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虎头鞋是童鞋的一种,过去民间常以虎来作为孩子的伴生物,除具驱邪镇定的作用外,还有祝福孩子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之意。本文通过对沂蒙山虎头鞋手工制作艺人的采访,对虎头鞋缝制过程进行调查研究,就虎头鞋制作工艺进行图文记录,以期在诸多传统手工技艺和装饰文化已经或面临灭绝的今天,将沂蒙山地区虎头鞋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技艺保护传承下去。
【关键词】沂蒙山区 虎头鞋 制作工艺 研究
虎头鞋是童鞋的一种,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民间常以虎来作为孩子的伴生物,除具驱邪镇定的作用外,还有祝福孩子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之意。过去传统的儿童服饰、鞋帽、玩具、包被等物件都是由母亲们亲手缝制的,她们把殷殷的期待、美好的愿望通过一些颇有象征意味的虎纹图案一针一线地衲入孩子们的物件用品上,其中造型多样的虎头鞋运用尤为广泛。
2017年年初,笔者有幸在山东沂蒙山地区遇到了现在依然在做虎头鞋的手工艺人张恒美。张阿姨年轻时就心灵手巧,会做各种传统服饰及民间玩物,虎头帽、虎头鞋、小棉袄、小棉裤、小肚兜、小枕头、捏面人、蒸面灯,各种手艺样样精通。张阿姨说过去家里孩子和老人穿的衣物、飾件全是她一手缝制的。现在儿女大了成家立业,她闲暇时间依然会给自己的外孙和亲戚家的孩子手缝几双虎头鞋,以寄托自己对后辈孩童们浓浓的爱意。
了解到本次采访调研的目的,为了让笔者更清楚地了解虎头鞋的缝制过程,张阿姨特意拿出家里保存的缝制虎头鞋的工具和材料,亲自进行缝制演示,以下就其中部分步骤进行图文记录。
一、打袼褙
打袼褙就是将制作虎头鞋的面料用糨糊一片一片地粘贴起来形成一层,使其变得结实、硬挺,使用的面料都是阿姨平时裁剪衣服剩余的碎布头。先用面粉熬制好糨糊,在平坦的地方把待用的碎布刷上糨糊,后将三至四层面料粘合在一起。为了贴得平整,张阿姨用擀面杖像赶擀饺子皮那样多次赶压粘叠在一起的面料,将多余的糨糊及气泡挤出,使碎布里面的糨糊更均匀,袼褙打得更加平整硬挺。袼褙打好后放在通风处晾干后就可以使用。
二、做鞋底
虎头鞋的鞋纸样是张阿姨自己保存下来的老样式,张阿姨30年前就用这样的鞋样为自己的孩子做鞋子,后来偶尔会在鞋面纹样上进行变化,但鞋型的基本样式一直没变。纸样快用坏时就自己再拓一个(图1)。因为虎头鞋一般都是给满周岁后要学步的孩子做的,所以鞋样的尺寸比较固定,无需变化。
首先用鞋底纸样做模,剪下做鞋底要用的袼褙。因为鞋底要做得硬挺一些,一只鞋底会剪3~4层袼褙叠缝在一起才够厚实。裁剪好做鞋底的袼褙后,单裁两块软布包覆在鞋底两面。与地面接触的面料一般使用厚实的深色棉布,耐脏耐磨有摩擦力;与脚底接触的一面使用柔软的细棉布,舒适又吸汗,面料花色上没有特殊要求。将做鞋底的材料用粗棉线大针脚疏缝到一起,后粗棉线大针脚锁边,这就是鞋底的雏形了。
为了使鞋底坚实硬挺有支撑作用,穿用起来更加耐磨耐用,张阿姨用白色棉线在鞋底细细衲上了当地称为“核桃米”的菱形散点纹样,该纹样以上下左右呈菱形的四散点纹为一单位,按特定顺序进行交替重复排列,纹样简洁有序且致密。随后用手边现有的蓝色碎布条进行包边待用(图2)。
三、剪鞋帮
用鞋帮纸样做模剪下要用的袼褙。鞋帮不宜太厚,故剪1层袼褙制作即可。从张阿姨保存纸样上布满的针眼来看,这个鞋样应该已使用过很多次了。鞋帮纸样左右脚相同,为避免裁剪过程中纸样与面料错位,将纸样大针脚缝合到整块袼褙上,后按形状裁剪。在裁剪好的鞋帮脚面中心处纵向大针脚标记中心线,方便后面贴虎面五官作为参考(图3)。
四、绣虎面
鞋面老虎五官的纸样是张阿姨现场画好后裁剪的,一百双虎头鞋的老虎有一百种神情,五官样式的风格完全靠制作者的现场发挥。“眉毛长一点,粗一点,眼睛大一些,老虎就有精神;眉毛短一点细一点,眼睛小一点,老虎就可爱。给男孩做的话就做神气一些,给女孩做的话就做可爱一些。”张阿姨说她闲暇时会多剪一些老虎的眉目鼻口纸样留着,需要时直接取用。鞋帮剪好后用同色棉线大针脚标出中心位置,用糨糊将五官的纸样粘贴到合适的位置,接下来就可以缝合刺绣了(图4)。
