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析

2018-01-02 11:55姜元英舒静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3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小学生教育

姜元英 舒静

摘 要:每个人在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不仅仅需要理性的支撑,还会受到个人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行为习惯是每个人从小在行为规范的约束下养成的。小学教育处于每个人的教育启蒙时期,对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各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和教育真实情况,发挥其指导作用,真正落实小学生素质教育。对此,文章分析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

引言

小学教育不仅仅教授学生文化课的知识内容,还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力往往较差,极易受不良行为、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此,小学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动向,采取科学的、适当的措施,真正推动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1.1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后天形成的,生活环境及学习环境对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小学教育作为学生的启蒙教育,是学生最初接触到集体,学校、班级的学习生活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模仿力,使学生在大的学习环境中耳濡目染的形成自身的行为习惯。可见,小学时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关键。

1.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当下的学习与今后的人生道路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习惯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后天的生活环境中的训练或者耳濡目染对于习惯的养成相当重要。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接触集体的第一站,他们的好奇心、追随性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和发展,这个时期对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也十分关键。

1.3推动小学文化课程教育的顺利开展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并非与文化知识的教育相脱离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会促进一个人的学习动力的增强,纠正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良习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此同时,教师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理论知识内容的教学提供了帮助,使小学教师可以更为专业化进行教学,为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助力后期的学习生活。

2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客观因素包括学校因素及家庭因素。下面将详细进行阐述。

2.1个人主观因素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征,其个人对行为正确与否的认知不准,不能准确分辨正确的行为。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个人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其一,小学生内心脆弱。小学生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身边人的行为话语非常敏感,一旦受到批评和指责时,对其心灵影响较大,使其报复性学习不良行为及言语。

第二,小学生欠缺正确的三观。小学生对行为水平和道德的认知程度远远不及成年人。在面对各种现象时,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是非黑白不能明确辨析,情绪化倾向较为明显,容易学习不正确行为言论,模仿消极行为,对其个人发展非常不利。

第三,小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能充分掌握学习的重要性,往往将学习作为负担。在个人学习动机及目的不强时,学生思维简单,遇到问题习惯性选择放弃。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每个人自出生起就接触到的环境,对其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水平,一味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导致有些学生的压力过大,学习的目的只在于家长是否满意。家长对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关注过少,导致孩子发展不平衡,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3学校及老师因素

小学学校和老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正规教育,对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起到了关键作用。小学老师的形象往往在学生心里非常高大,是权威的代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无声中影响学生,学生习惯性模仿老师的行为举止。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的规定和要求就是学生的做事准则,如果老师可以正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和学习方法,对学生未来发展意义深远。与此同时,小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往往先来自于对老师的喜爱。所以,小学老师的知识水平、言行、教学形式、方法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以身作则,通过自身正确的行为言语,将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行为习惯、扎实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

3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措施

3.1按学生身心发展制定计划

学生是家庭的未来,家长的希望,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教育当然也以此为己任,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育要首先让他们学会做人,使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趋势,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之人。只有明确这一最终目标才能在各具体目标中寻找到方向。学校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年级科学制定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具体化,使之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习惯培养目标既不能过于形式化,也不能要求太高,對小学生进行调查后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行为习惯教育内容。避免目标的空泛和不切实际,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给学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3.2树立行为习惯的榜样

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感染力,老师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学生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的作用。对此,学校可以开展示范班级、示范学生评选活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直观的行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要求教师首当其冲以身示范,要求学生不说的,教师首先不说,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做到。每周一的早晨,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在仪式上,对所有老师和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要求肃立、不讲话。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这样潜移默化的身教,形成了我校非常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

3.3从细节处入手

行为习惯养成必须从小事抓起,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它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小学生由于知之不多,人生阅历短,生活经验少。因而,对其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能贪大求全,应大处着眼,注重细节,点滴入手。有耐心,重条理,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内容上具体、形象和直观,让他们记得住、学得会、做得到。不要认为小事就微不足道,应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行为意识。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譬如,尊父母,敬老师,爱同学;专心听讲,独立作业,不迟到早退;洗漱梳头,扫地擦桌,铺床叠被,不乱抛杂物。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是由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积淀而成。因此,养成教育应在“小事”上做文章,通过导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式,调整其行为偏差,纠正不良习惯,使之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结束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一个人变得坚强、振奋、乐观、充满希望,使其受益终生。小学教育时期作为一个人重要的思维启蒙、行为培养阶段,应给予格外重视。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志娟.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6(04):55.

[2]孙泽文,李晗,谢小平.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15(02):5-8.

[3]朱枚.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5):219-220.

[4]于怀.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74-75.

[5]左淑静.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构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4):147-148.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小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