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
【内容摘要】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由于学生水平有限,接受能力不同,因此,若采取单一方式进行统一教学,教学效果相对不佳。其中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当中亦是如此,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不利于数学成绩的提升。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做到因材施教,需采取分层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 研究
引言
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数学成绩与学习质量需采取有效的方法,而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更加重视学生个体化差异,在数学课堂当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优势,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开展分层教学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一、 教学目标的分层
在初中数学课前,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目标完成分层。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对班级上学生具体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完成目标分层,从而在教学当中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所有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举例来说,教师在数学知识讲解过程中,通过学生不同状况给予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要求其掌握基本数学公式与计算,同时掌握公式运算。而对基础中层水平的学生,要求其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能够价格所学内容应用到具体数学问题当中。而具有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其在理解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实践完成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价格所学知识能够熟练的应用到计算题、证明题当中,从而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均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课堂分层教学
在课堂数学教学当中,实施分层教學相对困难,亦是能够体现出教室创造性劳动成果。在此过程中,大部分采用多层次、立体化、低起点以及缓坡度弹性化教学模式,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类基础较好,B类为普通,C类为基础较差,在提高目标意识的同时能够针对所有学生,做到主攻基本目标,并兼顾优、后进生,实现分层次目标。其中,对于基础性、记忆性的知识点针对C类学生,让其活动更多的表现机会,提高其自信心;对于具有一定联系与发展的公式定理类知识点主要针对B类学生,能够让其上台讲解,提高其成功感;而对于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点针对A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提升其综合实力。通过不同层次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重复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热情的参与到课堂数学学习当中。同时,在课堂提问环节需依据问题难度对三个层次学生机械能提问并回答,确保所有层次的学生均能够获得学习与回答的机会,从而更好的提高所有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更高层次的实现。
三、课后预留作业分层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而言,加强课后作业分层教学能够更好的实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能够对零散知识点进行巩固与提高。例如:对“相似三角形”进行教学后,在作业预留阶段,对于已经掌握相似三角形并思维清晰,能够自如运用的同时可减少固定题目作业的布置,而是机械能专项训练,通过辅导资料的联系,进一步提高所学知识点的掌握,进而可以进一步增强此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而对于知识点理解与运用存在问题的学生,可加强课后作业布置,并对学生完成状况给予监督,对于抽象思维理解较差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布置基础知识作业,如抄写三角相似判定定理等形式加深理解。在课后作业布置环节,通过不同层次分析科学的作业布置,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及时处理,从而更好的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四、及时反馈,分层评价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极易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课堂教学,需加强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在评价当中采取分层评价模式,避免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比较,防止因此影响到学生学习情绪,避免厌学情绪的产生,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需采取分层评价方法,对于高层次学生采取竞争评价方法,帮助高层次学生不断的突破自我;对于中层学生,教师需采取激励性评价方法,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生当中;对于低层次学生教师需采取肯定态度,实施公里评价方法,积极发现其身上突出方面,并给予鼓励,从而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更加努力的参与数学学习当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层式教学法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想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意识到分层教学法的重要意义。应该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水平,并且符合新时代对于教育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全先顺.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6):19.
[2]何惠岐.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9):23-24.
[3]孙俊畅.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3):31.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