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达·鲁格里
众所周知,如果想要成功或满足,就需要制定具体的目标。
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应该进行可视化处理,规划每个步骤,然后附带截止日期和激励因素。即使你憎恨工作,仍要努力工作。而且永远不要偏离正途。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人员表示、职业教练和思想领袖认为,这种观点不仅存在瑕疵, 甚至会阻碍我们成功。
“我们在情感上很依赖这个目标,甚至为失败和失望做好了准备。”史蒂芬·夏皮罗说,“成功的关键是,如果你想在五年内去什么地方,不要过于依赖这个目标,避免让它左右了你的所有行为。”
你听到这番理论后是否感觉很惊讶?其实像你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是励志行业的主要建议,更何况家人和朋友也会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提供类似的建议。
数十年来的研究的确表明,目标可以促使你在工作时更努力,更专注,并取得更好的业绩。但目标同样也会扼杀创造力,导致你投机取巧,而不是茁壮成长。
“目标本身不是坏事,”亚利桑那大学埃勒管理学院副院长丽莎·奥多尼兹说,“关键要看你如何对待目标。”
专家表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人们选择的目标。很多目标未必是我们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是我们认为自己应该做什么。
这种脱节甚至还会显现在最基本的例子中,一边是人们想要什么,另一边是人们努力争取什么。多数人都表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幸福。但虽然研究表明,幸福来自表达谢意这些简单的事情,而不是买套大房子。或者,虽然我们嘴上说自己更重视家庭,而不是事业,但往往仍会把重点放在后者身上。更糟糕的是,我们可能牺牲人际关系来达成自己的野心——尽管多数人都会因为这样的取舍而感到后悔。
此外还有更大的麻烦。对多数人来说,目标就是结果:例如,我们想要成为律师,或者想要结婚。
但在你达成目标之前,都无法知道这些目标能否改善自己的生活。即便现在的你感觉很满足,但也不可能知道未来的你是否也会这样。身为生活教练和咨询师的史蒂夫·罗宾斯指出,我们很多人都会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制定人生目标。但他表示,你真的放心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一个20岁的年轻人吗?
另外,当你达到一个目标时,就会立刻转向另外一个目标。短期目标同样如此。“当你达到目标时,就会想,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夏皮罗说,“我们陷入了一个漩涡,总是不断寻找下一个目标,好让自己不断行动。”
如果单纯关注结果,就会让我们陷入仓鼠转轮心态。
与此同时,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些人也知道,他们不需要通过关注结果来达成目标。在美国白手起家的女富豪中排名第三的奥普拉·温弗瑞就是一个例子。你或许认为,要达到31亿美元的净资产,赚钱必然是主要目标。但她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她曾說过:“我之所以能在经济上取得成功,是因为我的重点从来都不是赚钱。”
事实上,关注结果反而有可能降低你达成目标的概率。
“这些励志书……给你的建议是,如果你想减肥,那就要把自己的照片放在冰箱上,用这张照片显示出你想要再次达到的体重。”苏黎世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珊德拉·弗洛因德说,她专门研究目标追求问题。“我通过研究发现,从能否达成目标的角度来看,如果你不关注目标,结果反而更好。”
即便是视觉化,例如画出你想要的结果,也会产生破坏。研究人员发现,将自己的目标视觉化的人达成目标的概率较低,或许是因为他们欺骗大脑,使之认为他们已经完成了工作。(更好的方法是‘心理对照,不能仅仅将积极的结果视觉化,还应该把你希望改变的负面现状也进行视觉化处理。)
以减肥为例,如果你曾经有过节食的经历,这项研究的结果就不会令你感到吃惊:当想要减肥的参与者犯错时,他们更有可能说“我搞砸了”……然后再吃一块蛋糕。但那些更关注健康饮食的人面临诱惑时,更有可能事后补偿。因此,不太关注目标的人反而更能达成目标。
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未能达到储蓄目标的志愿者比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更有可能在今后超支,而错过一项任务的截止日期的人也更有可能完全无法完成的任务。
关键不应该关注目标,而是应该学会关注过程,并且彻底忘掉结果。
令问题更加复杂的是,你可能忘记了一件事情:你其实给自己设置了容易达成的目标,以便让自己获得成就感,避开因为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难以达成的具体目标的效果好于简单而模糊的目标。与此同时,弗洛因德和其他人发现,唯一能通过达成目标提升幸福感的志愿者,是那些认为目标很难达成的人。
简单的目标也会给我们带来局限。“关于目标,有个奇怪的现象:只要能达成目标即可,至于你究竟是刚刚达成还是远超目标,其实并不重要。如果你的目标是把市场份额增加5%,而你有机会进一步增加,你就会发现人们会偷懒。”奥多尼兹说。
这就牵扯到制定目标的另外一个风险:关注点。
当然,目标确实是重点。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医生,而有人问你是否想要接受木匠培训,你肯定会拒绝。但过于狭窄的焦点可能会产生意外的后果。
