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氤氲 芬芳童年
——读《画说中国茶》

2018-01-03 18:06□林
中国茶叶 2017年2期
关键词:茶事神农茶香

□林 颐

茶香氤氲 芬芳童年
——读《画说中国茶》

□林 颐

我爱饮茶,也爱读书。朋友知我所爱,传我动图秀。点开来,古筝幽婉、水墨淡逸,配上清雅的文字简介,我立刻便爱上。

书到了,共两册。一本叫做《画说中国茶:茶史·茶趣》,另一本是《画说中国茶:茶事·茶俗》。茶书读过很多,这样精美的少见,说是儿童绘本读物,亦属典藏佳品,真算得上独具用心。先看了茶史。中国茶的发现者现在尚无定论,一般都归于神农。据说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传说由来已久,本书的角度比较有趣。神农有个神奇的水晶肚,他能够看见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寥寥数字,转折波荡,将来龙去脉说清楚了,用语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准,如果作为床头故事,我想没有哪个小朋友不爱听的。

既然是“画说”,画就成了主角,甚至比“说”还重要。这个故事配了两幅图,一幅是神农趴在草丛中凝视眼前的小草,一幅是神农站在大石头上抚摩自己的“水晶肚”。神农并不高大伟岸,而是一个矮胖墩,手部和腿部仿佛娃娃般的藕节,最妙的是眼神充满好奇,一如幼儿的清澈天真。萌萌哒,讨人喜欢。中国美学讲究“大巧若拙”,本书的绘图以人物为主,毋论皇帝高官,还是百姓僧人,各有各的神韵,而无一例外的都是在传统水墨绘法中夹杂了现代卡通技巧,憨态可掬,稚拙浑朴。人物之外的场景氛围则是大写意的手法,挥墨泼洒大开大合,却又在竹叶、柳枝这些小物上以皴笔描摹细节。

编者说,这部书用三年来成就“茶之爱”,工夫主要就是落在了绘画之上。此书缘起于中国茶叶博物馆所做的茶文化青少年普及项目。文字要浅显易懂,绘画则既要中国风又要有童趣,编著相对容易,合适的画家实在不好找。后来,在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工作室的母隽楠承应了这个难题,现在成书刊登的绘画约200幅,而三年里废掉的笔墨却十倍有余。编者和画者不停地电子磋商、驿路奔波,好一番日夜苦累,终于换得如今案头这两册凝聚心血的书籍。单为了这些画,就值得好好珍藏。

绘画予人以直观感受,文字则需要慢慢消化。不用着急,一天看一点,都是小故事,知识藏于趣味,时读时新。《茶史·茶趣》选取历史上有名的茶人茶话。举凡陆羽、王濛、苏轼、唐寅,乃至于近代的鲁迅、梁实秋,甚而远至日本的千利休、英格兰的凯瑟琳王后,茶人之趣闻轶事数之不尽,结茶缘、品人事,千年的中国茶,我们说“道”在日常,“道”在杯盏,小孩子未必马上就能懂,然而这些故事终将开启他们的心智。《茶事·茶俗》更偏重于茶常识的教化。白茶、绿茶、乌龙茶,龙井、云雾、碧螺春,细说每种名茶的来源与性质,依然注意结合民间传说,始终不脱普及之根本要旨。对于初入门的成人也是有用的。你可知,绿茶冲泡有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之分别?红茶适合冬天,可以给你暖暖的安慰;白茶一定要浸泡时间长久一些,才能浸出茶汁。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传统,应当是活着的文化。唐时的浪漫,宋时的庄重,明时的精雅,茶文化之涓涓细流,在书里,更在生活里。林清玄说:“茶可生善。”识茶、鉴茶、泡茶、品茶、敬茶,都有规矩,乱不得,茶艺磨练心性,礼仪不是拘束,熏染了茶香的孩子往往举止大方,待人有礼。当然,并非就要学茶艺,平时多一些了解,就多一丝热爱。童年之于我们的印象,往往烙刻一生。我的记忆里有一个场景,外公斜靠在藤椅上,手里的玻璃杯冒着袅袅水汽,“草叶子”在热水中悄悄舒展,外公时不时将杯子凑到嘴边,吹上一吹,轻轻地啜饮,眼睛却始终不离摊在桌上的那本书。我爬上他的膝盖,偷喝了一口,啊呸,苦的!外公笑了,跟我说那叫做“茶叶”,他还和我说起了茶叶的传说,据说那是很早以前一个叫“神农”的老祖宗发现的。

我手捧这部《画说中国茶》,依稀看见多年前的那个老人,听见了融合着茶香的温情暖语。外公早已离我而去,“茶”和“书”留给了我。愿这世间,清茶相伴好书,芬芳更多人生路。

《画说中国茶:茶史·茶趣》

《画说中国茶:茶事·茶俗》

猜你喜欢
茶事神农茶香
浮生遇到你茶香舍
武夷山茶事摩崖题刻
神农尝百草
四季茶香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神农尝百草
崂山茶事
神农尝百草
来一杯午后茶香
那抹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