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清
摘 要:鲁迅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按照政治经济地位划分阶级等级,也不是通过道德角度将人物分为善恶两种。依据阶级等级,鲁迅作品中描写的阿Q、“花白胡子”等都属于被压迫阶级。鲁迅对这些人的情感态度不仅是感慨其命运的不幸,更多的是对这些人的不争感到愤怒,文章主要就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况进行探究分析。
一、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1.复杂
鲁迅作品中的悲剧性更为平常,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是一种人生况味,没有崇高的色彩,在鲁迅的作品中,悲剧是通过沉郁的氛围表现出来的。鲁迅这种对人生悲剧的感受和特点,使作品的悲剧氛围被渲染的极为浓烈。
鲁迅不仅是有悲剧体验的思想家,也是讽刺者,鲁迅的作品中充满着幽默的气息以及讽刺的意味。鲁迅小说中的戏剧性表现为单纯的喜剧,如《高老夫子》《风波》等,还有悲剧要素存在于喜剧中,如《孔乙己》《阿Q正传》等。《高老夫子》等作品是通过比较简单的讽刺语言将人物及其行为表现出来,人物缺少内在精神,因此鲁迅对其是蔑视的,由于人物内外性质不一,凸显讽刺意味。
2.现实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与社会是对立的,他们接受过西方启蒙思想,追求独立人格,对当时社会持批判态度,如狂人、吕纬甫等批判传统文化的人。他们通过人文主义价值观对社会进行评价,对传统的愚昧思想是否定的,由于这类人在当时是少数的,因此在很多正统人眼里,他们就是异类,这些少数反叛者在与社会的抗争中是失败的。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最为深刻的,狂人其实是一种象征意象,展现出当前有先进思维的人与社会的对立。由于受到“大哥”与“医生”等的压力,狂人从原本的与社会对立,变为发疯前的状态,也候补做官了,这个结局展现出了传统社会力量的强大,是极具讽刺意味的。
3.批判
鲁迅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寄托了叛逆者的思想,也表现出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悲哀。这种悲观中也有热切的期盼。
鲁迅作品中批判的是都是统治阶级的人,如《风波》中的赵七爷,《狂人日记》中的大哥等,这些是代表当时中国意识形态的。鲁迅通过白描的方法将社会上层人物的丑陋等形象地表现出来,批判封建社会的腐朽。
二、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
1.艺术概括
鲁迅在塑造人物时,都是将人物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并通过其他人物进行衬托,使人物更加逼真、鲜活,有立体感。鲁迅将人物特点合成,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通过艺术概括等方法使人物更加典型。如阿Q,不管是何种身份的读者都能够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鲁迅注重显示人物灵魂,通过白描等方法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如《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活泼可爱;成年后,“眼睛肿得通红……头上一顶破毡帽,手里捏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通过前后形象对比,将闰土的不幸命運刻画出来,触动人的心灵。
2.“画眼睛”
鲁迅通过描写“眼睛”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了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鲁迅“画眼睛”的方法十分高超,文笔简练、质朴。
鲁迅通过对“眼睛”进行描写,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狂人觉醒的“眼睛”,刻画出了赵贵翁等封建势力的“眼睛”。这些人有着 “似乎怕我,似乎又想害我”的“怪眼色”;有的是“满眼凶光的鬼眼光”等。作者从对立的角度入手,描写出了狂人受到迫害又满是愤懑的心理,能够看出狂人用自己极具警惕性的眼睛观看周围的一切,又通过眼神展现出封建社会的丑态。
鲁迅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时,集中概括艺术、白描等方法,将人物放入到社会大环境中,将社会性充分显现出来,利用配角烘托出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逼真。
参考文献:
[1]栾 岚.浅析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文学教育(下半月刊),2015(8):32-33.
[2]任传印.鲁迅笔下的宗教人物形象塑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7-103.
[3]汪延霞.鲁迅与白先勇小说人物形象比较论[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