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组织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研究

2018-01-02 11:55庞源陈家晶张晓峰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3期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社会思潮新媒体

庞源 陈家晶 张晓峰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1创新人才培养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点,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人才的培养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群体是党接续奋斗的重要人力资源,同时正处于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最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的影响,如果不加强引导,高校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极易被不良社会思潮所诱导。本文试图立足新媒体视域,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角度,从政治建设、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分析如何构筑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组织防线。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思潮;高校基层党组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2(33)我们正处于时代发展浪头,经济、互联网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问题,各种社会思潮争相涌动,企图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互联网应用的总体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从学历上看,大专及以上网民占比20.4%,从网民职业结构中看,学生群体排名第一,占25%。由此表明,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纷杂的社会思潮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加便捷的传播载体,而高校学生群体是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在这种情况下其价值观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这决定了高校必须建立新媒体视域下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思想防线、组织防线和工作防线,要利用新形势,循循善诱,趋利避害。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社會思潮的特点

对于社会思潮的含义,学界普遍存在三种观点,即“词语解释说”“综合说”和“中介说”,笔者认为“综合说”在本研究中更能够准确表达社会思潮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特点,因此本文以“综合说”对社会思潮的定义为基础展开,引用李华兴的观点:“社会思潮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因环境变迁和某些阶级、阶层群体的共同利益与要求而形成的一种以动态形式出现的、带有社会性、感召性的思想倾向和心理状态”○3(25)。本文认为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社会思潮有是三个特点:时代性与群体性、动态性与传播性、潜移默化性

(一)时代性与群体性

从深层次上来讲,社会思潮一种意识形态形式,由于它是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阶层,因而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我们可以说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群体性,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社会思潮在特定的时代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利益格局的变化和调整,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给特定的群体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而这些特定的群体往往是作为社会思潮的载体而存在的,由于这部分群体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利益愿望,因此社会思潮也更能够表达和反应其整体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来讲,社会思潮常常以社会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因而也更容易被社会群体所接受。当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高校学生群体具有极为相似的利益愿望和特征,因而更容易形成和传播各种或好或坏的社会思潮,同时,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广泛应用,也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带来了便利。

(二)动态性与传播性

从过程上来讲,社会思潮具有动态性和传播性的特点。社会思潮的动态性是指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思潮的主体也是动态变化的,即从一个群体流向另一个群体,或群体范围不断扩大。社会思潮是动态发展的,但也有其发展的规律性,王家忠认为:“从动态上看,任何社会思潮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社会思潮的发展一般经历这样三个基本阶段:潜伏启蒙阶段,全盛高潮阶段和蜕分衰落阶段。”○4(56)而社会思潮在群体之间的流动以及在群体范围上的扩散,也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传播性。社会思潮都有一定的理论作为主导,经过理论的武装,跨越了学术领域,在在社会中和群体中进行传播,使其具有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力。在高校中,通过新媒体的各种形式,使得社会思潮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具有了更大的流动性,这也给不良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腐化提供了机会。

(三)隐秘性和渗透性

从载体上和影响上来讲,社会思潮就有渗透性和隐秘性。社会思潮不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其传播的载体具有隐秘性的特点,产生的影响具有渗透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它会通过一定的社会行动、社会观念、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以及相关学术理论而得到显著表现,其多元复杂、交叉纵横的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影响力是隐秘性和渗透性的,“某种社会思潮总是代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拥有特定利益诉求的某些人或者某些群体的利益,在少数精英的推动下,潜移默化地影响众人”○5(27)。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在很多特定的方面符合了高校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所以很容易被高校学生群体所接受,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困境

高校作为青年学生聚集的区域,对不良社会思潮的抵御工作已然形成自身的体制规范,但是现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存在着一些被忽视的方面。

第一,重文化,轻政治,缺乏理论的引导。不良社会思潮本身属于文化领域,理所应当应在文化领域加强宣传,布防措施,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正确做法。但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提出了“四位一体”,将政治放在首位的工作方向,因而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抵御不良社会思潮过程中,应当加强新时代理论的指导和宣传,提高政治建设工作的地位。

