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在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力研究

2018-01-02 16:27李燕苹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国际化人才培养

摘 要: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及迅速普及在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网络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及时、覆盖面广等优点,高校在人才国际化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这些优点,积极打造高效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营造公开透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及宽松活跃的国际化氛围,搭建新媒体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 国际化 人才培养

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跨地区、跨国家频繁流动成为新常态,在高等教育领域,这种国际流动也日趋频繁,各国高等教育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很多高校把国际化作为其发展的一大重要战略。尽管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及特色不尽相同,但开放包容、合作互补已经成为其共同的选择。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大学,国际化都作为其一大重要战略被提到很高的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必须在全球的视角下审视教育改革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超越教育政策层面而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15年底,国家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以此可见,国际化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举重轻重的低位。

同时,伴随高校校园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网络新媒体也为高校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支持。在网络新媒体高度普及和高校学生学习及生活方式被社交媒体化的大环境下,高校人才国际化培养工作的推进策略也应做出适当调整,在积极探索网络新媒体对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工作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人才国际化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利用网络新媒体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切实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工作的顺利展开。

一、网络新媒体对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我国是网络新媒体发展最快、用户最多的国家,也是网络新媒体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据CNNIC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6年95.1%提升至96.3%,手機上网比例持续提升。网民中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且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1]。

高校学生是网民队伍中的主力军,是网民中最活跃和最具创造力的人群,是网络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塑造网络新媒体传播生态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是,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在校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方式[2]。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3G、4G业务开展的影响,手机上网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手机、笔记本电脑、PAD等作为学生上网的移动终端的使用率迅速攀升,互联网便携化、随身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借助于网络新媒体及便携终端设备,使得信息的传播愈加迅速广泛,资源共享愈加快捷方便,实时通信愈加快速简便,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新媒体充斥着学生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充分重视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尤其在人才国际化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依托网络新媒体,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

1.舆论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氛围

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及大众化,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定位不再绝对化,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者和传播者,网络新媒体给信息发布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新媒体对民众影响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从百年不遇的雪灾到汶川大地震,从奥运会的欢呼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网民表现出一贯强烈的社会关注,我国互联网在跌宕起伏和大喜大悲中逐渐成熟[3]。网络新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舆论由于其巨大的力量,它可能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可能在关键时候起到破坏作用,所以对于网络舆论,必须积极加以引导和监督。高校师生群体对网络新媒体接触率最高,且对于大多数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及自我价值观行成初期,这一阶段极易受到高年级同学或老师相关言论的影响。在学校国际化推进进程中,高年级学生或部分老师通过网络发布的一些负面言论极可能会在他们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这就对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工作的推进带来很多不利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借助网络新媒体对网上人才培养国际化相关言论进行积极引导,让师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引导师生正确看待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不盲从,不跟风,而是有选择的吸收;对学生海外交流经验分享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海外交流的真正目的,激发更多学生参与海外交流学习的热情。

2.信息覆盖面广,项目推广及政策普及方便快捷。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覆盖面上更加广泛快捷。在高校网络信息传播体系中,每个学生个体都发挥着“信息源”的作用,每个个体信息源发出信息后,经学生社交媒体,如人人网、微博、微信圈等在学生的“小圈子”里面共享和传播,学生的“朋友圈”发挥着小的蓄水池的作用;在这种传播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信息得到学生意见领袖的关注并转发,学生意见领袖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从而使信息迅速扩展到很大范围的学生群体中[2]。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同时充分发挥学生意见领袖的放大器作用,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及办事流程进行普及,譬如学生参加海外交换生项目如何进行学分认定、学生因海外交流而休学等相关手续如何办理,如何办理签证等等,让学生对参与海外交流项目的流程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让相关政策流程不断普及并形成常态机制。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将各类海外交流项目进行详尽介绍,同时让从各类国际交流合作中受益的同学将自己的切身感受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分享,让学生对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有个全面的认识,并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提前做好学习规划。endprint

