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 力
悲情玄武湖
◎ 马 力
玄武湖,以前的名字“后湖”抑或“北湖”,古人喜欢用方位给山水湖泊命名,简洁明了,著名的譬如杭州的西湖、武汉的东湖、嘉兴的南湖。
年轻而古老的玄武湖,深具这座城市的气质,大气而厚重,历经磨难,百折不挠。
玄武湖最初叫“桑泊”,用现在的流行语应该是一片湿地,水草丰茂,林屿幽美,百鸟翔集,兔獐出没。到了东吴宝鼎二年(267),孙皓开城北渠,引后湖水入宫,湖水绕宫墙而下,“后湖”之名始见史书。
东晋大兴三年(320),晋元帝疏浚“后湖”,操练水军,并筑堤阻挡北面来水,“后湖”更名为“北湖”。南朝刘宋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江南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短期的安定,史称“元嘉之治”。《宋书·文帝纪》:元嘉二十三年(446),“是岁,大有年。筑北堤,立玄武湖”。北湖经建康令张永修筑疏浚,并在湖中立“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命名为玄武湖,玄武湖进入历史上第一次鼎盛时期。至此,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南有朱雀桥,北立玄武湖,形成完整的四神布局,并成为金陵帝王都的四方镇护。
宋大明三年(459),玄武湖修建了上林苑,南岸还设立乐游苑、华林苑。自此,玄武湖成为皇家园林,与普通百姓无缘了,从晋元帝到陈后主,两百多年间,玄武湖上作为皇家阅兵场,六朝的帝王们常在操练水军,有歌赞曰:“五百楼船十万兵,登高阅武阵云生。定知战艇横瓜步,应有军牙拥石城。湖上秋空丝竹支,江头潮涌鼓鼙声。”
玄武湖上发生的故事也很多:梁代昭明太子泛舟玄武湖采莲,落水受惊而亡。玄武湖的第一次大劫难是侯景之乱,梁太清三年(549),昭明太子的父亲梁武帝被侯景决玄武湖水灌台城而俘获,梁武帝被侯景活活饿死,江南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隋开皇九年(589)正月,杨素率领隋军攻占了陈的首都建康,后主陈叔宝被率先攻入宫城的隋将韩擒虎从井里抓获,一起被俘的有两个著名的美女。隋文帝杨坚在平定陈朝后,为了彻底摧毁金陵的王气,下诏将宫殿林立、繁荣豪华的建康城地面建筑被拆毁,夷为平地,开垦成田,供农民栽菜耕种,此即史称的“平荡耕垦”。
隋唐以后,随着国都的北移,玄武湖逐渐荒废衰落下来,唐天宝六年(747)春,李白游玄武湖,走在荒草萋萋的湖岸,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发出下“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州”的喟叹。这五百年间,玄武湖回到了杂草丛生,鸟飞鱼跃,渔樵出没的时代,由于当时的地方官无人过问,疏于管理,湖面渐渐於塞,湖水常常泛滥,危害百姓。
唐代的西湖却迎来一位建设者和宣传者,唐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西湖原有堤,但因年久失修,失去了蓄水灌溉,于是,白居易亲自主持修筑了湖堤。这条大堤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也成为今日西湖繁荣的发端,留下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千古佳句,事实上,如今西湖的“白堤”并非居易修的白沙堤,人们为了怀念白居易,还是愿意把它称为“白堤”。
到了北宋熙宁八年(1075),江宁府尹王安石奏准宋神宗泄湖得田,得田二百顷,分给“贫田饥人”耕种,玄武湖在南京版图上消失二百多年,直到元大德五年(1301)、元至正三年(1343)两次疏浚湖道,玄武湖才重现人间。就是在王安石将玄武湖废湖还田十多年后,又一位诗人来到杭州,北宋元祐五年(1090),诗人苏轼任杭州知州,开始疏浚西湖,修筑了“苏堤”,称赞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又一次出彩了。南宋时期的西湖成为“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逍遥湖,湖边的人们过着“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的醉生梦死生活,南宋文人吴自牧《梦粱录》和遗老周密《武林旧事》,为人们全面勾画出南宋繁盛时,西湖的繁荣景象,并且讲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故事,西湖的美名从此流传在外,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柳浪闻莺等西湖十景也在这个时期出现,而这时的玄武湖却是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农田,农民们春种秋收的辛勤劳作。