第二,基层党组织的覆盖率不足。在新媒体发的展使得不良社会思潮的动态性、传播性以及潜移默化性都越来越难以控制,因而要将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网设在高校任何有学生的角落。目前的高校中,基层党组织的形式比较固定,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导致了覆盖率不足的问题,这必然给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第三,理论渗透不足。目前高校中最常用的两种文化传播方式是课堂和互联网,而在互联网信息复杂多样的情况下,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够控制的只能是课堂的方式,不良社会思潮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的手段传播到高校学生的身边,但作为高校能够控制的课堂传播方式却没有跟上社会思潮的流动速度。十九大以来,高校“思政进课堂”被提上日程,加强理论的学习和渗透对抵御不良社会思潮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

三、在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中构筑抵御不良思潮的组织防线

党的十九大提出,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高校内社会思潮的激励交锋,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借助新媒体发展和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把抵御不良社会思潮作为组织力提升的试金石,构筑抵御不良思潮的组织防线。

第一,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在基层,旗帜鲜明地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政治上坚定,理论上清醒,才能涵养深厚的思想定力、战略定力、道德定力,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进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要做到这些,根本要加强学习。在新媒体的视域下,高校基层党支部要在十九大精神、习近平系列讲话重要精神等学习全覆盖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等创新方式,通过报告、研讨、知识问答、翻转党课等载体,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学、精学、通学,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用党的创新理论高度统一起来、巩固起来,用信仰的力量、组织的力量,汇聚起抵御不良思潮最有力的思想防线。

第二,要提升基层组织的覆盖力,让组织领导始终在抵御社会不良思潮的第一线。一方面,要提高基层组织设置的灵活性,支部设置的广度和深度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的变通和调整,尤其在新媒体广泛运用的前提下,通过创新过程,让党支部设置在在师生党员活动最频繁的地方、最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比如改变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形式,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平台打破传统,尝试设置例如课题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项目组等新组织的。另外基层组织可以逐步探索,在按照教学管理单位纵向设置党支部的同时,也可以根据竞赛团队、兴趣小组、生活社区、活动社团、实习基地等,因地制宜,设立临时党支部。另一方面,要强化基层支部的作用,努力做到让基层支部的工作有力量、办事有经费、活动有场所。新媒体平台的运用能够广泛、及时的联系群众,能够提高党组织抓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效率和能力,真正使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自然而然,也就成为抵御不良社会思潮侵袭的堡垒。

第三,强化基层党组织群众凝聚力,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运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理论传播和学习,凝聚群众力量,构筑抵御社会不良思潮的坚固防线。一方面,社会思潮理论跨度广,涉及哲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认清社会思潮的本质,提升不良社会思潮的辨别力,需要各学科进行联合作战。比如成立多学科教师共同组成的防范不良社会思潮工作小组,利用多学科优势,撰写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加强对不良社会思潮的综合研判,从理论上向不良社会思潮亮剑。另一方面,构建抵御不良社会思潮,还需要基层支部不断增强群众凝聚力,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快速的传递信息和联系群众,要发挥微信、QQ等社交网络平台,使教师深入学生朋友圈,学部领导干部深入学生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新媒体视域下,“课堂思政”的形式可以有一定的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搜索的快捷性,丰富“课堂思政”内容和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群体的思想理论素质。同时,教师群体的凝聚力要体现在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中,对于年轻教师,特别是留学归来的年轻教师,由于思想的开放性,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政思维,需要其他教师的帮助,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和傳帮带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座谈会上讲到:“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7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新技术加强对社会不良思潮的抵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高校学生撑起一片社会思潮中的“碧海蓝天”。

参考文献:

[1] 求是网.新时代,习近平的“人才观”[EB/OL]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10月,(33)

[3] 李华兴.中国近代思想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25)

[4] 王家忠.社会思潮的起源、作用及发展趋势探析[J].齐鲁学刊,1997(02):56-60.

[5] 刘汉一,王秋霞.社会思潮影响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作用机理解析[J].前沿,2015(01):27-29.

[6] 梅荣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政策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0):43-45.

[7]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

庞源(1984.01-),男,汉族,湖北随州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党委组织员,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陈家晶(1980.05-),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党委副书记兼副部长,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张晓峰(1985.11-),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大连理工大学党委组织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党员干部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基层党组织社会思潮新媒体
从管理到服务:高校基层党组织职能实现路径的嬗变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实效探究及思考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