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永平
古村落研究:村志编纂的特色追求
——兼谈村志编纂中古村落研究和记述的实施路径
◎ 朱永平
作为历史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古村落的研究到位和记述准确完备与否,决定了村志对一村历史文化的记述和反映是否准确到位。村志编修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地方志体裁的独特优势,传承和抢救乡土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乡村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借鉴。
村级志书不同于省、市、县等大区域志书,记述内容相对微观,更重在“点”,而非“面”。村志因其“小”,在具体操作上自由空间更大。如果能将境内的古村落以及附着于古村落上的名门望族、重要事件、文化传统等相关内容作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将研究成果以方志体裁予以重点呈现和集中展示,并且做一定的升格处理,相关篇章必然在众多的常规部类中凸显出来。在村志的编纂实践中,有不少村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在纲目框架、内容记述上都有一定突破。在“详今略古”原则之下,更多凸显境内古村落以及依附于古村落之上的历史文化,已成为不少村志编纂者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如昆山的《周庄镇志》专设“沈万三”章,下分传奇人生、致富之谜、沈氏后裔、历史遗迹、万三效应等五节,内容饱满扎实,充分显现和展示名镇名人效应。张家港的《金港镇志》将张家港保税区、张家港港、东山村遗址、香山风景区等均作为专章记述;《章卿村志》将“章卿赵氏”列为专章,详述赵氏历代名人、赵氏宗谱、赵氏家训等相关内容;《斜桥村志》也拟将“斜桥许氏”和古斜桥渔港等内容提至或章或节的层级。
但毋庸讳言,有不少村志编纂者,囿于“详今略古”,加上对古村落研究、资料挖掘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志体表达困难重重的畏惧感,习惯并满足于四平八稳的传统纲目。最极端的,是基本无视境内古村落的存在,在志书中无体现、少体现,相关的元素和信息只是零星地散见各篇章。另一种相当普遍的处理方式,是在“建制区划”章下设“自然村”节,介绍境内所有自然村时,对其中的古村落略加凸显,增加传说、望族、名人、庙宇、文物、掌故等元素,“名”与“特”完全无法凸现。另外,对古村落或依凭其存在的相关重要元素作升格处理,编纂模式趋同,缺少必要的区分度,如多数仅突出其望族或名人,《章卿村志》《斜桥村志》如是,其实《周庄镇志》的“沈万三”、《千灯镇志》的“顾炎武”亦如是。此外,按方志的同类合并原则,加上村志总体文字规模不大,对古村落应予以集中展示,而不是采用“集中+分散”模式,但也许是考虑操作的便利,更多见到的仍然是后一种展示形式。如关于古村落的一些珍贵图照仍然在前面的彩页,相关诗文仍然放在艺文或附录,独有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仍然在大文化部类,这是较为遗憾的。
首先,必须加强对村域内古村落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的挖掘。这是做好村志编纂工作的前提。很多人也许会觉得,村志编纂者不是专业研究者,如此要求有些苛刻。其实不然,充分了解和熟悉一地地情,更多研究、挖掘、甄别、整理一村村情,正是一个志书编纂者应当具有的“职业要求”。由于目前的村志编纂,大多聘用了退休教师、民间写手,多为编史修志的新手,对村情也常处于半熟悉状态,不对村情进行深入研究,别说古村落的相关信息,就是村志必定记述的常规内容也不可能写好。村志编纂人员理应主动自觉地广泛收(征)集古村落研究的已有资料,综合取舍、甄别真伪,将正确无误的信息记述入村志。在获得充分资料的基础上,村志编纂人员完全有可能独辟蹊径,获得古村落研究的新的研究成果来。可以这么说,一本村志编纂出版,即使是纯外聘的编纂人员,也应该成为村情村史的绝对权威了。
其次,认真研究古村落材料,把握入志的重点。与古村落相关的资料林林总总,涉及面较广,把握重点,突出其真正意义上“名”与“特”,是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课题。周庄打沈万三牌、千灯打顾炎武牌是较为恰当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足以撑起一个专章。张家港章卿赵氏名人辈出,最突出者赵用贤为名宦和藏书家,其子赵琦美以脉望馆馆主这一藏书家身份辉耀中国文化史,其余人虽然多有科举功名,但略显薄弱。中央电视台年内播出的大型系列片《书房里的中国》第一季《纸寿千年》第一集,用近四十分钟时间,专题介绍了赵用贤父子藏书及藏书楼脉望馆的故事。其实,片中的大量材料都可以进入村志,“脉望馆赵氏藏书”才是章卿赵氏真正的“名”与“特”。张家港杨舍镇是古镇,早在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就成为暨阳县治,此后一直为澄东地区大镇。境内古遗址众多,尤以汉代遗址为著,同时古村落遍布,不少古村落除了涌现出一些望族和名人外,因其独特甚至独有的历史文化被著录于各类史籍,或以各种民间文艺的形式口口相传至今。现如今,就杨舍境内古村落而言,打名人牌似乎分量不够,如斜桥许氏确实是大族,许蓉父子以平民身份修筑堡城、抗倭保民,可歌可泣。但许氏成为专章,似乎有些勉强,无非又是族谱、家训摘录,如果适当降低层级,设成专节,反而是较为恰当的。一句话,古村落入志必须因村而异,因村制宜。
再次,古村落入志可以考虑在体裁和语体上突破传统进行适度创新。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就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一条基本原则,要求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古村落入志,笔者以为在以下几方面可以突破、创新:记述体裁上,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可适当增加述、图的分量,增加对古村落村情村貌村史的具体描述,增加随文图片,如老地图、古物遗存照甚至新绘图片等,以更好满足读图时代读者的阅读兴趣。语体选择上,可选择趋向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板块处理上,可增设附和小链接,如电视宣传片的解说词、相关古籍对古村落的记载等,均可以一字不改,以上述两种形式予以呈现,提高村志的存史价值。
最后,古村落记述中如何处理各种不同说法。古村落的研究,因研究者资料掌握、研究方法甚至个人价值观的差异,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当编者无法判断取舍,而相关内容又比较重要,入志不可或缺时,应该采取诸说并存的方法,而不能迫于某一方的压力做取舍,或编者随意剪裁。有些志书,除了将相关结论同时展示外,还以“附”的形式将不同观点的研究论文完整呈现,这样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值得赞赏的。