在奥多尼兹对制定目标展开的研究中,她发现公司的激励措施可能会提升业绩,但员工更有可能投机取巧,也更有可能自私自利,他们可能感觉失去动力,甚至不愿学习自己本应学习的东西。她和她的同事发现的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她甚至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写道:“我们会给制定目标这种行为贴上警告标签。”
“我最开始把这个消息告诉几位高管的时候,我以为他们会说:‘一边去,你这个疯子学者。”奥多尼兹说,“但他们的反应却是‘哦,没错——确实如此。”
例如,呼叫中心就会给员工制定目标:把每次通话时间限制在两分钟之内。结果如何?员工会拨打一个电话,而当人们接起后,他们就会立刻挂断。他们达到目标了。
这并非结果导向型目标鼓励你追求的唯一一种“捷径”。你可能会认为,如果你之前从来没有跑步,或许就没有比“我要在六个月内跑一场马拉松”更好的激励因素了。其实未必。“制定目标时必须非常小心。”奥多尼兹说,“有研究表明,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完成任务,过早地制定目标就会干扰他们的表现。他们不会抽时间学习,而是会采取其他策略,或者寻找更好的方法,因为他们只关注目标——最终表现不会太好。”
人們在道德问题上也会追求捷径。正如这篇分析所说,当人们制定了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后,他们就会表现得更有竞争性,也更自私自利(大众汽车和富国银行只是现实生活中最近的例子而已)。
如果目标不切实际,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奥多尼兹表示,目标越困难,我们的心智就越面临挑战,越会导致我们不顾后果。她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与接受简单目标的人相比,接受困难目标的志愿者在处理一系列任务中的第一项任务时表现得更没有道德。即便是当目标的难度降低后,这种情况仍会持续。
如果与奖励联系起来,有的目标也会阻碍我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丹尼尔·平克在他的著作《驱动》中提到了哈利·哈罗在20世纪40年代用猴子做的一个实验。当研究人员给猴子一个难题时,这种动物很愿意尝试解决它。但当猴子因为解决难题而获得奖励时,它们的错误率就会增加,解决的难题也会减少。
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艺术家身上。在哈佛商学院教授特里萨·阿马比尔的一项研究中,一组艺术家和博物馆馆长选出了艺术家的最佳作品,然后让他们在不知道背景的情况下打分,结果发现,从创造力的角度来看,艺术家在没有佣金的情况下创作的作品远高于有佣金的作品。
“奖励会对行为产生一种很奇怪的魔力:它会把有趣的任务变成苦差事,会把乐趣变成工作。”平克写道,“通过消除内在动机,还能把绩效、创造力甚至理解行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一推翻。”
当然,人类本性上都会制定目标。即便是想要重新评估自己跟目标的关系,本质上也是一个目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是好?
首先,应该保持灵活性,如果自己出现差错,应该在任务和截止日期上对自己宽容一些。
但我们可能也希望改变自己的整个方法。
“把目标当成指南针,而不是GPS。”奥多尼兹说,她重复了罗宾斯、夏皮罗和其他人常用的一个比喻。“如果你让目标像指南针一样指引你向着目标的大致方向前进,那么当事情发生变化时,就更容易调整,因为你知道那个目标。或者,如果天气发生变化,而你现在还有其他想去的地方,那就不必过于依依不舍。”
罗宾斯表示,有一种方法是质疑自己的动机。你想当律师吗?为什么?因为你认为律师很有魅力?那么,你其实主要是想做一些有魅力的事情,而你认为法律可能很有魅力。罗宾斯表示,这时就应该把指南针设置成“有魅力,而且可能与法律相关”的事情。
弗洛因德表示,另外一种方式是将其想象成一次远足。“你肯定很想达成一个特定目标;你想最终到达某个地方。”她说。
“但如果你这么做,很可能无法很好地享受远足。这可能与你远足的初衷背道而驰。远足主要是为了享受运动,享受挑战,欣赏美景。”
换句话说,应该更加重视旅程(过程),而不仅仅是目的地(结果)。
所以,罗宾斯表示,不应该关注你五年内想要达成的目标,而应该根据你在此过程中想要获得的体验来制定目标。他之前曾经撰文阐述过这种方法。你觉得既痛苦又不满足?可以换个目标。
罗宾斯表示,如果这听起来令人恐惧,可以想想他采访成功人士时注意到的现象:“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都能紧紧追随自己的计划。”
这不仅能让过程更加有趣。还能让你获得更多机会,取得更多成功。夏皮罗指出,毕竟,如果你在你想要达成的大方向上采取了很多行动,那么,与制定了非常细致的未来计划相比,你更有可能达到目标。
如果你真的要找到满足感,就必须做点其他事情。“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没有问题。但不要太在乎结果。无论成败与否,都要保持平常心。”史蒂芬·克普在他的著作《人生伟业》中写道。有人说,这是确保你关注过程和旅程的最佳方式,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也恰恰是得到最适合你的结果的最佳方式。对多数人来说,这也是最困难的部分。
但或许并不出人意料。无论听起来怎样,在生活中少一些目标,多一些方向和开放性,或许比坚持一个计划更加难以实现。但这却能让我们更加释怀,更加满足。(摘自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编辑/费勒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