习方面的评价相对比较谦虚、缜密、中肯,相对来说极端评价少于男生,可能与女生普遍相对个性低调、不张扬、谦虚、内敛有关。在访谈中,很多女大学生对此的评价相对一致,认为“男生比较自以为是”,即男生对自身的评价比较极端化。这与大多数关于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同时,认为自己“肯定不是‘学霸’”的男生相对比例要高于女生,认为自己属于“学差”、“学菌”行列的男生相对比例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更不在意自己作为“学习成绩不佳者”的身份。
3.学科性质对学习状态评价的影响。认为自己绝对是“学霸”的理工科生相对比例高于文科生,认为自己属于“学霸”行列的理工科生相对比例也高于文科生,同时,理工科生中认为自己属于“学差”、“学菌”行列的相对比例均高于文科生。假如身边出现“学霸”,选择“可能会”、“肯定会”产生动力的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相对比例差不多,但选择“我放弃”的理工科生相对比例高于文科生。回顾自己的学习史,认为自己“始终是‘学霸’”及“始终是‘学差’”的理工科生相对比例均明显高于文科生。认为学习是“自然而然、自得其乐的事,能享受其中的乐趣”及认为学习是“苦差事”的理工科生相对比例均高于文科生。
结合访谈内容,笔者认为,以上种种差异与学科性质、学习内容的难度有关。一些受访者认为,文科专业的学生只要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学习,一般科目大都还是能通过的;但理工科专业对个人的基础知识、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要求更高,其考试通过或学业突出的可能性往往不一定与个人努力成正比。同时,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学习这件事”时,认为“学习决定个人的命运和未来”的理工科生相对比例明显高于文科生,这与理工科专业性、技术性强,专业与就业对口性强,而文科专业相对就业口径较宽的特点有关。
4.不同学习阶段对学习状态的评价差异。大二学生中认为自己肯定不是“学霸”的相对比例最高,认为自己有时是“学霸”的相对比例最低;而大三学生中认为自己肯定不是“学霸”的相对比例次高,认为自己绝对是“学霸”的比例最低。说明大学的第二、第三年,学习状态容易松懈;另一种可能性是,参与调查的人群中,部分学生到了大二、大三阶段,已经成为学生工作的骨干或核心,平时有很大一部分精力都在从事学生干部的工作或活动中,或已经开始逐渐从事校内外兼职工作,从而减少了对学习的投入,使得自身的学习成绩并不一定十分拔尖。
大四学生中,认为自己绝对是“学霸”的相对比例最高,在大学的最后阶段,对自身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也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把握,纵观自己的大学历程,相对于很多在“学霸”和“学民”之间来回往复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大四年级中有些学生确实可以很骄傲、自豪地认定自己为“学霸”,同时,这个阶段的大学生还面临着完成学业和准备就业的压力,需要应对更多难度更高、种类更为复杂的考试(如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银行招考等),因此,不得不开启“学霸”模式的人数也开始增加;还因为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已经考上研究生或找到较好的工作,且认为是通过自身之前三年或大三一年努力的结果,由于经历过一个“刻苦努力”的过程,所以相对来说通过自己的认知或他人的评价,认可自己是“学霸”的身份。
回顾自己的学习史,选择“从学民、学差到学霸(逆袭)”的大一、大四学生相对比例高于其他两个年级,大一学生是因为刚经历过高三,依然重视学习,同时,有一部分学生进入到全新的学习阶段,调整了自身状态,或大学教育给予个体各方面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使得有部分学生在某些学科中的学习优势得以发挥,才能得以施展,从而产生一批新“学霸”。反之亦然,有些专业选择不对口的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反而因为不胜任专业科目的学习,从“学霸”跌入“学民”甚至“学差”的行列。大四学生因为临近毕业,有部分同学为了冲刺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类升学、就业,或解决挂科问题顺利毕业等重大事项,临时性开启“学霸”模式的人数比例又开始增多。而大二和大三是大学四年中,学习状态最为松懈或学习精力比重减少的阶段,因此逆袭的可能性最低。
认为学习是“自然而然、自得其乐的事,能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大一学生相对比例低于其他年级,由于大一学生刚刚脱离高三学习的苦海,还大多停留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中,对大学学习尚未建立客观的认识。大三学生选择该项的相对比例最高,原因是由于大一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原理、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安排的较多,尚未真正进入到专业课学习的阶段,因此,也难以对学习产生真正深入的兴趣。而大三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全面接触专业核心课程,会安排较多的技能竞赛、课堂模拟、调查研究、专业实习等专业化程度较高、较深入的学习活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参与感更强,能较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多的大学生开始进入专业化学习的轨道,能体验到本专业的优势和实用性,也愿意深入探究专业学习上的内容,因而,自身在学习的投入上更加主动、自觉,引发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霸”群体产生的原因,有接近70%的学生认为是“自身努力,要求上进”,而认为是“长期应试教育中产生的学习惯性所致”“想要体现自己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一种方式而已”导致的,人数比例约为30%。由此说明,江苏理工学院学生对学习优异的归因是比较积极正面的,认为是个体内因促成的,不足三成的人认为是应试教育导致,远远低于笔者的预期。同时,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霸”形象的认知是完整、积极的,不是死板的。其中,大四学生选择应试教育原因导致的相对比例最低,说明经历过四年相对自由的大学学习环境,很多学生意识到想要成为“学霸”,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更多是靠自身的努力,而非靠外界的施压和约束。这一点认识对其以后离开校园、进入社会,进一步自我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与此同时,选择“想要体现自己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一种方式而已”原因的大三、大四学生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级。如果说低年级学生还将学习作为必须要应对的任务,高年级学生已经更加懂得利用学习作为塑造、包装自己,学会给自己“加分”的一种途径或手段。比如,有大学生多次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一再刷分,不断破记录,被称为英语“学霸”,一方面,是为了最终的成绩单更好看;另一方面,也有人喜欢被人标榜。
