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学芝
习近平合作共赢发展战略的传统文化意蕴
文 / 刘学芝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合作共赢”发展战略,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习近平合作共赢发展战略的传统文化意蕴主要表现在建立新型国际外交、推动中国和世界发展、参与全球治理等几个方面。
和合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协调、和谐、和衷共济。“合”指结合、合作、融合。和合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等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一种理想关系状态。这种理想关系状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即“天人合一”的状态;二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国际外交中,得以充分展现。为了携手共促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运筹大国关系,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共同建设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了进一步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习近平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积极推进东盟外交,共建“一带一路”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深化与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等。习近平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外交,深刻地凸显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的世界意
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是中国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之本意为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把“义”发展成为社会各阶层所普遍认同的道义,并在《论语》中做了深入地说明,比如“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可见,孔子把义看作与仁礼并列的伦理范畴,同时提出了君子人格中最基本的义利观。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义利思想,并提出了“舍生取义”说。汉儒董仲舒则把“仁义”作为社会道德的最高原则:“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清初颜元则一反董仲舒的观点,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把道义与公利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秉承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不断贡献着中国的责任和担当。比如,“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成及其运行,都是中国责任与担当的生动体现。再比如,2016年伊始,沙特与伊朗断交,中东局势堪忧。之后,习近平前往中东,对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强调各方要在追求对话和发展的道路上寻找希望。敢于直面世界最棘手的热点问题,彰显了中国的外交自信和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中庸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是一种方法论。近年来,学界一些专家学者将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和唯物辩证法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中衡”的新方法。所谓“中衡”,“是中庸的‘持中’理念与唯物辩证法追求平衡和制衡思想融合的产物。其中,‘持中’是手段,‘求衡’是目的,以持中达平衡,两者互补相通,构成中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雾霾、水安全、土壤污染等成为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世界各国发展所面临的难题。2017年1月18日,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召开,习近平向全世界阐述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享共赢的中国方案。共享共赢,是和中求衡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深刻体现。
当今世界,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已经难以解决。因此,世界各国应该摒弃对立的思维,用和中求衡的方法来解决各种难题,实现世界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发展。
(作者系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