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俐
【内容摘要】绘本是以图像或由图像搭配文字,通过连贯的页面来表现内容的图书。绘本作为已经独立发展了100多年的一种儿童读本,有着其他任何书籍难以取代的功能。借助图画和文字的互动与融合,它能够表现众多文字书所无法表现的形象,而由于其形象、简单的特点,它又特别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因此对低年级孩子来说,绘本可以称得上是天生的最佳读本。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孩子阅读绘本,从而使经典绘本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童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绘本 教学
一、设置铺垫激发期待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绘本阅读推广人彭懿先生曾说:“绘本是一个到处都隐藏着秘密的神秘地图。”在引导孩子阅读绘本时,不妨舍弃开门见山、直接阅读正文的做法,巧妙地利用封面、扉页、环衬等处隐藏的玄机,设置层层悬念,让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逐渐堆积,此时再话锋一转,赏读正文。这样的铺垫设计有如话剧中的序幕,既透露出些许相关的信息,揭开了面纱的一角,却又了解得不是十分真切,内心的期待就在不知不觉中迅速提升。
在引导学生阅读绘本《大卫,不可以》时,我首先出示了封面,孩子们一下子被大卫的独特形象所吸引。不少学生说到了大卫的长相,认为大卫鼻孔朝天还满口尖牙,一看就是捣蛋鬼。有的关注的是大卫的动作,他正站在一堆书上,伸出双手去够玻璃鱼缸。还有的学生则提到了大卫的神情,他扭着脖子得意洋洋地大笑,非但没有意识到错误,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呢。当大家认识了大卫后,我又请大家猜猜封面上的那句“大卫,不可以”是谁说的,答案当然是大卫的妈妈。孩子们虽然看不到妈妈的表情,但都从她双手握拳叉腰的姿势中读出了她的愤怒和严厉。当我请学生模仿妈妈当时的表情、语气和动作喊出“大卫,不可以”这句话时,大家跃跃欲试,朗读也十分到位,课堂气氛迅速升温。此时我再顺势引导:“你们想知道大卫和妈妈之间还发生了些什么事吗?”很自然地激发起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顺利转向正文的阅读。这样的学习难道还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吗?
二、利用细节制造惊奇
一本好的绘本,其画面往往隐藏着许多谜团般有趣的细节。因此寻找精妙的细节,发现隐含的信息,也相应成为绘本阅读的重要部分之一,在阅读过程中要不露痕迹地训练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慢慢读,细细品。只有把细节融入视野,孩子们才能体会到作者的独具匠心,那种恍然大悟的惊奇感无疑是一种绝妙的阅读体验。
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描绘了一位既强壮又温柔、样样事情都在行的爸爸,画面隐藏细节层出不穷,为教师引导孩子发现细节创造了机会。例如,为了表现出爸爸温暖得像太阳一样,画面中就多处运用了“太阳”这一象征物来呼应爸爸的这种特质,在阅读中提醒孩子认真寻找,孩子就会关注到不论是日历上、门上、衣服上的图案,还是盘子里的荷包蛋,都呈现出太阳或阳光的形状,这些无不传递出爸爸对孩子强烈的爱。又如,为了表现出爸爸的无所不能,画中的爸爸不断变身为各种动物的形象,而画面中的小细节也巧妙地与之呼应,当爸爸变身为贪吃的马时,凳脚变成了马腿;当爸爸变身为金刚猩猩时,杠铃上出现了两根香蕉……而无论爸爸变成什么样子,他那身黄色格子睡袍始终如一。正是这些有趣的发现点燃了孩子们阅读的激情,让他们完全沉浸在接连不断的惊喜中,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掌握了阅读绘本时关注细节、品味细节的门道。
三、悦读文字指导运用
绘本虽然以图为主,但切不可将文字看作是图画的附庸而不予关注。绘本中的文字往往会“运用儿童式语言的特性,来增加作品的趣味度”。但最重要的是很多都具有韵律感和重复性,读来琅琅上口,可以很轻易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将图与文在脑海里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世界,儿童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为以后自主读书打下基础。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的文字很有特点,循环往复而富有节奏。每次小孙子约瑟遇到问题时,都会充满信任地说:“爷爷一定有办法。”而爷爷总是“拿起毯子,翻过来,又翻过去。拿起剪刀开始咯吱、咯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然后总能想出新的创意:“这块料子还够做……”这样的文字在绘本中足足出现了五次之多。由于这些词句生动有趣又富有节奏感,孩子们很快就牢记在心,并饶有兴致地跟随教师一起朗读。
四、关注留白启发想象
阅读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撑,而绘本中存在的大量留白正是培养孩子这种能力的最好媒介。
绘本《爱心树》的首页,左边是一棵树,右边几是一张白纸,只是右下角有一只小孩的脚。我引导孩子想象思考:“如果你是那棵大树,当孩子经过时你会怎样吸引他的注意?”在想象交流中,一棵充满慈爱、渴望摆脱孤独的大树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渐渐清晰起来。随后几页画了大树和男孩快乐互动的情景,同样也有空白,我又引导学生对大树枝条的不同形态展开想象:男孩朝树跑来,树枝会给他热烈的拥抱;男孩把自己当成森林之王,树枝会为他鼓掌……孩子们在想象中感受到了大樹的快乐。读本最后一页的留白,已变成老人的男孩安静地坐在光秃秃的树墩上。我请同学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大树最后变成树墩了,可为什么还是快乐的?”“在我们的生命中,'大树像是谁呢?'男孩又像是谁呢?”孩子们在交流中很快将树和男孩的关系与生活中的父母和孩子对应起来,并领悟到了《爱心树》所要传递的深刻内涵,那就是因爱而给予,因给予而快乐。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迅速成长时期,具备阅读的浓厚兴趣和无穷潜力,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应该抓住这一关键期,借助经典绘本激发儿童阅读热情,并不断关注其思维、语言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其文字阅读与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榆中县桑园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