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深入探索民办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借鉴国内其他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山西工商学院的实际,制定出山西工商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即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实践结果表明:相比于以往制度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这种俱乐部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外活动参与率。
关键词:民办高校 体育俱乐部 教学模式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育是民办高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规范化和教学质量均有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改革正在国内众多高校展开,而不同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开展模式不尽相同。山西工商学院作为山西民办高校的领头羊历来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学生体育课程的教学、课外体育运动参与等一直不断探索与改革。本文在总结国内高校体育俱乐部制的发展现状、模式及组织管理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山西工商学院的实际,制定出山西工商学院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模式方案,为国内高校开展相关的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1]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性质及定义
国内已有一些文献对高校体育俱乐部进行了定义,但不同文献的定义不尽相同,通过查阅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指对某一具体项目有共同兴趣的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所形成的体育团体,是一种以自我运动技能提高为一致目的的社团;第二、从体育文化层面来定义,是指高校学生中的体育爱好者自愿选择相同爱好的项目而形成的自立性体育组织,这一组织具有社团性质;第三、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具有商业化与福利性并存、承包经营与免费开放共生、同时兼顾学校体育的性质。[2]
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强调高校体育教学应使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相比于其他文献的定义,姚毓武等给出的定义更与学校体育工作精神相吻合,他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以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掌握1-2项运动技能,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具有俱乐部特征的体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姚毓武等提出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性质与山西工商学院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相符。
二、体育俱乐部开设的类型与实施
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是指以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为核心,使得课内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比赛及运动训练有机结合,丰富现有高校体育工作模式,有效提高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时间,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学模式。许多研究发现,高校课内课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显著。课内课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教学对于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改善效果显著,对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改善效果也非常明显。尹念龙的一项研究则经过长达4年的追踪,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課内课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喜爱程度的人数比例随着年级的提高而显著增加。
三、山西工商学院体育俱乐部模式
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主要实行健身导向原则,结合山西工商学院的实际,俱乐部开设课程包括健美操、足球、篮球、跆拳道、武术、健身瑜伽、田径、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11个,且要求学生选择与课程对应的课外活动,主要为了保证学生每周增加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同时进一步强化体育课程内容的学习。
山西工商学院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开展形式为:学生通过教务处选课系统确定上课项目、时间、教师,自动成为该项目的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成员。每个项目俱乐部由1-2名教师负责,每周设2个活动时间,每次2节课;每个时间参与人数为30人左右。活动开始时,教师手持记分册进行点名,点名情况作为学生体育课过程性评价成绩。[3]
四、其他促进措施
山西工商学院历来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加强教职工体育协会、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体育综合运动会、各学院丰富多彩的趣味竞赛、学生体育社团等组成了山西工商学院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借助俱乐部的开展,体育运动委员会与学校党委宣传部、校学生处、校团委等机构和部门合作,深入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挖掘俱乐部文化,开展俱乐部主题、标志、服装、宣传展示栏等全方位设计。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微信、微博等全方位地宣传报道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力。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发挥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参与,增加奖项,对运动成绩出色或工作能力突出等个人和团体可以设立“优秀体育俱乐部指导员”“优秀体育俱乐部干部”等奖项,并在校园内重点宣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管理组织智能化。管理和组织的智能化将会对体育俱乐部的工作效率带来显著提升。智能化探索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借助学校现有的一些智能化系统,为方案的实施节省成本和改善工作效率,如会员信息与校园一卡通挂钩;二是借助校内外的研究力量自主研发一些适合山西工商学院实际情况的智能化组织管理系统,如学生的活动出席考勤系统、体质健康水平自我监督和反馈系统等;三是利用现有的一些新媒体技术如“微信”等为俱乐部的管理组织和活动的开展带来便利。
结语
山西工商学院体育俱乐部开展的目标是依据高校学生体育工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掌握1-2项运动技能和方法。具体实施为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通过学生预约课外活动时间,完成规定的活动内容,将课外活动、出勤次数等作为课程过程性评价成绩。
参考文献
[1]沈军.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探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8;
[2]赵鸽尔.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式选项课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02;
[3]姚毓武,张大为.探究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J].学校体育学,2016,06;
[4]赖锦松,余卫平.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武术课学习评价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作者简介
张斌(1984—),男,山西太原人,讲师,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