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
我们无法预知一件事的结果如何,但我们可以怀着最大的诚意和自信去努力争取。
抱着这样的心态,在作文比赛初赛截稿前的三个月里,我反反复复地修改了十几遍稿子。我很清楚,如果能入选决赛,代表着我在写作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我已经高三了,要把握住这些机会。
有付出终会有回报。今年7月末,我和同校的几位选手一同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共赴这一场文学盛宴。
火车北上,窗外碧空如洗,莲叶接天。窗外的建筑物由“小桥流水人家”变作“红墙琉璃古塔”,远方,仿佛有一双眼睛正默默地凝视着我们,一个历经了百年风雨的沧桑声音,在默默说着“欢迎”。
在地铁站迎接我们的是我校上一届毕业、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学姐。带队老师笑着说,要是明年再来,就该由我们来接人了。
我们要去的是本次大赛分会场之一的中国传媒大学。决赛没有其他方面的语文考查,只要写一篇作文,看似简单,却是最难的。
现场比赛,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在短短两小时内可以完成一篇两千字以上的、高质量的作文。因为对于写作者来说,灵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如同山间缥缈的云雾。
笔试前是专家讲座,以阅读和写作为主题。生活在一个碎片化阅读日趋普遍的时代,我们渐渐忘记了多方面地去思考一本书,并理解其中的深意。白岚玲博士以《红楼梦》为切入点,与我们探讨了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能说出《红楼梦》的大概,却鲜有人能通过文章的细节描写去追根溯源。就好比我们只看到了黛玉的尖酸刻薄、宝钗的优雅大方,却忽略了她俩实则一人父母早逝寄人篱下,另一人礼教缠身真情已失。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本事,不然灵感的鲜花迟早会枯萎。
另外,想法和作品也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迸发出新的生命。我们不需要再写出一本《红楼梦》,也不需要80年代的人写出50年代的文字。新的思想要驻扎在新的时代,新的作品上烙印的,也应该是这个时代所独有的印记。
作家徐则臣做了最后的演讲。他最后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写你会写的,写你能写的,写你能写好的。”在这样的点拨下,所有人离场,前往决赛会场。
作文题目有三个。第一个,以“当我老了”为题写一篇作文;第二个,把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改编成散文、微小说或是剧本;第三个,通过一则反映当今社会问题的材料写一篇作文。我对第一个题目没什么感触,写了只会随大流,第三个题目的挑战在于这个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而第二个,两个月前我刚好研究过,居然撞上了。
李义山的这首诗一直颇有争议,《夜雨寄北》到底是他写给妻子还是写给朋友的,内容是关于爱情还是友情?我觉得二者兼有。凭着这样的想法,我决定了故事的主人公——“他”,我想把“他”刻画成一个多种角色的结合体,以“他”来代表古往今来所有具有这样情感的人。
我把故事发生的地点设在巴蜀。这里雾气缭绕终年不绝,这里夜雨缠绵凉风卷竹林,这里山路崎岖道路难行,却不断有人纷至沓来,因为这里,埋藏着无数珍宝。
“他”是为了家庭奔波的中年男人,一个离家万里常年漂泊在外的父亲。对妻子聚少离多的愧疚,对儿子日益疏远的无奈,在一次工厂停电的雨夜里,他寂寞的身影与那个千年前的灵魂重合,心中归家的美梦和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愁是中国自古以来说不完的话题——空间上的距离是可以抹去的,只有心与心的距离,日久成鸿沟。
但是,写着写着我就感觉到了困难,我不能完全走进人物的内心,以最贴切的语言描述出“他”内心的世界。由于个人阅历的限制,导致我无法更进一步,纵使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拘束于胸中,不断拥挤着,四处乱撞却碰上铜墙铁壁。
我想,所有的写作者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比赛中遇到瓶颈,是不幸,但又是幸运,因为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意味着我还能再进一步。每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做到更好,所谓学海无涯,如是而已。
结尾的时候我突然心软了,一念之差,我让主人公回家了。我的确给了“他”希望,但这个希望需要漫长时间来等待。就像枝桠长出了花骨朵,要经历阳光的照射和雨水的滋养,花朵才能开得绚烂。
对我而言,结果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在是这个过程中,我能够学到新的东西。写作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攀爬的过程,我要怀抱初心,脚踏实地地前行。
每个人都不应害怕遇到自己的瓶颈,这是突破的关键;都不应担心自己的缺点,这是前进的踏板;都不应掩藏自己的过去,这是成长的轨迹。努力会有收获,未来晴空万里。
而北京,我相信,我们山水有相逢。
(音 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