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毅,蔡 峰,李 金
全民健身背景下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蒋 毅,蔡 峰,李 金
本文立足于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的大背景,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如何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相结合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了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构建学校与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互动的组织机构以及学校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形成多维共享模式等对策,为新时期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和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全民健身;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对策
政府提倡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目标是为了改善群体的体育建设条件,同时还对社区全民体育文化建设、设施建设进行了投入,计划为了全民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群体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这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资源中的设备资源来看,人均设施或是总量设施占有比率,目前社区全民健身的资源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发展建设文化需求。这种供给不足有与学校体育资源的闲置形成了一定的矛盾,所以学术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挖掘学校、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优势,还能够全面统筹相关的体育资源。[1]
依照全面健身的基本精神内核,社区尽管缺乏相应的体育场地等资源,但是同时具备地方政府的政策帮扶、资金补贴等优势资源,对比社区来说学校具有更多的体育设施、教育师资等资源,若是学校将本校的闲置体育资源提供给社区,与社区构建相应的资源共享模式,不但能够提升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与社区形成资源互补,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来说,学校体育资源共享化也极大的推展了全面建设的资源,为地方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锻炼需求提供了新途径。
学校参与到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不仅丰富了地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活动项目,还为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锻炼手段、方法,学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文化的新传播主体,借助各类体育活动为传播方式,互动参与为体育文化传统的新路径,将校园文化融入到地方社区体育文化持续建设的整个过程。校园文化作为交互性、创新性较高的文化形态,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最新文化信息,优秀的体育师资与活力四射的青年,学校自带的育人属性也能够优化地方社会的体育文化环境。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向社区输送优秀的体育人才,强化地方社区体育文化认同感,提升社区大众的地方归属感,在空间、实践和社区家庭形成相应的辐射群,从根本促进了地方社区精神文化的构建与完善。[2]
学校参与到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不仅能够解决地方社区目前体育人力资源、物质设备资源的短缺,促进地方社区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促进满足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内容需求,包括:(1)学校通过物资资源新配置参与到地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优化配置了闲置的体育场地与设备;(2)学校的人力资源参与到地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学校体育师资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人文素质,促进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社会适应性,学生教育的场地也延伸到地方社区,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实践环境;(3)学校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不仅能够将专业化的体育活动管理模式引入社区体育活动,还能够将地方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转化成新的体育课程教学资源;(4)学校体育文化与社区体育文化联动发展,利用社区体育资金资源解决学校体育社团活动资源不足的问题。
当前全面建设背景下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类形式:(1)学校物力资源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包括学校体育场地向周围社区的开放;(2)学校人力资源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包括了体育教师、学生、科研学者或学校管理人员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服务、指导、管理过程中;(3)学校邀请社区以及与社区共同举办体育文化活动。
当前社区体育长期设施十分短缺难以满足锻炼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社区居民,根据调查显示学校的体育场馆普遍都是对周围社区居民开放的,开放的时间主要在法定节假日,日常的开放时间主要是在学生正式上体育课之前以及放学之后,大部分的学校都是以免费开放的形式为主,部分体育项目场地收取适当的费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能够解决本校学习场地利用率低的问题,促进了本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促进了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促进了校内校外体育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促进了社区的和谐。[3]
当前大部分社区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即便是少数社区配备了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但是人数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根据调查的社区情况来看每个社区只有一名指导人员,极少社区有两名指导人员。这当然难以满足当前全民健身的热潮,改变当前社区专业体育指导人员配置不足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学校具备解决该问题的先天优势,学校都配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可以充当业余的社区体育指导院内,还能够组织管理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例如,宣传体育健康知识、开展地方社区体育比赛、社区居民体制监测等,这能够一定程度实现社区、学校人力资源有效配置。根据调查显示,学校教职工参与的主要形式为体育指导员,参与的活动类型主要集中在健康知识宣传、体育比赛组织。学校学生参与的动因是学校组织,从学校组织的频率来看,偶尔组织情况多于经常组织,但是学生集中选择长期参加。[4]学生多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社区体育文化活动,这种志愿行为是有一定的长期性的,但是学习组织缺乏持续性,这也导致学校组织的偶然性。这表现出当前学校组织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缺乏系统化、常规化的组织实施机构。
根据调查,大部分学校都会邀请地方社区居民参与到学校内部组织的体育文化活动,参与的项目都是组织举办较为便捷的球类体育项目。学校安排社区居民参与活动会选择多数居民日常锻炼的项目,还会在活动举办的过程中进行体育健康小知识的普及,这提升了居民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5]球类运动中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比赛举办的比例比较高,主要原因是这类体育项目在大众日常体育活动的比例较高,大众都较为喜爱易于掌握运动方法的体育项目,这类项目的活动也易于开展,此外这类活动对运动场地有一定的要求,居民尽管爱好但是缺乏相应的条件,所以学校邀请社区居民参与这些活动时,社区区民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学校和社区一起举办的体育项目也都是大众热爱的体育项目,一般会选择学校体育场馆开展活动,学校具备相应的文化氛围、物力、管理、人力资源,社区和学校的合作能够实现双方资源有效共享,这对与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根据上述的现状来看,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短缺成为限制我国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开展的主要掣肘,从宏观政策来说,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地方社区体育资金投入,基于全民健身的长期计划中设置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短期社区居民健身计划。此外,还需要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管理,包括了体育物资、经费、人员的管理,不断拓展的资金筹集源,例如,地方企业单位的会费缴纳、集资赞助等,调动社会各类资源,推进地方企事业单位参与地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通过“体育公益资源”、“社区体育设施”的共建计划,明确相应管理主体的责任范围,做好群众建设设施、场地的管理工作,保障社区建设设备的安全使用,推进体育走进社区、学校、农村、企事业单位。
