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雨辰
摘 要:供给侧与需求侧共同构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维度,二者缺一不可,针对目前出现的低端产业产能过剩和高端产业供给短缺的问题,“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钢铁制造业为例,针对国家2016年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可能产生的资源错配现象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钢铁制造业;去产能;资源错配
一、引言
2007年后,我国经济增速开始了凸显从高速增长到放缓的趋势:到2011年,GDP同比增长已连续5年降至10%以下,2015年更是创25年来新低,仅为6.9%;工业经济也进入后市场周期。同时全球贸易出口也开始呈现连续负增长态势,有疲软之势。种种迹象表明需求侧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逐渐消退。在消费领域,外汇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海外消费规模不断增加。针对目前低端产业产能过剩和高端产业供给短缺的问题,“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的发展中,我国对基础重化工业过于投入导致了巨大的产能积累;钢铁制造、水泥生产、煤炭开采等存在着严重过剩。反之,一些新兴产业无法获得足够生产要素配置,发展受限。本文将以我国钢铁产业为例,分析在供给侧改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二、钢铁企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过去几十年,国家以外向型经济为经济抓手,抓住了国际低端制造业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劳动力丰富、土地等要素价格低廉等优势大力发展了我国的钢铁企业,占领了大量的海外市场。但现今因为一些原因,钢铁行业又成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改革对象:
1.钢铁企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产能过剩。2016年我国粗钢产能的官方数字是11.7亿吨,粗钢产量是8.04亿吨,占全球的50%。我国粗钢实际消费量为6.64亿吨,粗钢产能利用率不足67%,钢材过剩超过40%。受2008年经济危机的后续影响,近年来海外消费市场萎缩、贸易摩擦加剧,我国主要出口竞争对手也表现不良:新日铁住金在2016年遭遇成立后的营业利润首度亏损。这意味着如果不能再依赖大量出口钢材,按照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测至2020年我国粗钢消费量将降至5.97亿吨,粗钢的生产量要下降到原本的一半,去产能趋势非常严峻。
其次是市场结构失衡,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低端消费需求不断萎缩,另一方面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往往需要通过进口。例如,海关统计2016年我国钢材出口是1.12亿吨,同期进口是1278万吨,大多是用来生产高档电器、建筑用的优质钢材。在发达国家钢铁工业总量中,特殊钢占比15%-25%,我国仅8%-10%。这就折射出我国钢铁行业的水平、结构失衡。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的钢铁行业存在大量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占用浪费大量的资金、土地,又采用了降低生产标准、偷工减料、低价销售的策略,进一步把钢材价格拉低了,致使正常营运的钢厂利润贬损乃至倒闭,加重了结构失衡。
再次是产业集中度不足,缺乏议价能力。集中度低意味着从原材料进口、质量把控、产品出口方面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铁矿石市场需求方的集中度本来就比较低,中国的钢铁企业集中度更低,很难形成统一的定价联盟。而铁矿石供应市场的集中度很高,几乎接近双寡头垄断性.卖家进行车轮式谈判,一但两家形成价格协议,就立即自动执行已形成的协议价格。在行业集中度上中国远不如竞争对手日本和巴西。
2.国家应对出台的相关政策
解决产能过剩、结构失衡、集中度不足形成的资源配置错位的问题,就必须从生产供给侧入手,调整供给结构,国家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对煤炭和钢铁两个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2016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未来5年内煤炭行业减少10億吨产能,钢铁行业淘汰1-1.5亿吨钢铁产能的总目标。其中,2016年计划淘汰4500万吨钢铁产能,减少2.5亿吨煤炭产能。
三、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中可能产生的资源错配
首轮去产能依靠着行政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短期行政命令去产能见效很快。但以往行政调控的结果不仅会加剧资源配置扭曲程度,还会造成行政权力的野蛮扩张。长期来看不可持续,并有可能再度引发资源错配。
1.去产能数据水分较大
当前上报的去产能数据中,半数以上的钢铁产能实际上早已停产,有些甚至早到2013年。淘汰的产能以民营钢厂为主。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效率往往比国有钢厂要更高,钢铁市场的生产效率或因此受损。
在钢铁行业大量去产能的同时,2016年房地产和基建对钢铁的需求却只增不减,钢价大幅上升。而在钢价上涨的背景下,生产成本低、污染严重、产品质量堪忧的“地条钢”生产企业并未受到很大影响。这进一步扭曲了钢铁市场的产品结构,难保未来市场上剩下国有大型刚企和劣质钢材生产厂商的两头大的局面。
2.落后产能的筛选界定
供给侧改革是要淘汰落后过剩的产能,而不是消灭某一类产业。2016年12月16日,中国银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金融债权债务问题的若干意见》给出了银行在操作层面要遵循的原则和要求。严控违规新增钢铁煤炭产能的信贷投放,实行“有保有控”的差别化信贷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钢铁煤炭企业开展并购重组。这就给了银行等金融机构非常大的权力,如何认定应淘汰产能,《意见》中并未给出严格的界定和执行标准,这样就给出地方银行金融机构很大的权利和空间。即便是正常企业,如果银行骤然停止授信,企业也会面临非常大的破产风险。就意味着相关部门间接拥有了决断企业生死的权力。
3.上下游企业的管控不利
煤炭和钢铁行业是国家供给侧改革一同重视的行业。国务院为管控煤炭行业的产量,从2016年起,三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产量的限制令煤炭的价格获得支撑,挤压下游产业的利润。煤炭的下游行业主要有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而钢铁产业的另一大生产原料铁矿石市场实行进口代理制,面对价格的不利因素中国采取的是“对内对冲”的利益原则,大企业通过向中小企业倒卖进口铁矿石,赚取“协议价”和“现货价”之间的差价来牟利。严重时没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钢铁企业买进铁矿石的加价幅度最终可达到100%,这对中小钢铁的毁灭程度是不可估量的。
4.国家产业布局存在不足
中国在出口市场上强劲的日本对手,是中国供给侧改革应该借鉴的。在1977年,宝钢筹建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引进技术设备,与此同时三井旗下企业东芝与新日铁合作成为宝钢的设备供应商,宝钢对三井从技术、人才和物流的依赖深入骨髓。其他企业如武钢,王牌产品硅钢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均由新日铁提供。新日铁的设备和技术对我国本土铁矿石适应能力较差,我国大型刚企使用的铁矿石均需从澳大利亚、巴西进口,而澳大利亚、巴西的矿业公司均有日本三井30%到50%不等的控股。我国企业要提升产业水平,首先要从技术设备脱离对他国的依赖,从原料到物流再到设备技术都形成国家的布局,不再受制于他国。
四、结论
总而言之,政府是掌握着大量资源的最大的供给侧,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政府公共政策供给方式的改革。需要政府加强政策的供给管理,更多运用民主、参与、互动的方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经济自我调节自我矫正的功能,完善和严格执行各项法规政策。引导企业进入或退出而不是强行决定企业的命运,这才是破解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困局,引导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行之举。
参考文献:
[1]白益民.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ISBN978-7-50178-765-4.
[2]付爱程.优化资源配置助力供给侧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2).
[3]何新貌.中国铁矿石定价权缺失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
[4]郭磊.中国铁矿石定价权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
[5]卢现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资源重新配置追赶型经济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J].人文杂志,2017(01).
[6]尹锋,樊婷,栗新宏.铁规则[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ISBN 978-7-80249-202-8.
[7]石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转变[J].长向学刊,2017.017(1).
[8]国务院.国发(2016〕6号.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2016-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