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的一种代谢产物,毒素B1、B2、G1、G2的毒力最强,具有致癌作用。在紫外线照射下,B1、B2呈蓝紫色荧光,G1、G2呈黄绿色荧光,它们都具有致癌作用,导致人类和动物肝损害和肝癌,其中又以B1的致癌性最强。牛食入黄曲霉毒素后,由奶中分泌黄曲霉毒素M1和M2,对人类有害。
病因:畜禽黄曲霉毒素中毒原因多是采食黄曲霉菌污染的花生、玉米、豆类、麦类等饲料所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季节温度、湿度较高时,若饲料加工储藏不当,动物中毒几率增加。
发病机理:急性中毒时,使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胆管上皮细胞增生。慢性中毒时,生长缓慢,生产性能降低,肝功能和组织发生变化,肝脂肪增多,可发生肝硬化和肝癌。黄曲霉毒素摄入剂量过大时可致死,亚致死量可产生慢性毒性,长期摄入低剂量黄曲霉毒素可致癌。可使人类及畜禽诱发肝癌、胃腺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动物年龄越小,其敏感性越高;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具有更强的耐受性;营养状况越差越容易发病;怀孕母畜比未怀孕母畜更容易产生反应。
临床症状: 禽类表现为体增重下降,产蛋量下降,出血,胚胎毒性,对环境和微生物等应激因子敏感性增加,伴有食欲不振、嗜睡、步态不稳、生长发育迟缓、消瘦、腹泻等症状。成年禽耐受性稍高,中毒后多呈慢性经过,主要表现在精神沉郁,翅下垂,羽毛松乱,缩颈,食欲减退,产蛋减少,产蛋期推迟,呼吸困难,有的可听到沙哑的水泡声,少数可见浆液性鼻液。
黄曲霉毒素对猪的毒性作用因年龄、饲粮、含量和中毒持续时间等的变化而变化。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生长缓慢或停止,可使粘膜黄染,皮肤表面出现紫斑,随病情发展出現神经症状。犊牛对黄曲霉毒素较为敏感,死亡率高。体增重减速,饲料转换效率下降,中毒性肝炎,肾病变,全身出血。成年牛多呈慢性,表现厌食、磨牙、前胃弛缓、瘤胃鼓气、间歇性腹泻、乳量下降。病牛均有腹水、间歇性腹泻症状。犬发病初期无食欲,生长缓慢,逐渐消瘦。可见黄疸、精神不振和出血性肠炎。
病理变化:病猪急性病例表现为贫血和出血。胸腹腔大出血,浆膜表面常有瘀血斑点,大腿前和肩胛下区的皮下肌肉出血。心外膜、心内膜有明显出血。慢性病例主要是肝硬变、黄色脂肪变性及胸腹腔积液,有时结肠浆膜呈胶样浸润。
病牛消瘦,可视粘膜苍白,肠炎,肝脏苍白、坚硬,表面有灰白色区,胆囊扩张,多数病例有腹水。组织学变化主要有肝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严重变性,被增生的结缔组织代替。
家禽在肝脏有特征性损害。急性中毒时肝肿大、苍白有出血斑。
诊断:发现可疑症状后,要了解病史,对饲料进行检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要参考病理组织学特征变化及黄曲霉毒素测定的结果。
防治:尚无解毒剂,主要在于预防。
1、适宜的温度、湿度是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必备条件,黄曲霉菌最适宜的繁殖温度为24-30℃,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0%以上,在2-5℃以下和40-50℃以上不能繁殖。所以在温暖潮湿的季节,花生、玉米等饲料收获时必须充分晒干,种子或油饼切勿置于阴暗潮湿处导致发霉。
2、被污染的场所将门窗密闭,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水溶液熏蒸或过氧乙酸喷雾进行消毒。
3、由于黄曲霉毒素主要侵害肝脏,并导致肝癌,因此有用中药保护肝脏功能的治疗案例出现。陈秉跃等分别采用白芍粉和白芍醇提物对北京鸭口服AFB1致慢性中毒进行防治,可使中毒症状减轻,对毒物所致肝癌有一定抑制作用。严瑞琪等研究表明,当归、五味子、茯苓和联苯双醋等对AFB1致肝癌作用有显著抑制效果,对预防肝癌有实用价值。
(作者单位:010020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农牧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