图1 学校与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互动组织机构
学校与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互动发展是一类新型的体育发展模式,为了推进这类新型的发展模式,建设能够有效沟通学校、社区的组织机构十分必要,这也是两者互动发展的初始阶段,具体互动机构发展包括几个流程(图1)。该类互动组织机构需要经过实践探索建设相应的学区体育组织,一般管理的参与人员包括了地方企事业单位、居委会、学校、行政单位人员,也可以根据发展的阶段设置相应的“学校-社区体育联合会”。根据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需要提升学校参与地方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互动意识,可以在学习内部建立相应的管理部分,例如,社区体育实践部,高校也可以通过社团的形式参与到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组织机构设置的基本职能包括了相应制度的订制,以及为互动活动提供相应的设施、场地服务,提供相应的体育文化指导、咨询服务,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互动文化活动开展的方案包括了人员配置、场地设置配备、时间安排、评价机制选择等,通过实践不断完善组织结构管理程序。
3.3.1 资源、设施共享模式的构建
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拥有较为完备的体育组织机构、体育师资、设备资源,这就应当发挥地方学校的优势体育资源,促进双方资源的衔接,在互动衔接实践件渐渐构建资源、设备的共享模式,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保障体系。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体育法》规定的内容来看,公共体育设施为了方便大众开展体育活动,提升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学校保证自身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下提升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房率,可以与地方社区签订相应的设施共享协议,不仅能够满足资源、设施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还能够满足其经济效益的适当性。除了制定合理的开放制度之外,确定合理的开放时间段,融合社区居民健身与学生健身,促进健身人群类别的多样化,还可以促进学校健身设施的全面开放,室内健身实施开放程度的稳步提升,从学校管理、维修设施以及地方居民消费情况确定相应的收费标准。
3.3.2 人力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
学校拥有专业的体育人才,根据参与的情况来看,实践过程中需要提升其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构建相应的学校社区体育指导人员服务中心,为学校与社区体育人员的互动制定相应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可以安排中心机构的工作人员到地方社区进行体育文化服务指导,而且从学校的志愿者组织中安排专业体育教师来对进入高校的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指导,构建相应的指导程序、指导模式,让其指导过程有效化、规划化、系统化,指导也可以根据项目难易以及居民个性化需求,采取无偿、部分有偿、抵偿的形式,这不仅能够发挥学校的体院人力资源优势,形成稳定、高效的人力资源共享模式。
3.3.3 信息、项目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
图2 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信息、项目资源共享模式
培养社区大众进行科学健身的关键路径就是宣传与教育,针对促进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两者体育的互动发展,参与和互动的前提就是科学健身意识和文化宣传。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互动上应构建相应的健身信息网络交流平台,订制相应的管理制度,网站的组织者都是由社区文体科员以及学校体育教师担任,管理过程中需要对社区居民的健身情况进行基本调查,了解本地社区大众建设的基本需求与新需求,根据地方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相应的体育信息资源收集,通过个性化分析,以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为根本目标,特别是社区居民经由健身讲座、宣传栏、网络微平台、媒介、演出活动等形式进行参与,学校参与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体育文化宣传周进行科学健身的宣传教育,两者构建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针对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构建相应的体育活动交流中心,主要包括了由学生与教职工参与的学校体育演出队,由学校教职工人员、学生、社区居民组织参与的体育俱乐部,活动管理也是根据健身需求定制相应的计划方案,方案包括了周计划、月度计划、季度计划以及年计划,健身活动的具体项目多元化发展,解决当前常规活动体育项目的单一化,开展竞技型、保健型、社交型的体育项目类型,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积极性。这类活动的开展主要是由交流中心举办的,特别是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活动应该贴合社区体育发展需求,高校在教学上提升与社区体育的衔接度,特别是师范院校可以设置新型体育专业,根据大众需求与体育市场开设“体育社区指导”课程,提升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1] 秦椿林主编.当代中国群众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 吕树庭,刘德佩,主编.体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3] 范影影,陈开梅,满明辉.从文化视域看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08) :117-118.
[4] 宋子祥.黑龙江省高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民营科技.2016(12) :118-119.
[5] 闫士展,孙庆祝,马德森.“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4) :21-26.
ResearchontheCountermeasuresofSchoolsParticipatinginCommunitySportsCultureConstructionundertheBackgroundofNationalFitness
Jiang Yi,Cai Feng,Li Ji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fitness activities flourish, using literature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case studies methods etc.,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how to combine colleg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re made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 in the new period and the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crease investme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ports resources; construct organizations concentrating on interaction between campus activities and community sport activities; and construct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to form the models of multi-dimensional sharing.
national fitness; school participation;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n community; countermeasures
G812.4
A
1005-0256(2018)01-0050-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8.01.024
广东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类青年项目(项目编号:GKY-2016KYQN-16)
蒋毅(1988-),男,湖南岳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广东科技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 东莞 523083
PE Teaching Sec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ongguan 523083,Guangdong,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