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阈下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2018-01-03 11:43李荣标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意境古诗词

李荣标

古诗词是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感情最为浓烈的文学形式,生动优美的语言、凝练传神的形象、深邃高远的意境,承载着对真善美的追求。然而,目前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模式化、简单化,过分强调熟读和背诵的填鸭式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不仅造成对古诗词鉴赏活动特点、学生鉴赏主体地位和学生鉴赏能力发展的严重忽视,而且将原本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词肢解得支离破碎,严重束缚了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独特审美体验的产生。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必须融入传统的、古典审美文化的元素,引领学生以审美的态度走进古诗词,使学生深切体察作者的审美情感,感受和领悟诗词的深层意蕴,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富有创意地生成对诗词意义的建构,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境界。

一、创设情境,走进诗词殿堂

人的情感总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才能被陶冶。因此,在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诗词所体现的、富有审美愉悦的情境氛围,使学习情境和文本情境相适应,从而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内心的渴望,引领学生自觉积极地走进诗词的殿堂,体会其中的意境之美,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的内涵,与作者、作品中的形象产生情感共鸣。

如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文质兼美,充满情韵的话别词。教学时,教师播放《长亭送别》曲,并配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这样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的画面,营造出伤感的氛围,触发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引发了情感的共鸣,从而引领学生进入意境、感悟词情、体会词意,并作理性的思考,达到对词的深层理解与感悟。

二、还原求解,体会诗词情感

诗词是能反映现实,反映一定社会政治面貌的。学生了解了成诗的原因,了解诗人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写下这样的诗词,有助于学生找到诗人情感的源头,摸清诗人情感的脉搏,理解诗词的精髓,从而理清脉络,准确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情、诗意。因此,在诗词鉴赏教学前,教师有必要介绍诗人所处的时代、生平、及所处的环境。

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一句“最苦无山遮望眼”,学生对此句很不理解——登山远望,站在高处看风景,“无山遮隔”,应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的,可为什么诗人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如果事先介绍了背景,学生就不难理解了。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秋天,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处于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之中的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萧瑟的秋江景色,更引发了他飘零的感慨和孤愁的悲哀。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向北望,望之则不忍,不望,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这江阴的浮远堂,情感在矛盾中碰撞。这样,学生再读这一诗句时,便不难理解诗人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三、情感朗读,品鉴诗词意境

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就古诗词的形式而言,它是一种听觉艺术,节奏和音韵赋予了它音乐美。所以,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朗读有着重要的地位。学生带着情感,反复吟咏,在朗朗上口的韵律中感受语言的精炼、情感的丰富、意境的悠远、画面的开阔、色彩的浓丽。然而由于古诗词语言凝练,思维跳跃性大,有大量的省略与空白,在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可以突破其形象的有限性,从形象的有限性寻找想象的无限性,学生在朗读中便将虚实结合,幻化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铺卷出来,生成艺术形象。

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诗时,我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学生在涵咏吟诵中,将诗词的语言文字幻化为可感的视、听觉形象,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幽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深巷狗吠、桑颠鸡鸣,这些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由远而近,由近而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从而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画,吸引学生置身其中去品味诗中有画的视觉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自然无边的动态美、韵味无穷的余味美,让学生自然领悟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体会到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四、抓关键词,领悟诗词内涵

古诗词的语言常常是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的,鉴赏古诗词就要从古诗词的关键词出发,认真地咀嚼,把握古诗词中的精美词句和关键字眼,这样才能揣摩到诗人的为文之心,体味到诗词的艺术真趣。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涵咏品味,认真琢磨、仔细鉴赏,展开联想和想象,从中领略到古诗词语言的精妙,体会暗中寓寄着的诗人的情感。

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一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被奉为名句,好在哪里呢?学生由“柳”寓意,去思考“月”的原型意义,从而得出:折柳送别,其中“柳”暗含“留”之意,柳永见柳思人,离愁又生,而眼前的“晓风”具有“凉”的特点,这种“凉”衬托出诗人分别后内心的凄凉。“月”本是团圆的象征,“残月”寓意着不团圆,这里表达了诗人的凄凉冷落之感。这样学生由惜别的“柳”想到了团圆的“月”,并结合“晓风”与“残月”体会到了诗人与恋人分别后的凄凉伤感之情。

五、感受人文,丰富精神世界

古诗词中蕴含着的清新自然之美、浓烈的的亲情和友情、表现的社会和人生哲理、关爱家国和强烈的思乡之情等丰富的人文内容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然而很多教师,在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后,便止步不前了。其实,鉴赏诗词,不仅要鉴赏诗词本身,还要对作者内在的精神、性格人品、生活态度等方面进行思考、评价、借鉴和学习,感受诗词所展现的人文精神和诗人的“人格魅力”,这其实也是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实践原则。

如苏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里词人在对当年赤壁战场的回想中,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抒发了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赞美之情。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整合诗歌中的意象和感受其中的意境,运用配乐法,给学生营造出一种雄壮的情境氛围:你面对如此唯美雄壮的赤壁古战场的战争画面,会有怎样的心境?这样就引领学生再次走进作者,走进词中,去感悟词中的此情此景,去体悟其中的人文精神。

总之,古诗词鉴赏教学必须融入传统的、古典审美文化的语境之中,才能引领学生以审美的态度走进古诗词,培养其审美情趣,促进其审美思维的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435003)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