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馨
摘 要:目前国内高校心理危机工作体系和制度日益完善。但受成本过高、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性差等因素的制约,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预警信息的动态更新、个案的预后追踪等方面不足尤其明显。建立心理危机管理系统,对学生个人信息分层级、有重点的进行管理、评估和追踪,可以有效克服工作体系不足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管理系统
当前形势下,随着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增多,生活压力增大,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日益频发。[1]国内高校已建立了完整的心理危机工作体系和完善的心理危机工作制度。但该项工作仍存在预警信息更新不及时,个案预后追踪欠缺等不足。针对上述不足,笔者提出建立心理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分层级、有重点的进行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提高心理危机工作水平。
一、高校心理危机工作现状和不足
1.心理危机工作体系完善但运行不良
目前各高校在学校、心理中心、学院和学生层面基本形成了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在工作制度方面,建立了动态心理危机预警信息收集制度,定期进行危机排查和信息报送,为重点学生建立档案[3],为心理危机工作的及时展开奠定基础。
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危机工作无论是识别、干预还是预后追踪其实都是依靠少数教师在进行,庞大的工作体系往往成了摆设。出现这种局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工作队伍庞大,管理起来非常困难。而大规模的定期信息收集和筛查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得到的有用信息却很少。大部分学校连每年进行一次心理危机排查工作都做不到。因此,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心理危机工作体系和预警制度很难发挥预期作用。
2.心理危机干预个案预后评估追踪欠缺
由于心理危机具有较大危害性,因此干预在整个心理危机工作体系中备受重视。但是,干预之后,当个案学生的心理脱离危机状态或转介到相关医疗机构后,所有这些关注与支持就基本消失了。很少有学校能长期追踪评估危机学生的后续状态变化。这种工作现状,显然不符合心理危机干预促进个体成长,改善应对技能,防止新的心理危机发生的目的[2]。
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受人数所限,无论是学院的辅导员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咨询师都没有精力长时间关注曾发生心理危机的个体。只能在想起来的时候,进行简单的回访或约谈,工作缺乏连贯性和持续性。其二,学院辅导员流动性很大,许多心理危机个案在学期间可能数次更换主管教师,在缺乏统一信息管理系统的情况下,其信息根本无法长期保存和交接。
3.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基层工作人员专业水平难以提高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序进行有赖于一支专业化队伍的积极参与。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队伍的建设,不定期举办各种培训和座谈。但是,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相对专业的工作,需要有较深厚的心理知识和长时间的工作积累。通过短期培训很难切实提高心理危机识别甚至干预技能。更何况,在许多学校承担基层工作的教师和学生干部往往是兼职的。他们在任时间短,学习了相关知识还没机会应用于实际工作就离岗了,连实践经验都无从谈起更别说高水平的工作技能了。
二、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认为建立一个“心理危机管理系统”对危机个案进行评估、记录和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该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功能特点。
1.不同用户权限不同,逐级进行危机评估
针对动态采集危机预警信息工作量过大,成本过高难以操作的问题。应该充分利用危机干预体系中各层级人员力量,分层收集信息,逐渐锁定目标人群。在班级层面由班级心理委员负责在“心理危机管理系统”中为本班同学建档。档案包括个人信息和一个心理危机易感性的简易调查表。该调查表由家庭關系、重大应激事件、自杀自伤史等心理危机预警指标组成[4]。系统对学生心理危机档案易感度进行评估初步,结果将呈现在学院辅导员的账户中。辅导员可以依据评估结果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库,并选定重点学生进行约谈,完成对其详细的心理评估。针对目前已经出现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将由心理咨询师来完成进一步的专业心理危机评估和干预。
2.完善预后追踪信息管理,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评估
针对无法完成对危机干预个案的预后追踪问题,“心理危机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将追踪信息收集权限赋予班级心理委员的方式,保障工作的有效进行[5]。在系统设置中,心理委员账户使用者需要对接受过干预的学生完成定期追踪评估,把握危机干预完成后,个案心理状况的变化。这一方面可以随时关注学生情况变化,及时预警新危机产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该信息的共享,让学院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预后情况进行跟进处理。
3.提供简单易操的标准化评估工具,降低危机排查难度
针对一线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教师和学生流动性大、专业水平难以提高的客观事实。“心理危机管理系统”可以通过提供简单的信息调查表和心理自评量表的方式协助完成心理评估,降低对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依赖。学生和辅导员只需按要求完成信息录入和个案基本心理状况评估,即可对其心理危机状态做出初步评估。该评估只要完成及时锁定重点人员的任务即可,剩下的工作交由更专业和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来完成。
通过构建具有以上特点的“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系统”,可以保证学生信息的及时更新,保证对心理危机工作重点人群从预警到评估到预后追踪的长期关注。它能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心理危机管理系统进行信息的记录、分享和管理,切实发挥完善的工作体系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林凡.校院两级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机动态干预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
[2] 吴亚子.近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J].教育评论,2015(7)
[3] 谭海涛,牛宏伟,李鑫,王平亮.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3)
[4] 赵菊.大学生心理预警指标因素相互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
[5] 裴涛,周红,陈瑜,安媛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动态化管理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