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

2018-01-03 12:44卢圣友严晓春陈红路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17期
关键词:腹针关元抵抗

卢圣友 严晓春 陈红路

[摘要] 目的 观察腹针治疗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试验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腹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P<0.01);治疗后,试验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OGTT试验测定2 h(2 hPBG)、OGTT胰岛素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相应指标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腹针治疗T2DM疗效显著,过程相对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腹针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9(a)-0053-02

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糖尿病的主要群体,有报道显示T2DM患病率有逐年上涨的趋势,国人患病人数高达2千万[1]。胰岛素抵抗(IR)被视为T2DM的主要发病机制,由其诱发的高血糖、高血脂、高水平的炎性介质可对细胞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减轻与防治IR所导致的代谢异常,是优化T2DM疗效的关键。西药治疗以胰岛素、双肌类和磺脉类等药物为主,不但价钱昂贵,常有水肿、心血管疾病以及肝肾功能异常等多种禁忌证。消渴丸、金茂降糖片等中药制剂疗效缺乏稳定性。该院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对40例T2DM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腹针治疗,效果相对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0例T2DM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正式颁发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具有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以及无法解释的体重降低),同时符合以下一种条件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①FPG≥7.0 mmol/L;②随机血糖≥11.1 mmol/L;③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11.1 mmol/L。患者对该次研究之情并自愿参与。分为对照组30例与试验组4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4~67岁,平均(53.1±2.4)岁;糖尿病病程0.5~7年,平均(4.4±0.3)年。试验组中24例,女16例;年龄45~69岁,平均(54.5±2.8)岁;糖尿病病程0.6~7.4年,平均(4.9±0.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口服盐酸二甲双胍,0.5 g/次,3次/d,餐后即服。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饮食教育以及运动指导等。

1.2.2  试验组  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腹针治疗,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关元下、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双侧上风湿点。1次/d,留针30 min。4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连续接受2个疗程治疗后,比较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

结合卫计委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相关内容,拟定评价标准:①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FPG<7.2 mmol/L,或血糖水平与治疗前相比降低>30%;②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FPG<8.3 mmol/L,或血糖水平与治疗前相比降低>10%;③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血糖降低水平不符合以上标准。总有效率为显效人数与有效人数在总病例中所占百分比。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OGTT 2 h血糖(OGTT-2 hPBG)水平,结合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PG×FINS/22.5.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研究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95.0%、80.0%,对照组为73.3%、50.0%,组间数据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2  治疗前后FPG、FINS、OGTT-2 hPBG、OGTT胰岛素以及HOMA-IR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PG、FINS、 OGTT-2hBG、OGTT胰岛素以及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2个疗程治疗后,试验组FPG、FINS、OGTT胰岛素、OGTT-2hBG以及HOMA-IR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治疗前指标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FPG、OGTT胰岛素有所上升,治疗前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软件分析显示,治疗后试验组FPG、FINS、OGTT-2 hPBG、OGTT胰岛素以及HOMA-IR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低血糖休克、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并发症,处口服降糖药物后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之外,两组患者均未产生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典型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共同作用诱发的。糖尿病患者长时间存在高血糖症状,以致各类组织,尤其是眼、肾、心脏、血管以及神经发生慢性损伤或功能障碍。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病前常有肥胖,在诊治不及时情况下,体重会逐渐降低。现代临床研究发现,T2DM是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单一的病理机制所导致的,普遍认为胰岛素抵抗(IR)与胰岛素分泌缺陷是T2DM发病的基础。在胰岛细胞能代偿IR的情况下,机体血糖浓度可维持在正常区间中;但是若机体不能有效代偿由IR所致的血糖升高,就促进T2DM的发生发展进程[4]。由此可见,IR贯穿于T2DM发生发展全程中。

2型糖尿病(T2DM)属于祖国中医领域的“消渴”范畴,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疲劳过度等均可诱发消渴。肺、胃、肾为消渴病变的常见脏腑器官,其病理机制以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为主,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当下,临床上针对T2DM的治疗以口服药物为主,参与该次研究的70例T2DM患者均接受双胍类降糖药治疗,该类降糖药物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促进葡萄糖的无氧酵解过程,降低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效果,进而实现降低体重,但是药物禁忌证多样,例如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以及严重感染者,可引起胃肠道、头痛头晕以及乳酸酸中毒等多种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欠佳,故临床对于T2DM的重点是研究一种降糖效果明显、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案[5]。

腹针是薄智云教授在20余年的实践研究中发明的一类针灸疗法,其通过对腹部穴位产生明显刺激进而实现调节脏腑失衡、治疗全身性疾病,神阙调控系统理论是该治疗方法遵照的基本理论,刺激腹部浅、中、深数个层次,把脏腑经络系统有机整合在一起,应用中医学的理、法、方、穴,采用针刺腹部穴位,进而有效激发机体经络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促使机体逐步趋于稳态进而实现治疗全身性疾病。在该次研究中,试验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腹针疗法,所取穴位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关元下、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双侧上风湿点为主,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构成引气归元,中脘具备和胃健脾、消食化滞、利湿化痰以及调节中焦等功效;下脘有疏通水湿的作用;气海有有升阳补气的功效;关元有温肾益精、扶正固本的作用[6]。针刺四个穴位能健旺脾胃,促进脂膏正常运转以及脂浊痰湿及时排出体外。外加两侧外陵与上风湿点,进一步调肝健脾养胃、补肾调肝、益心补脑、滋阴潜阳、调节内分泌。

在该次研究中,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其治疗过程无明显不良反应,与国内相关报道结果高度一致。其验证了腹针治疗T2DM的可行性,在该病治疗领域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金梅,郭俊杰.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1):1624-1628.

[2]  曹永香.祛痰通络方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4):40-42.

[3]  梁绍满,邓小敏,郭超峰.脏腑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6,29(8):75-78.

[4]  张意,王淼,何颂华,等.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6):1385-1388.

[5]  张元庆,陈晓娟,刘波,等.养阴益气汤联合罗格列酮片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5, 43(6):91-93.

[6]  李冰.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9):52-53.

猜你喜欢
腹针关元抵抗
水针结合腹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验案
腹针结合浮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病案1则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1则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iNOS调节Rab8参与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独灸关元穴效应探析
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性激素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