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江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為让新一年各项工作更上新台阶,许多地方正广泛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建议。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举动。坚持“问计于民”,还是靠“拍脑袋”决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折射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
不过,“问计于民”不可以流于形式,不能做官样文章。只有投入真情实感,拿出为民的姿态,切实转变作风,才能“问”出真经来,“问”出党群和谐曲,“问”出发展新思路。
要有真心的意识。把“问计于民”看作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需要。既然权力是人民给的,所有工作的目的都是造福于民,就应该坚持阳光操作,“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要有下沉的决心。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尤其要多倾听最底层群众的呼声。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对症下药”,作出合乎民意、合乎实际,经得起检验的科学决策。只有真正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才能拉近与群众的情感距离,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要有改进的行动。“真情”不是自己表白的,而是老百姓认可的。一般来说,老百姓会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验证问计的诚意。一是看是否走出去问计。到没到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去,到没到生产生活还存在不少困难的群众中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看群众难在哪里、忧在何处。二是看是否不满足于“问”,更着力于“改”。对问来的计策,不束之高阁,而是认真梳理归纳,深入查找原因,拿出改进作风的实招、好招、硬招,让老百姓看见“自己说话管用”,了解改进的动作和进程,享受更多的实惠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