沂蒙山地区虎头鞋的虎面纹样是通过彩色粗棉线刺绣而成的,粗棉线一般从当地集市上购买,颜色十分艳丽。将鞋帮的后跟缝合好后,张阿姨以预先粘贴好的纸样为底,将五官纹样逐一刺绣完成。刺绣时要注意针脚要细密,绣线需将白色纸样完全覆盖住,不要露底,左右五官的针法走向应对称一致,不要左右不均。五官棉线色彩的搭配是张阿姨根据手里现有材料的色彩凭经验而定的,通常使用对比度明显鲜艳的颜色,衬托孩童的活泼可爱。刺绣针法上,虎眉、虎目、虎口主要是平绣,虎目外圈使用锁绣突显轮廓,虎目中心使用打籽绣提神,虎鼻使用网绣,虎须用多股五彩棉线剪成流苏状钉缝。虎耳可以裁剪三角形的小布块钉缝而成,也可以平绣完成。此次由于时间关系,张阿姨裁剪心形纸样、紫色棉线平绣表示。
五、沿鞋口
鞋帮做好后,需将鞋口用布边包裹起来,这个过程又称为“沿鞋口”。布边用45度斜丝棉布裁剪而成,宽度约为2厘米。因为鞋帮是绿色的,张阿姨特意从剩余的布料中挑选出大红色棉布制作。沿边缝制时将布边与鞋帮正面相对,从鞋口外侧中部钉扣位置开始向后缝起,绕过后跟,在鞋口内侧中心位置停针。预留出系带所需的长度后(图5-①),再接着向前沿鞋口缝制一圈后拼合,接着把布边翻到鞋帮反面包紧,用绿色棉线缝合固定(图5-②)。需注意的是,预留系带处将面料毛边窝净后用手针缭缝拼合(图5-③),拼缝的同时要在系带根部打剪口窝转缝合保持沿边平整,同时在系带末端留出扣眼,不要全部缝合死(图5-④)。这样的缝合方式的好处是可以使用一根布条完成整个鞋口沿边及系带的缝制,沿边接缝处钉扣遮盖,使沿边看起来更加完整整洁(图6)。
六、绱里子endprint
鞋面缝合完成后,使用细薄柔软的棉布缝制鞋里,鞋里分为鞋帮里子与鞋底里子。里料的裁剪依据鞋帮、鞋底纸样的形状,预留好缝份后进行裁剪。鞋帮里料在裁剪时鞋口沿一圈留约1厘米缝份,鞋底沿直接剪净。口沿一圈将多余的缝份向内窝净,缭针缝好,底沿一圈用棉线粗针脚锁缝固定。鞋底里子裁剪好后,与之前衲缝好的鞋底大针脚钉缝固定,在距离鞋底边缘0.5厘米左右的位置窝净缝份,缭缝一圈而成(图7)。鞋里料的缝合与制作,避免婴儿脚部皮肤直接接触较硬的鞋底和鞋帮,制作细微之处更加体现了长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七、合鞋底
为了使鞋底更加整洁美观、硬挺有型,张阿姨将鞋面和鞋里缝合好后,用约3厘米宽的粉色斜丝缕棉布将鞋帮底边包边,然后再用白色明线钉缝(图8)。
将缝合好的鞋帮与鞋底反面向外对合好后,在前中、后中处对位,针线“米”字交叉缝合固定,再用双棉线沿鞋底边缘细密锁缝整圈(图9),用力将鞋子正面翻出来,鞋底边整形,钉好扣子,一双可爱的虎头鞋就做好了(图10)。
八、小結
沂蒙山地区的虎头鞋在制作时有很强的灵活性。例如,制作鞋子的面料基本都是平时裁剪服装所剩的边角余料,有时用一种或几种花色面料做鞋帮、鞋底,棉麻绸缎,花样各异,其搭配全在个人手中材料的丰俭和个人喜好,在保证舒适的前提下,并无特殊要求;在裁剪及缝份预留的尺寸上,亦没有严格的规定,鞋帮和鞋底的里料裁制均是比着鞋样粗略剪下来的,毛边的处理则是边缝制的过程中边进行修剪;在缝制的流程和步骤上亦没有严格的规定,手边有空闲时间了,随手拿起来缝上几针,衲鞋底和绣鞋帮先做哪个都行。在此次调研采访过程中,因张阿姨手中现有的彩棉线颜色种类较少,为了配合拍摄,让虎头鞋做完后色彩更加鲜艳,张阿姨临时让家人去集市上购买彩线。在等待的过程中,张阿姨暂停了绣虎面五官的操作,转而开始做起了鞋口的沿边、缝制鞋帮的里子,待需要的彩线买回来后,再把未完成的虎面五官绣好,期间并没有因为材料的短缺而浪费时间等待。
与其他地区的虎头鞋形式相较,沂蒙山地区虎头鞋的裁剪结构简洁大方,表现的虎头形象粗犷朴实,装饰手法灵动多样,色彩搭配鲜明艳丽,体现了这一地区强烈的地域特色和艺术特征。虎头鞋的纹饰造型充分体现了母亲借用虎的形象为孩童避灾驱邪、护生安康的期盼与爱意,而“虎头”本身的纹样造型亦是在“取意传神”的前提下,制作者审美与趣味的结合。
沂蒙山地区的虎头鞋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意蕴上都有着强烈的民间艺术性和文化性。其造型特征和造型方法亦蕴含着先人创造形象的智慧和方法,而淳朴善良的母亲们则期望通过这样一双双浸润着心血的鞋子向子女们传递自己浓浓的爱意和无限的深情。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KYTG02170206/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丹丹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