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华 ,董业莹
高校体育保健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 华1,董业莹2
本文通过对两所普通高校一、二年级60名体育保健生的问卷调查、访谈与观察,了解到体育保健生的健康状况,对他们选择体育保健课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影响体育保健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鼓励、引导体育保健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帮助他们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从而改善其身体状况,恢复和提高其健康水平。
体育保健生;健康状况;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1]。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入学体检标准的降低以及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中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身体方面的特殊原因,这部分学生无法像普通学生一样正常地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成为了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弱势群体。2002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近十年来,关于我国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方面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从研究结果来看,全国各大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状况参差不齐,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体育保健课,也有部分高校的病残学生虽然申请了体育保健课,但体育保健课形同虚设,体育保健生成了没人管的“孤儿”。那么,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身心素质就成了广大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泰山医学院及泰山学院一、二年级68名体育保健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策略,为引导和帮助高校体育保健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泰山医学院、泰山学院2015、2016级不能正常参加体育课的学生,共计68名,其中男生32名,女生36名,年龄均在17-20岁之间。
1.2.1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68份,回收6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3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2.6%。通过发放问卷了解体育保健生的身体状况,体育兴趣,影响体育参与的因素,分析他们选择体育保健课的原因。问卷采用无记名式,在学期初进行(开学前三周)。
1.2.2 访谈法和观察法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与体育保健生沟通与观察,了解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及思想动态。
通过对体育保健生健康状况的调查,分为以下五种情况:(1)肢体残疾。大部分学生残疾等级属于轻、中级,包括小儿麻痹后遗症、肢体残疾或残缺等,也有个别学生残疾等级较重;(2)术后恢复。这部分学生由于做过手术,包括左腿胫骨骨折、左膝前任带交叉手术、锁骨骨折后手术等,身体处于恢复期,暂时不能做剧烈运动。这部分学生体育教育弹性空间比较大,可根据身体健康状况选择恢复正常参加体育课;(3)患病。这部分学生由于患有慢性疾病,包括心肌炎、慢性肾炎、先天性心脏病、哮喘、高血压等,体质比较弱,不适宜参加剧烈运动,因此选择了体育保健课;(4)超重。由于身体过度肥胖无法正常参加体育课的学生;(5)身体部位损伤。是指有不同部位损伤如右腿半月板损伤、腰间盘膨出的学生。
表1 体育保健生健康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体育保健生中,术后恢复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患有疾病的次之,还有少部分学生是由于身体不同部位损伤及超重影响了正常的体育课,所占比重最小的是肢体残疾。其中,术后恢复、超重及身体损伤的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恢复健康,重新投入体育课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患慢性病及肢体残疾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提高自身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一直以来,我国在高等校的体育教学中都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很少注重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习惯的培养[2]。尤其是处在体育弱势群体地位的这部分学生,他们本身在生理上的缺陷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身心都承受着比常人更大的压力,如果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不被重视和关注的话,他们的体质状况将更加令人堪忧,在步入社会以后也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负担。因此,分析制约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目的是为他们将来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提供支持和帮助。调查发现,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的保健生占绝大多数,有自己的健身计划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从表2来看,体育保健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是很不令人满意的。
表2 影响体育保健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2.2.1 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预示着一个人从事某一行为的力度和方向(Pintrich, 2003)[3]。在教育领域,各种动机理论试图揭示“什么使学生朝着某一特定的活动或任务(方向)坚持不懈的努力(力度)?”(Pintrich & Schunk, 2002)[4]。动机是个体为实现目的而行动的内在原因,体育保健生中有63.2%的学生由于患有疾病、术后恢复、身体损伤等原因而造成行动不便,认为自己不适合参加体育锻炼,47.1%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这说明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功能、价值认识还不够明确,体育锻炼的动机还不够强烈。
2.2.2 体育保健生的特殊心理
从表2看出,由于害怕暴露缺陷被别人嘲笑的体育保健生占23%。著名养生学家宋一夫曾明确指出“养身之前必先修心”。一个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身体素质是心理素质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心理素质[5]。体育保健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与正常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他们渴望被其他人保护和接纳,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内心比较自卑,又不敢正视自己,害怕其他学生的异样眼光,因此习惯于把自己的缺陷隐藏起来,这种特殊的心理导致自己不喜欢在运动场上抛头露面。
2.2.3 学校对体育保健生的组织与管理
通过表2发现,有89.7%的学生由于缺乏专门的指导而影响自己残疾体育锻炼,在所有因素中所占比例最高。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主观上还是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的,但客观条件制约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体育保健生由于患病、残疾、体弱等原因不能正常参与体育锻炼,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能参与体育锻炼,他们只是缺乏专门的知识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在锻炼的项目,负荷强度,负荷量等方面不能较好的把握和控制。因此,高校需要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对体育保健生的专门组织、指导和管理。
