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菊茹
老子的《道德经》,以“道”为核心,建构了独特而又丰富的哲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是道家学派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与儒家学派等一起塑造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所以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
真谛!”
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它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次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有惊人的契合。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可以当之无愧的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
《道德经》的博大精深是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全世界除了《圣经》之外,被翻译版本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一部经典名著,被称为“万经之王”。美国《纽约时报》更是把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是大作家之首,两千年多年来,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乃至老百姓,都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一部道德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本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它妙用无穷,造福于世。
但是隨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和推进,大量的不良文化也伴随着西方文化渗透到许多青少年心中。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少人逐渐淡忘了我们本应坚守和传承的本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近年来,笔者特别注重了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尝试,将《道德经》引进课堂,收到了良好效果。
《道德经》在诸多领域都不乏拥趸,以政治经济管理领域为例,老子的思想主张不折不扣地成为那些顶级精英的“宠儿”。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认为,像“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那样才能处理好国际关系,俄国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国际经济论坛上建议,遵循老仔“人能做到知足,就不会有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长久”的教诲,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习近平主席在国家治理方面也非常赞同“治大国,若烹小鲜”。美国政坛评价老子为“总统之师”林肯、里根、奥巴马都阅读学习《道德经》。
随着“十九大”的胜利闭幕,为了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国家政策,拥有爱国情怀,在教学中注重用传统文化指导学生言行,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提高学生素质。我们结合《道德经》中“无为而治”做了专题学习。在课堂上师生共同阅读经典章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深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带领学生去读去悟,理论联系实际,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内化。
《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世代是人民只知道政府、君主的存在,索命政府君主没有对百姓干预。老子主张好的政府是“下知有之”不主张政府对百姓生活人为干预,甚至用权力压制百姓,施行暴政。无论是在上还是在下都是任其自然,遵从事物发展的趋势,百姓自己管理自己。而其次,畏之。《苛政猛于虎》就说明其封建暴政甚于猛虎,百姓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这样的统治者百姓怎么不畏之。这也正是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情景:统治者具有诚朴信实的素养;政府只是服务人民的工具;政治权利丝毫不得逼临人民的身上。老子当时的理想情景在我们今天的中国终于实现了。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永远是顺应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侯王如果能持守它,万物就会自生自长。自然界无为,政治也要无为,百姓才能自然发展。那么与“有为”相对,与现在的要求年轻人应该“大有作为”是否矛盾呢?老子的“有为”是“不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去做”统治者的强制妄为、胡作非为,肆意申张自己的欲望,强加给百姓的做法是“有为”,甚至官员们的腐败、堕落都是“有为”的表现。正如《种树郭橐驼》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言,阐明为官者治理百姓的正确方法是不要过分的干预百姓,“顺天致性”,才能“蕃其生而安其性”。又如《病梅馆记》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王朝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道德经》第五十七号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说的是不要多事要少事,不扰民,多事百姓就贫穷,多谋划国家就混乱,多技巧就有贪腐一类的事件发生。老子的无为是对统治者讲的。一方面要消解统治集团的强制性,另一面要激励人民的自发性。
所以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要无为,以道莅天下。顺应自然界事物发展规律,允许事物具有差异性课特殊性,不可按一己意愿去整治,去强加于人,采取强制措施。要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因此,老子道家不是避世,也不是逃世,道家非常关心政治。它和儒家的角度不同,儒家是站在当权者的角度去考虑,道家是站在在野的立场去考虑,因而他更多的看到下层百姓的疾苦。
在学习《道德经》经典文化氛围中,学生已被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孩子们心有所感,情有所动。他们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许多教师谈到学生的变化都说,在管理上比以前省心多了,孩子们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并能与自己的学习联系在一起。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用心挖掘,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里,让学生从阅读到理解再到践行,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只有这样,全面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是全盘接受的,而是要进行选择性地传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做到与时俱进,有创新、有发展,才能使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真正的教育还要做到知行合一,寓教于生活才是传统文化取得实效的基本保障,也是我们传承优秀传承文化的目的所在。作为教育工作者,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我们依然在路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