3.即时通信,信息传播快速反馈。

目前,网络通信中常用的有微信、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其中,微信是大学生中使用率最高的网络工具。在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推进过程中,尤其是在海外学生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当前热门的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加强对参与海外短期学习或实习项目的学生的管理,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反馈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同时,借助微信朋友圈等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引导,最大限度的保证并提高学生海外交流的质量,也是为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进行保驾护航。同时,项目的推送也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等即时平台,学生对项目有任何疑问,项目专员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实时解答,方便学生的同时,也方便项目的推广及宣传。借助即时通信的良好实时互动为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网络新媒体影响下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平台建设

1.打造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国际化平台,营造人才培养国际化氛围。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正从外部的人才流动转向内部的人才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等核心要素中,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深层次改革创新。首先要建立健全国际化的课程体系网络化平台,要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开设通识课程和国际教育课程,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其次要借助各类网络新媒体,建立健全学生海外交流网络平台,将“走出去”和“请进来”有机融合,为学生营造多元的文化生态。当前高校学生“走出去”主要通过下列项目派出:(1)学位类项目,譬如2+2,3+1+1等可以获取海外高校相应学历证书的项目;(2)交换生项目,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通过校级或院级协议同意互派学生到对方高校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互免学费的交换学习;(3)实习内项目,派遣学生到海外企业进行实习;(4)游学类项目,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前往国外进行文化学习及参观;(5)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国际会议等。部分高校还通过请“洋教授”进校园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与“洋教授”面对面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更多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了解各国文化差异。通过学生海外交流网络平台的建立,借助各类网络新媒体媒介,让学生对国际化课程体系及各类海外交流项目有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

2.打造高效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营造公开透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

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推进中,很多学生对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不甚了解,对学校提供的各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了解甚少,对相关政策规定一知半解,或存在信息滞后等问题。譬如,很多高校在进行交换生招募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下列情况:学生英语成绩不能满足海外高校相关要求、学生GPA未达到对方学校要求或者学生错过申请时间或学生不知晓成绩如何认定或者不清楚项目可能有专项经费支持等等,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没有高效广泛的信息傳播渠道。尤其现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对学生海外交流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很多学生因为前期对此类项目一无所知,未提前准备,直到赫然看到该类项目招募通知的时候,悔之已晚。甚至还有部分学生马上面临毕业,为了体验一下国外不同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毅然选择延期毕业。为此,发挥网络的快捷通信功能,利用QQ、飞信、微信等热门通信平台对各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进行高效广泛的推送,让学生对各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有所了解,提前准备,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各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

3.打造主流宣传阵地,形成全新的国际化育人服务环境。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应该牢牢树立阵地意识,利用学校主流网站更好地为国际人才培养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氛围营造应该是从灌输到引导,从宣传到服务。毫无疑问,各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广泛推广,如果一味的灌输和宣传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要实现从灌输到引导的转变,必须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让师生平等交流、自由讨论。要实现从宣传到服务的转变,必须尽最大努力减少宣传的痕迹,通过媒体平台转化为信息服务,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大学为例,不断推出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向上的海外交流主题网站,让未走出国门的同学感受一下走出国门的同学在国外的见闻和感受或者推出一系列国际化小学期课程感想,让即将进入国际化小学期课程学习的同学提前感受一下国际化小学期课程氛围。同时,搭建学生海外交流网络平台,为学生从留学申请到休学再到学分转换进行全方位的跟进服务,确保学生海外交流的质量。

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高效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特性,将其应用于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项与时俱进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费佳,李健希,冯永光.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与高校学生组织方式的转变. 北京教育(高教). 2014年Z1期

[3] 罗春. 网络舆论---新生的话语力量. 新闻世界. 2010年08期

作者简介

李燕苹,1981.10,女,汉族,硕士,任职于上海大学教务处,工作主要方向是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新媒体国际化人才培养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网络新媒体对高校审美教育的影响分析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