元代大德五年(1301)、至正三年(1343)两次疏浚湖道,玄武湖重现人间。明王朝建立后,朱重八定都南京,集全国能工巧匠,大肆修建京城,修了宏伟的南京城墙,玄武湖被修在城墙外,成了天然的护城河。
明初,在玄武湖的东面,从太平门到和平门修建了一道长堤,称作“太平堤”。传说富商沈万三在钟山和玄武湖之间建了私家园林“沈园”,沈万三发配云南后,“沈园”被刑部衙门征用。而提刑按察司、大理寺也在附近,还建有刑部的天牢。刑部、提刑按察司、大理寺和监狱,构成了明代的国家机器,负责缉捕、审讯、处决犯人。当年,但凡被刑部、按察司、大理寺处死的人犯,都会在太平堤行刑,明初的朱元璋大兴冤狱,屠杀功臣,处决的犯人特别多,一时间,太平堤的那一段成了南京的菜市口。太平堤上,人犯们临刑前的喊叫声,和不远处天牢里,犯人被拷打的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堤上阴风阵阵,更加凄惨恐怖,老南京人将太平堤的这一段称为“孤凄埂”。20世纪八十年代,在孤凄埂的附近修了一座百花盛开、风景优美的小园,名为情侣园,每逢周末,游人如织,来这里拍婚纱照的情侣络绎不绝。
明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笔记小品盛行,公安派主将袁宏道在《初至西湖记》中说:“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他几乎游遍西湖的山山水水,留下一系列关于西湖的美文,大大提高西湖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位明代散文大家张岱不仅写了《西湖梦寻》一书,而且在他的《陶庵梦忆》中还有《西湖七月半》等许多描写西湖景物的名篇。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西湖大雪,张岱携一小童仆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明代的南京,南方都会,金粉楼台,繁华奢靡,盛极一时,这位痴痴地金陵人氏怎么要去西湖赏雪呢?原来早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选中玄武湖作为中央政府黄册的存放地,建后湖黄册库(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档案馆),存储全国户籍和各地赋税全书的黄册库,也是古代世界史上最大的档案馆。玄武湖从此作为一代禁地,人为与外界隔绝了260多年,当时有诗讽喻:“瀛洲咫尺与去齐,岛屿凌空望欲迷。为贮版图人罕到,只余楼阁夕阳低”。明代的金陵,虽然秦淮金粉,歌舞升平,骚人墨客咸集,在他们的笔下,大都描摹“山中梦冷依弘景,湖畔歌残倚莫愁。吴殿金钗梁院鼓,杨花燕子共悠悠”的景物,在宋元明的诗文中,甚少提及玄武湖,玄武湖又一次从南京的版图上消逝了。南宋的文人和明代的文人一般风流若此,一生好游山玩水,逢到美景便吟诗作赋,但在南宋的词和明代的小品中,我们常见西湖的妩媚,却不见玄武湖的素颜。
明亡以后,平民百姓游玄武湖再无阻隔,清朝的皇帝康熙、乾隆均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词。太平天国以后,玄武湖迎来她的又一个春天,清末的风云人物纷纷在玄武湖的舞台上粉墨登场。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梁洲重修湖神庙,并增建湖心亭、大仙楼、观音阁、赏荷厅。光绪十一年(1886),两江总督左宗棠还修筑了连通孤凄埂到梁洲的长堤,解决了游玄武湖“必自太平门出,令舟而行”的不便。清光绪二十年(1894),张之洞出任两江总督,他在左宗棠修的长堤上修了一座“初日芙蓉”的牌坊。清宣统元年(1909),先后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和张人骏开辟丰润门,筑新堤,扩大湖内绿地。
今天,我们熟悉的玄武门和玄武区皆因玄武湖而得名。1928年,国民政府将丰润门正式更名为“玄武门”。民国22年(1933),南京市划分为8个行政区划单位,始有区级行政建置。当时,第一区管辖范围就是今天的玄武区。1955年8月,南京市政府将第一区正式命名为玄武区。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玄武湖是年轻的,既无小小的妩媚,也无许仙的肤浅,就像这座沉淀着历史的城市,厚重无华。明年就是玄武湖新的百年,我喜欢玄武湖的昨天,也喜欢今天的玄武湖,年轻而美好,古老的城墙将玄武湖从现代化的城市自然而然分隔开,让她逃离城市的喧嚣,与青翠的钟山而遥遥呼应,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