2.2.4 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限制
体育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对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目前,各高校还基本没有为残障学生设置特殊体育场馆、配备特殊体育器材。调查发现,体育保健生选择没有合适的场地器材的占86.7%,由于身体的限制,普通的场地器材可能会令保健生锻炼起来力不从心,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无法保护他们的隐私。由此可见,专门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突出因素。
此外,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有少数同学制定了自己的健身计划,并能坚持进行,说明这部分学生有为了疾病康复而健身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需求;选择的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散步、慢跑、太极拳、棋类、羽毛球等运动量比较小的项目,这个现象也反映出我们对符合体育保健生身心特点的体育项目研究和开发不够,体育教师今后应加大研究力度,努力为病、残、弱大学生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化、科学化做出贡献。
第一,选择体育保健课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分为五类:肢体残疾、术后恢复、患病、身体损伤以及超重。第二,高校对体育保健生的体育指导及组织管理不到位,成为严重制约体育保健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第三,高校缺乏为保健生设置的特殊体育场馆,特殊体育器材,是影响体育保健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突出因素。第四,高校缺少为体育保健生开发的适合他们身心特征的体育项目,也是他们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的因素之一。第五,体育保健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明确,导致他们参与锻炼动机不强烈,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体育保健生的特殊心理导致自己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害怕暴露身体缺陷,不敢走进体育场参与体育锻炼。
3.2.1 在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并开展有关体育保健课的科研工作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在高校里对那些病、残、弱学生采取免修体育课的做法是不妥当的,除非患有禁忌体育活动的疾患,所有学生都应享有上体育课的权力。病残大学生虽然在体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们对健康的追求和正常人是同样强烈的。因此,我们需要在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并开展有关的科研工作,帮助他们改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2.2 培养特殊体育教育师资,提升师资素质
体育教师的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高校日益增多的病、残学生,必须对正常体育专业生开设特殊体育教育的课程,这样才有可能满足目前我们国家对特殊体育教师的强烈需求。[6]在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增添实践课程,并建立全国统一的特体师资资格认定标准,便于人才的规范培养。特殊体育教师既可以指导普通学生,又可以为体育保健生体育锻炼提供专门的指导,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2.3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和完善无障碍设备、特殊体育场地及器材
政府和学校应及时了解体育保健生的共同需要,完善规划体育场地和设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设特殊体育场地和配置体育器材;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的设施,并在课外时间对特殊群体学生免费开放,为特殊群体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学校还应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保健生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14:37-40.
[2] 申建芳.郑州市高校保健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32(2).
[3] Xiang, P., McBride, R., Guan, J., & Solmon, M. (2003). Children’s motivation in elementary physicaleducation: An expectancy-value model of achievement choice.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4,25-35.
[4]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2002).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nded.).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5] 赖福芬,钟金玲.谈体育教学中残疾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学报.2004,69:148-149.
[6] 王华.教育公平视野下普通高校融合体育教育保障措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3(5):113-114.
StudyontheInfluencingFactorsofPhysicalExerciseamongCollegeSportsHealthCareStudents
Wang Hua1,Dong Yeying2
Through the survey,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of 60 sports health care students at two regu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health status of sports health care students is investigate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asons for their choice of sports health care courses,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ports health car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exercise, develop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encourage and guide sports health car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actively, as well as helps them to develop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form physical exercise habit, improve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 and restore and improve their health level.
sports health care student; health status; physical exercise; influencing factors
G812.4
A
1005-0256(2018)01-0105-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8.01.046
王华(1984-),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研究。
第二作者简介:董业莹(1986-),女,山东枣庄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研究。
1.泰山医学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Sport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ollege of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271000, Shandong, China.
2.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山东 枣庄 27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