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月姣
十一月节令果实之佛手柑丹葩点漆细馨浮 苍叶轻排指样柔
崔月姣
佛手学名佛手柑,又名五指橘、九爪木等,为芸香科柑橘属佛手树的果实,多种植于我国浙江、广东、福建、四川等丘陵地区。佛手树为常绿小乔木,枝上有刺,叶互生,叶片革质,呈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佛手花开于初夏,花瓣为长披针形,有白、红、紫三色,具香气,味微苦。果实成熟则要等到冬季,佛手柑果皮极厚,呈澄黄色,在生长过程中皮肉分离,瓤少难食,一端在生长时裂开,有的弯曲如拳,有的张开似指,形成细长弯曲的果瓣。因其形态特殊,果实保隆冬时节,寒气袭人,百花凋零。这样的日子里若能品得一份自然的馨香,想来也觉得格外美好。
明 朱小松竹根制佛手高一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存时间长,所以颇堪赏玩。
实际上,佛手柑是经过人工选育栽培的枸橼(香橼)的一个变种,二者功用、性能相似,只有形态不同。所以佛手柑与香橼一样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药用价值,同时也是闻果的主要代表。芸香科的果实大多含有柠檬油素、黄酮苷、橙皮苷、香豆精等,古人用其为香,以醒脾开胃,沁心醒神,现代药理研究其香气有降血压,减缓心律,使人放松精神的作用。《浮生六记》中关于佛手的香气有一段「记乐」,有人认为茉莉花「形色如珠」常常装饰于女子云鬓,沾染「油头粉面之气」后,「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三舍矣」。对此说法,那位蕙质兰心的芸娘却将佛手香味喻作「香中君子」,只因其香味「在有意无意间」;而茉莉之香乃是「香中小人」,「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一语道破品香、为人之真谛。
清 张经 岁朝图轴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以往经常有人将闻香果品随手取来,肆意闻之,其实这些闻香果品的供法、闻法也有讲究。佛手柑最忌讳以「醉鼻嗅」,因为以醉鼻嗅之容易使果实腐烂;「木瓜忌出汗」,以汗手摸过后需要用水来洗净,以防止果实腐坏。在明清风俗画、宫廷画的室内陈设中,可见佛手、香橼常常摆放于条案上,可单独置于香几上,也可置于榻上小几,或直接摆嗅,则细馨浮动;观,则如佛祖之手,指样轻柔。时人不妨将这「君子之气」赠与他人亦留予自己。
放于罗汉床的一角,甚至床帐中。
佛手谐音「福寿」,寓意吉祥,是岁朝之时的常见供品,同时也是明清时期流行的工艺题材。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朱小松竹根制佛手,为折枝式双佛手造型,佛手枝叶相连,高低错落,转侧不同,变化精微。将竹根肌理善加应用,精工细雕,表现出佛手果皮粗糙的质感,非巧工不敢为之,再配以精巧的构思和艺术想象力,使之成为同类工艺品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