在被问及自己与“学霸”(或比自己更厉害的“学霸”)之间产生差距的原因,被选择最多的前三项原因依次是时间管理、学习方法、毅力,这三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部分同学认为“学霸”们时间管理能力更强、效率更高、学习方法更为科学,有较强的毅力督促自己坚持学习中养成的良好习惯,而“学民”、“学差”们更多输在“懒癌”和拖延症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见图1。
图1 大学生对造成学习结果差异的归因
假如学习之路重新开始,接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我想要开启‘学霸’模式”,表达了对自己抱有更美好期待的积极态度。而超过三成的大学生选择“‘学霸’不是我想要选择的人生模式”,经过访谈,笔者发现成为大学生的“90后”们已经熟悉了校园生活,也习惯了独立安排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开始接触多姿多彩的各种人生角色和人生任务,特别希望生活里能不断尝试和体验各种不同的新事物,而不是局限在学习一项事务上。对于之前高中时期师长们灌输的“争分夺秒、勤学苦练”之类的理念已很难再认同,相反,“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人生要不断拓展的理念更为吸引这个群体,侧面也反映出“90后”大学生希望把握自己的人生“自主权”。
这也印证了网络热议“学霸”现象的另一方观点,尽管“学霸”是大学生的楷模,是大学生追捧和效仿的对象,然而,学习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读书不是个体发展的唯一路径,大学生应该追求多元与自由的生存方式。
从学生角度来讲,传统教育理念中的管理、督查、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更无法适应“90后”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不能为当代大学生所完全接受;相反,以宣传和教育为手段,用当代大学生喜欢的途径、方式、方法,扎实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却可以使大学生学风建设收到奇效。
既成绩优异又担任学生工作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是密切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中起着示范与带头作用,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全体学生。通过典型教育促进学生以典型为榜样,不断教育自己,激励自己,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优良的学风不仅是一种氛围,更是一股无形的育人力量,对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巧学善思的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礼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中“学民”群体的数量及状况,结合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并按照群体分布的一般规律,可以推断出,“中间”群体应该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大部分大学生依然停留在中小学阶段的“失语状态”,对个人的生涯发展缺乏系统思考和明确规划,导致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好、“话语能力”不强、自我管理能力不佳,停留在“被上课”、“被学习”、“被教育”、“被管理”的层面,其学习过程处于“无自我的主体”状态,属于典型的“主体性缺失”。
这个群体最有可能滑向“学差”的边缘,但这个群体也是最有可能被教育引导而改造成新“学霸”。高校教育工作者如能深入了解“学民”群体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纪律以及身边的学习氛围等,认真分析“学民”群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切实找到帮助“学民”群体改进提高学习的有效方法,尽最大可能将“学民”群体“进化”成“学霸”,或者说尽最大可能防止“学民”群体“恶化”成“学差”,将会极大程度上改善校园学习的风气和氛围。
在对学习差距作出归因时,虽然时间管理、学习方法、毅力是排在前三项公认度最高的原因,但笔者同时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数据结果,大一年级选择“学习规划”一项原因的相对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而大三学生选择此项的相对比例最高。说明随着大学学习阶段的不断推进,高年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规划、个人规划的重要性,尤其是大三学生,回顾过去,大部分人常常会感到以前的大学时光有些荒废了,思考未来时,“余额”不足的大学时光更加增添了一份紧迫感。而此时,如果着手做一些学业、就业方面的规划,相比于大四阶段,还算是来得及。因此,高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在大三年级时不仅要安排就业指导课,还需要针对大三阶段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重点,安排更加深入有效的生涯辅导,帮助一部分学生缓解学业焦虑,看清方向,找到自我努力的动力,从而实现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理想状况,促进学校学风建设与就业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采用网络平台上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网络进行问卷调查的优点是:发放形式快捷方便、灵活自由、流传范围广、回收速度快、数据统计高效便捷。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愿意主动填写问卷的人群,除非是班主任、辅导员老师或班干部等强烈要求都填写的,一般主动填写的也都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好学生”,比如,学习较好或本身是学生干部,对此类问卷都会下意识自觉参与调查。真正对学习等此类事务漠不关心的人群,最终也可能没有被采集到调查样本中来,对统计结果还是有一定影响。因此,网络调查的样本采集不均衡性还是有可能会使得调查结果“失真”,不具备完全客观意义上的全面性与真实性。
[1] 于琴.“学霸”引领校园正能量[J].语文建设,2014(10):60-61.
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项目“‘学霸’现象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KYY14544)
陈晓,女,江苏理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及生涯发展教育。
G711
A
1674-7747(2017)32-0064-06
[责任编辑 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